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基本工艺与元明时期的发色
釉裏紅是個很奇的品種,所謂“釉裏紅”主要是指紅料在溶入釉中,以區別色在釉下的“青花”與色料在釉面的“粉彩”。從釉裏紅起源的元代開始,目前被認為(可能)是真品的的釉裏紅種類就很多。它的發色也有很多種,工藝也不同,仍然有很多密團沒有解開。
釉裏紅的工藝1,壹次燒制的無釉類,也就是在粗胎體上直接上紅料後燒制,在高溫下,胎面液化,紅料溶入其中。這樣,胎的狀態被紅的要求限制,由於溫高而持久,紅色可能不理想;同時,為了保持需要的色調,可能胎的質量不高,而且,紅色發散,圖紋邊緣不清晰。2,無釉再二次燒制類,壹次燒制成型後,再加紅料,無釉再二次燒制,溫度仍然要達到千度左右,這時紅出現,而胎面液化,紅色也溶入胎面裏,這樣的方法,需要二次加燒,成本高。但是,紅色就很理想,而且紅料邊緣發散程度小;而且紅料明顯浮於釉面。3,二次上色料二次燒制,壹次燒制釉裏紅後,再次上紅料,再次燒制。壹般二次燒制所上的紅料成分不完全是銅料,溫度也不需要很高,那麽,後加入的料色與原來的料色有差異,新料也浮在釉的表面。4,壹次燒制的有釉類,也就是在粗胎體上直接上紅料再上釉燒制。同樣,在高溫下,胎面仍然液化,紅料溶入其中。雖然胎的狀態還是要被紅的要求限制,由於上釉溫高要低,紅色可以理想些;胎的質量當然也不高,而且,紅色也有些發散,圖紋邊緣不太清晰。紅出現在釉中,但沒有浮於表面。
釉裏紅的料1,純氧化銅,這樣的料在低溫下顯黑色,然後是綠色,接著是紅色,再高10度就氣化或者溶化了,色基本消失。所以很多釉裏紅器出現灰黑色,有的是紅與綠色混合出現,或者有些紋面色淡。這樣的發色在元朝,明洪武朝,正德朝後各朝都出現這樣的特性。2,含其他物質,在元釉裏紅與永樂朝後期,宣德朝,成化朝,與清三代的官窯紅色非常鮮艷,沒有黑與綠的明顯跡象,這除了他們燒制技術比較高外,主要原因可能還是與紅料“紅寶”有關系。在民間,比如說在景德鎮發現的釉裏紅的壺與“谷倉”兩器物,都是外塗紅料壹次燒制胎後的方法燒制的。他們壹是色浮面,二是色發暗紅色,與銅紅色與紅寶色都有明顯的區別。這裏要提醒大家註意的是,現在已經有很多仿的這壹類的“元釉裏紅”,他們發色非常接近這兩件器物原色,但是,色的發散性極小。(還有就是新器的胎比較潤,沒有開裂)
釉里红的发色釉里红主要是铜色红,由于工艺与技术的差别,加上料的纯度与成分,所以釉里红的发色呈现多样性。
图1该图是元——明洪武时期的最好的铜红色,碗内面的红暗
图2元釉里红发色红绿相间
图3该红,绿,灰色都出现明显,面温差色面造成色差
图4元釉里红彩斑堆塑蜥蜴蚊高足杯(高安出土)该杯红外有釉,而红色区域完整,色也不似前三图
图5元民间釉里红猪与崽景德镇出土铜红明显,但是色与官窑器相比仍然有区别
图6元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江西高安出土)二次上色,内外色料一致,外二次红发色鲜艳
图7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故宫)铜红,色暗,黑斑明显,色料有堆积与景德镇博物馆的样本比较一致(又,从图上看,这样的没有色料堆积的发色品近来多多见)
图8明洪武大盘(日本收藏)该盘为铜红,色正,应该是洪武后期产品(虽然亮了点)被称为釉里红主要有两点,一是红在溶入釉面,二是铜红,但是,明朝釉里红有的时候这两点不一定都能够符合,请仔细对照红的微妙差异。
图9洪武折枝花卉纹大盘(故宫)这件老气不足的物品基本可以一般表示洪武时期的发色
图10洪武岁寒三友纹梅瓶(出土馆藏)这件作品发色自然造型大气题材高雅完全可以代表洪武官窑的实际状况与最高水平
图11洪武官窑代表性发色的放大图画工老道,线条稳定,红料扩散严重
图12永乐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故宫)这件被认为是洪武时期的我看应该是永乐后期的产品它发色鲜艳,枣红,应该是“红宝”料的发色
图13宣德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2003年景德镇出土
图14宣德釉里红细部图红深如血或者浅橘红,釉亮而透明,有明显气泡,有杂质
图15成化釉里红细部图鲜红中略有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