《荀子》原文 译文(十三)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天论篇 第十七

【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①,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②,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③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④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注释】

① 不贰:专一,不二心,坚定不移之意。另本作“循道而不忒”。

② 饥:另本作“饥渴”。

③ 祅怪:即妖怪,指自然灾害。

④ 倍:同“背”,违背之意。

【翻译】

天的流行是恒常的,不会因为尧而存在,不会因为桀而消失。以治理天下回应天就是吉,以扰乱天下回应天就是凶。人如果能够加强根本,节制使用,则天也不能使人贫困。人如果营养具备充足,运动合乎时令,则天也不能使人患病。人如果专一于修道而不二心,则天也不能加祸于人。所以大水或大旱也不能使人饥饿,寒天暑天也不能使人患病,妖怪也不能使人遭遇凶险。但如果根本被荒废了,使用太奢侈了,则天也不能令人富贵。忽略了营养充足,又很少运动,天也不能够令人健全。违背道而妄意而行,天也不能够令人吉祥。所以大水大旱未到,人就已经饥饿,寒暑未迫近人就已经患病,妖怪未到而人已遇凶险。人所接受的时令和治世时的时令是相同的,但遇到的灾祸就和治世时不同,这是不可以怨天的,道就是如此。所以明白天人的分别,就可以叫作至人了。

【解读】

由此段可见荀子所说的天,就是人向前、向外所看见的天,并不是什么形而上的存在或上帝。而“天有常行”可以说是有恒常规律,但重点也不是着重在“常行”或规律本身。荀子着重说的,是人的回应之道。“天有常行”,现代人可能会认为是自然界恒常不变的规律,所以由此而说荀子重视规律的存在,或者说荀子已经有现代科学的思想。但看荀子整篇《天论篇》和整个荀学,荀子注重的明显不是正面说的天有恒常的规律,更不是说自然科学。“天有常行”,只是说天的运行或天的自然现象,总是经常这样的相续不断。经常这样相续不断,自然可以包含相续而有规律的意思。这个规律也可以说是天运行的所以然之理。但荀子在这里提出“天有常行”,只是想举出天经常这样运行,目的其实是要显出人在这里是不能加以影响,而天也不是人间治乱吉凶的源头。所以下文开始,就全部转到人响应天之运行的治乱之道而说吉凶。所以荀子说天,只是作为人道的背景根据而已。

不论古今,人面对时代的治乱吉凶或天然灾害,个人的得意或失意,都常常以为是天意。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天,常怨苍天作弄人。荀子就是反对这些想法,天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自有天的四时变化,人力不能影响,而人要做的,是做好人自己治理的职分,自然就能免害,这才叫作明白天人的分别。

【原文】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①。舍其所以参,而愿②其所参,则惑矣。

【注释】

① 参:通“三”,并列之意。

② 愿:向往。

【翻译】

不做人为工夫而成功,不用人追求而得到,这就叫作天的职分。这样的天,虽然很深奥,但人也不必加以思虑,天虽然很大,人不必增加能力,天虽然很精妙,人不必加以考察,这就叫作不和天争职分。天有天的时令,地有地的财富,人有人的治理,这就叫作能够三者并列。舍弃人之所以能够并列的治理万物能力,而想要和人并列的其他事物(如天时地利),就是迷惑了。

【解读】

荀子着重说,人要面对天而尽人事。人事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原本有的。但也不是说人的地位在天地之上,也不是说人对外在的万物,要求加以控制,人要征服自然,表现出人的力量。荀子说天、地、人,“夫是之谓能参”,是说人事要和天地的事物互相配合,而成为三者并列。人和天地的关系是对等交互关系,互相回应的关系。荀子的天论是说天人的分别。荀子论礼,也有说到天地是礼的三个本源之一,所以有天地之礼。对天地之礼也是人文世界中应该有的事情,而不是人一定要向天祈求,虽然天人有分别,但不表示人地位低于天。

