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薛振堂/搂柴火

散文百家

搂 柴 火

薛振堂(山西河津)

虽说进入了大雪节,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 但这几天的太阳红红的,暖暖的,没有一丝风,好像春天一样温暖。

快到做中午饭的时候,听到妻子和几个邻居女人们在巷头对话,“你们几个搂下这么多柴火呀?在哪里搂的?下午去的时候也叫上我。”“就在村南边的渠边,可多哩,一会子就搂一大包,你要去,下午叫上你,跟着去。”

循声出门,往巷头望去,只见妻子和几个邻居的嫂嫂们每个人背着一大包柴火,说笑着走进巷里。看到这情形,脑海里悠然闪现出小时候我在冬天搂柴火的情形。

小时候的农村不像现在这么富有,虽然我们这里离大山里的煤矿很近,大街上也有一个很大的炭园,但是人们的金钱紧缺,烧不起煤炭。大多人家平时里做饭都用的是各种秸秆,或者从山里砍的树木柴。一到冬天,为了取暖,大人小孩都很自觉地到田野里去拾搂各种各样的柴火,什么玉米杆子、高粱秆子,棉花杆子,蓖麻杆子以及各种豆蔓树枝树叶,凡是能够塞进灶膛点燃的,统统都运回家,从早到晚,人们就烧着这些柴火做饭取暖,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浓浓的乌烟。

  我也不例外,从上小学起,也就是七八岁的时候,就自觉地在下午放了学的时候,拿起筐子或者绳子,去地里搂柴火。那时候,我们虽然小,但在大人的引导下,已经养成了自觉劳动的习惯,没有人督促,放了学,就结伴相跟着去搂柴火,为家里做点事情了。

  在我十岁的那年冬天,在搂柴火的过程中,我和一个伙伴寻找到了一处特殊柴火多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离村子近,但要越过一条水渠,上一个大土崖,一大片地里,原来种的是黍子和谷子,割过的黍谷根,在播种小麦的时候,全都晾在地里,经过两个多月的风吹日晒,早已干透了,用力除去根上的土块,这黍根谷根无论生火做弱柴还是做饭取暖都是上好的柴火。这块地虽离村子近,但道路难走,再加上黍谷根全在地里散着,所以很少有人光顾。于是,我和我的好伙伴就约好不告诉任何人,每天下午放学后,每人担两个大筐子,在半个小的时间里,就能搂到满满的两大筐黍谷根。我们俩个子都不高,担两大筐柴火累得是满头大汗。走在巷道里,人们都笑着说,“看看这两个娃,人没有筐子高,可担的柴火太多了,悠着点,不然,个子就不长了。”这年冬天,只要天气好,我们两个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到这里搂一担柴火,一直搂到快过年,家里的柴火堆堆得像小山一样,每每看到,我都觉得很自豪。

  记得在文革时期的一个冬天,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吧。有天星期六的晚上,狂风怒号,刮的门窗哗哗呼呼的直响,挺是吓人的。第二天是星期天,大风还是疯狂地刮着。吃过早饭,我想,刮这么大的风,肯定把那些柴火都挂到地头的堰根下了,现在去搂柴火,一定不费事就能搂到好柴火。我想到大涧北边的涧北崖地里种的是棉花,棉花秸秆前几天刚刚拔完,地里留下的那些枝枝叶叶现在肯定堆到一起了。吃晚饭,我没说二话,拿起一个筐子就去了地里。北风越刮越大,砂石打在脸上一阵阵刺痛,两只眼睛睁不开,凛冽的寒风直往我穿的薄棉袄里钻,冻得我牙根直打寒战。我没有放弃这次搂柴火的机会,迎着北风,一直往涧北崖地里走去。

  走到涧坡上往北一望,让我欣喜若狂,果不其然,涧北崖地里的堰底下,到处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棉花枝叶,一堆就能搂一筐。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地里很快搂了一大筐,一口气背回家里。放下柴火筐,我跑到屋里的炉子跟前,一边烤火取暖,一边切了几块黍面馍片放在炉子的鏊子上烙,一会儿馍片烙成了金黄色,吃在嘴里,甜甜的,热热的,把刚才的寒冷全部驱赶走了。休息了一会儿,我又担了两个大筐子,在狂风中去涧北崖地里去搂柴火。这样的机会在冬天非常难得,这一天,我在狂风中,在地里来回奔跑了五回,直到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担子,整理好柴火堆,这时候已经到吃晚饭的时候了。

