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的介绍
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铜元是我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铜元诞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它是我国钱币史上“机制币”的开端。铜元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因此外观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铜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光绪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这一时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这一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光绪时期
大清铜币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则去掉“户部”,仅有干支纪年文字,各地造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也有少数为阳文)以示区别。大清铜币多系户部统一制发祖模,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大清龙”。大清铜币中也有背水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有些还是属于面背后误配的错版。这一时期因清廷整顿钱法,裁并造币厂,铜元品种图案大不如前。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已有17省22个钱局铸造铜元。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铜币,指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铜元。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民国二十五年党徽布图壹分“平”红铜样币
民国中期铜币,指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行的铜元。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区性分割使铜地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也发行了铜元。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民国后期铜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发行的铜元。民国中期后几年,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铜元,但只是昙花一现。至此,铜元走完了其短暂的历程,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一)、从铜质上来分铜元就其铜质来讲,大体上可分为四种。
一是红铜。又称紫铜,颜色呈紫红色,是铜元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品种。各制币厂最初所铸的铜元绝大多数为红铜质(如下图):
二是黄铜。颜色呈金黄色,其成分主要为铜锌合金,铜锌比例为60%铜和40%锌。这种黄铜的铜元主要有奉天光绪元宝十文、二十文铜元、广东民国时期的铜币、广西民国壹仙铜币、云南铜币及四川军政府铜元等。
三是杂铜。也称青铜,颜色呈暗黄色,其成分主要为铜、铅等成分组成,原料多是收熔旧制钱或民间杂铜。如山西中华铜币及各地后期铸币。
四是白铜,因其含镍成分较多,故也有人称之为镍币。其主要成分一般是60%铜和40%镍混合而成。我们在铜元中所见的白铜币,一般为试机的样币或呈样的样币,均较为精美,珍贵。
(二)、从文字及图案上来分
由于铜元铸造的厂局甚多,而且由于技术问题,铸币的模具容易损坏,所以要经常更换模具。即使同一币模,中途修版后再铸又有变化,造成版式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体现在铜元的文字及图案上,形成版别上的千差万异:
1、文字大小的区别 有大字、小字之别,如云南大清铜币的中心圈里的云字有大“云”字和小“云”字之分;
云南大清铜币“大云”与“小云”
大云
小云
吉林大清铜币有大“吉”字、小“吉”字;福建官局铜元有大“闽关”、小“闽关”等。英文字也有大小之分,如北洋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背英文及湖北光绪元宝十文铜元背英文等,都有大小区别。
大吉
小吉
2、文字形状与位置及书体的区别 例如“宝”字有“缶”宝、“尔”宝。位置有“高宝”、“低宝”之别;大清铜币正面中心的纪地文字有阴文、阳文之别;在字体上还有楷书、隶书区别等。
清末光绪元宝铜币的宝字中的“缶”宝、“尔”宝如清代铜元上的龙图有立龙、坐龙、飞龙。还有蟠龙、乙字龙、方龙、部颁龙和新版龙等;龙尾又有长尾、短尾、齐尾及大小尾;龙须又有直须、卷须及长短之分。另外,各地龙还有各地特点,如北洋龙、山东龙、湖北龙、湖南龙、奉天龙、吉林龙、浙江龙等。龙图之外,有的配有珠圈,有的无珠圈,珠圈又有大小之分,珠点也有多少之别。
清代铜元上立龙、坐龙、飞龙在花纹的装饰上,如花星有一点、两点、五点、六点等,有十字星、米字星、五角星、扁菊花、圆菊花、梅花、万年青、金钱图、太极图、党徽图、古布图、十八星图等。还有其他装饰性的图案,如嘉禾图、双旗图、三旗图、曼叶图等,真是不胜枚举。
铜元上的十八星、双旗
铜元上的嘉禾、双禾
尽管铜元的版别如此之复杂,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版别,给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为灿烂绚丽的中国钱币文化增添了异彩。
(三)从面值上来分
我国铜元的面值(铁面上体现的价值),其种类也是既繁且多。只怕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主要可分为以下六类:
1、以“文”分等次的有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
2、以“仙”分等次的有五仙、二仙、一仙;
3、以“分”分等次的有五分、二分、一分、半分、五厘;
4、以“枚”分等次的有五十枚、二十枚(双枚)、十枚、五枚、一枚;
5、以“个”分等次的有当一百个、当五十个、当二十个、当十个(“个”字为繁写);
6、直接与银元挂钩的:有当银币一圆、当银元半分等。
尽管有以上这么多种类的面值,但当时在全国流通使用最多的还是十文和二十文这两种,而且铸造额特别巨大。我们现在见得最多的铜元,也是这两种。
将铜元的分类弄清楚了,也就是将铜元的版别弄清楚了。这对于铜元的收藏而言,也就刚刚可以入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