现代西方文化是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而来,中世纪时上帝在一切人和自然之上。现代人则相反,科学和工业急速发展,人认为自己了解自然,可以根据自然定律,预测自然,控制自然,最后要征服自然,人在自然和天之上,人不需要上帝。现代人普遍以这种态度对待自然,荀子明显不是主张这种态度,而是说天人并列的平等关系和互相回应关系,最终能做到天人和谐。

【原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①,四时代御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③。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不求知天。

【注释】

① 炤:同“照”。

② 御:控制。

③ 神:神妙。

【翻译】

天上群星互相跟随而旋转,日月互相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气候,阴阳变化万物,风雨普遍施予万物,万物各自得到天的和谐而出生,万物各自得到天的滋养而成长,不见天有什么特别行事,而见到功绩,这就叫作神妙。人人都知万物之所以生成要有天,而不知天是无形的,这就叫作天。只有圣人不求知天。

【解读】

天“不为”“不求”而能够生出天地万物,荀子对天的职能加以正视,所以承认天职能的深、大、精。荀子又说万物各自得到天的和谐而出生,这些都是天的职分、天的功绩,人不应和天争这些职分,不能加思虑、能力和考察在天之上,想用力了解天、帮助天,甚至取代天,这就是和天争职分和功绩。人只应在天职、天功之外,尽人的职分,成就人的功绩,而不是控制或改变天的流行规律和本身的原理。

现代人自以为人懂得科学知识,就懂得天的规律原理,能够控制自然,企图改变天气、气候、雨情,改变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而合乎大利润的生产,这就是人想和天争职分,争功绩,人想成为上帝了。荀子认为人应做的,是尽人的职分而不是和天争。

【原文】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①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②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③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④,其养曲适⑤,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注释】

① 臧:同“藏”,蕴藏的意思。

② 财:同“裁”,利用的意思。

③ 天地官:官,任用。天地为人所任用的意思。

④ 曲治:都治理得好。

⑤ 曲适:都恰当。

【翻译】

天的职分已经建立,天的功劳已经完成,人的形躯已形成,精神已存在。人的好恶喜怒哀乐都已藏在其中,这就叫作天情。耳目鼻口和形躯,功能可以各自接触外物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叫作天官。而心就居于中央虚空处,用以治理五官,这就叫作天君。利用人类以外的万物,来养人类,这就叫作天养。顺着人类的方式生活就叫作福,逆着人类的方式生活就叫作祸,这就叫作天政。蒙蔽天君,混乱天官,放弃天养,逆反天政,违背天情,丧失天功,这就叫作大凶。圣人能够清理天君,纠正天官,具备天养,顺着天政,培养天情,而成全人的天功。这样,就是知道人应做的,知道人不应做的,天地为人所用而万物为人所役使。人的行为都治理得好,人的培养都能恰当,人的生命就不会受伤,这就叫作知天。

【解读】

由这段看来,荀子对天情、天官、天君,这些天生的本性都没有说是恶的。荀子认为耳聪目明的天官,是不可学的,是源于天的,属于天性。这些天官的耳聪目明,荀子也没有直接认为是恶的。由此可见,由天而生的性,最初并没有恶。耳聪目明本身,就不可以叫作恶。但为什么荀子又要说性恶呢?

其实,荀子说性恶,是和人的伪或人为努力相对而言,或者和人的积思虑习伪故,自觉实行礼义相对而言。由不做人为努力和人为努力相对而说性恶。所以离开天性和人为努力二者相对而言,单单说人性,就不能说是性恶。

荀子在这段时间仍然是想说,天给予人的已给予了,天要做的天已做了,人应做好人自己应做的,做好人为努力的部分。荀子认为这就叫作知天,而不是要掌握天而控制天,或什么也不做,只等待天,或只知怨天,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相对于天,荀子是很重视人文努力的成分,肯定人文努力的价值。

【原文】

楚王后车千乘①,非知②也;君子啜③菽④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⑤其在己者,而不慕⑥其在天者;小人错⑦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嫌者,在此耳。