  那时候的孩子们不知道苦、不知道累、不知道冷,对生活的没有奢侈的要求,穿暖吃饱就足够了,满足了。每一个孩子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知道为大人分担家里的负担,在他们身上,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让他们从小就有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以至于长大成人后能够担当起生活的重担。

  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一段冬天的美好记忆。热爱劳动,是咱农家人的光荣传统,也是农家人的本色。现在的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柴火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在农村,家家户户到了冬天还要生炉子做饭取暖,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离不开柴火。妻子以及邻家的这些妇女们,到了冬天,不依不靠,一有时间,就去到地里搂柴火,这种勤劳的本色,她们一直保留着,传承着。

  薛振堂,中国文学艺术家俱乐部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记者协会《你我她》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诗作家学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 单斐散文《炊烟时代》(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炊烟时代   文/单斐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那弯弯曲曲的烟痕在晚霞 ...

  • 张汉东丨张汉东散文两则

    炎炎六月天 人们常说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跌跌撞撞的过去吧,都一把年纪的人了,还费神伤脑地记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干甚?人们嘴头上虽都这么说着,可闲暇时却总爱把过去的陈事儿和旧景,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一遍遍地 ...

  • 【小作家专刊——薛君凌】《狗熊做裤子》续写

    著名校园小作家薛君凌的代表作品:<仿写<黄山奇石>><互帮互助一家亲><皮皮觅食记><冬日趣事><放飞笼中鸟><好斗的小螃 ...

  • 许卫国| 拧坨子与麻线锤

    棉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拧坨子与麻线锤           在我们周边很大区域没见过纺车,家中缝衣纳鞋所需的线,都是拧坨子与麻线锤这两样原 ...

  • 生活的足迹【我的童年】王亚雄

    亚雄散文 王亚雄,教师,祖籍滦州婚嫁迁安,情系两地,高调工作,低调生活. 01 我的童年 人啊,一晃就老了. 不惑之年仿佛刚过,转眼间就要到知天命的年龄,真是的,可这心,年轻着. 难忘"意欲 ...

  • 捡柴禾

    我们小的时候,正赶上缺吃少穿的年月,连烧火做饭的柴禾也稀缺.谁家孩子要是能在放学的路上捡回几根柴禾,就准能得到父母一顿夸奖.我们姊妹几人就经常听见父母这样夸大姐"你们看看你大姐,就是比你们懂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故乡的炊烟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故乡的炊烟   河北   柳亚舟  我从京城回到塞外承德故乡时,正赶上晚炊,夕阳渐渐地向西移动,落日的余晖还在东边的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范薛鲁作品 | 落叶的翔舞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渺远神秘的指令来自何方?当秋风吹拂,万物的生 ...

  • 【老物件·时光】赵文卿系列散文之二:木拖车·木风箱

    编者按:岁月流金,曾经的老物件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它们的余温尚在,仿佛如昨.握着这些余温,打捞起一些闪光的记忆,是对它们最好的纪念.从上期开始,"西平文学"公众号将推出赵文卿老师的系 ...

  • 柴扉旧事(35)春蚕到死丝方尽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35) 春蚕到死丝方尽 张国领 上学时曾学过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时我以为这诗是专门为赞美教师而写的. 后来才明白,它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 ...

  • 【年选征文.散文】马贺||​尹大娘

    题字: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题词:王剑冰(著名作家,散文家) 尹大娘                                      文/马贺   在我的故乡,孩子们称父亲兄长的妻子 ...

  • 散文||乡下老屋

    乡下老屋 位于莆田乡下的老屋,因所在片区规划兴建大学城而被拆迁了,于是有关老屋的一些记忆油然而生. 乡下的老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座落于莆田市涵江一个叫"沁后"的小乡村的一隅 ...

  • 【山西】薛振堂丨散文/土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薛振堂:男1956年出生,山西省河津市人.教育工作者.河津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河津市楹联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作家时代>.<文学月刊>.<现代作 ...

  • 【大荔文学·散文·李顺午】积肥琐忆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91 积肥琐忆 原创/李顺午 我小的时候,便知道农村有拾粪的活儿:拿一个长把铁铲,或一把小头铁锨,挎上一只柳条筐,也可以用扁担挑两只竹笼,沿着村里的小道 ...

  • 又想炊烟袅袅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又想炊烟袅袅 作者:孔凡河 ‍ ‍ ‍ 夕阳褪去一身骄傲换上美丽的晚霞,红彤彤,圆滚滚,没有了 ...

  • 童年与小村庄的四季

    在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又搬家了,搬到了一个听着就很美的地方--"河西村".这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而且特别热情好客. 我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因此,每天和小伙伴们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