【注释】

① 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知:同“智”。

③ 啜:吃。

④ 菽:豆,泛指粗粮。

⑤ 敬:尊重。

⑥ 慕:指望,希望。

⑦ 错:同“措”,舍弃。

【翻译】

楚王后面随从的车辆有一千乘,不是有智慧。君子吃粗粮,饮水,不是愚笨,而是因为适应时节而然。人的志向意念有修正,德行坚厚,理智思虑清明,在当代生活而以古人为志向,这就在乎我的努力了。所以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希望由天决定。小人舍弃自己的努力,而希望天决定。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希望由天决定,所以君子每日进步。小人放弃自己努力,希望由天决定,所以小人每日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每日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日退步,是同一个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那么远,就是这个原因。

【解读】

荀子说“天有常行”已经有人对天不应只有祈求、希慕的意思。所以荀子说君子应该“敬其在己”,而不是“慕其在天”,这是君子所以进步、小人所以退步的原因。这个进步、退步,是指德性上的进退。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有尽其在己的意思。君子是要自己努力的。荀子把孔子的意思再推开一步,不只对人而说,还对天而说。君子应该自己努力而不是求人,不只这样,君子更加应该注重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希慕天、盼望天。荀子说人不应希慕天,固然因为天常行的规律,不是人希慕就能改变。除此以外,荀子其实是根据孔子求诸自己,尽自己能力的教训。

现代有人以为天决定一切,这是命运,人要顺命,不必勉强努力。有人以为天就是上帝,盼望上帝赐予力量给人解决困难,祈求就可以了。但由上文可见,荀子虽然说天,但他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努力。天地流行是天的职分,人在个人志向意念、德行、理智思虑方面,是人的职分,人应尽自己努力做好。人不应靠天,也不应和天争功,要尽其在己。这种重视人文世界的看法,和有些人重视命运和神力的看法就很不同。

【原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②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③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注释】

① 因:听任。

② 能:施展才能。

③ 有物:有,通“佑”,帮助。帮助事物。

【翻译】

推崇天而思考天,不如畜养事物而控制事物。顺从天而歌颂天,不如控制天命而使用天。希望好天时而等待天,不如适应时节而使用天时。由得事物多繁衍生长,不如施展人的才能而加以化育。思考事物而使用事物,不如管理好事物而不要遗失。希望事物有所出生,不如帮助事物成长。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想天,就失去对万物的感情。

【解读】

人要尽人事的努力,人要治理天地,就要思考天、响应天、配合天。但人很多时候会思考错了。荀子认为人应该只尽力帮助天地万物的成长,这是人为努力的思想根据,而不是要思考天怎样生出万物,这就是“错人而思天”。所以荀子认为人不必知道天生出万物的所以然。荀子和庄子等道家的说法不同,道家就是要思考万物成长的所以然。

荀子思考天人关系,是尽量把天人分开。这是值得现代人参考的。现代人的想法不是顺天命,就是与天争,荀子的想法仍然是有意义的。但荀子太过严分天人,可能就会忽略天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荀子说万物和人的生命,都是得到天的和谐而生出。这个人生命生出的原因,也就是人生命内在的天。荀子没有说这个内在的天,但人其实也应该知道这个内在的天。

荀子说天之功深、大、精,但人为什么不能体会天、观赏天之深、大、精?人其实也可以由此而令人的心和生命趋向深、大、精。天的深、大、精和人心的深、大、精,二者之间也可以有学问存在的。

但荀子就认为人和天二者之间没有学问可说。所以说人只是帮助万物的成长,人事就是畜养天所生的万物,控制、使用天所赋予的万物,响应天的时节,施展才能而化育万物,治理万物,只思考人道,不必思考天道,而帮助人和万物成长就是人道。由此可见荀子严分天人的说法是有所忽略的。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0)

相关推荐

  • 荀子的《天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 ...

  • 荀子《天论》原文与翻译(逐段对照)

    荀子<天论>原文与翻译(逐段对照) 说明:为方便同学们了解本文大意,采用逐段对照翻译.以下黑色字为原文,红色字为翻译.如果你只需要查看原文,请点此查看<荀子全文>的<天论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三)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十三)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九)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五)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诗经》原文 译文(十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 ...

  • 《幼学琼林》原文 译文(十三)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四)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十六)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

  • 《韩非子》原文 译文(二十一)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