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白:三部六病与《伤寒论》的关系】
李慕白:三部六病与《伤寒论》的关系
《伤寒论》的成书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写成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汤方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内涵四诊八纲的具体内容,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百家争鸣”
自《伤寒杂病论》问世的1800余年来,历代医家先后有四百二十多位对《伤寒杂病论》加以注疏,研究者更是不计其数,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莫不将其奉为圭臬。《伤寒杂病论》中方证详而说理简,历代医家结合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想、世界观对《伤寒论》进一步研究,做了不少的发挥。有以六经解《伤寒》者,有以脏腑解《伤寒》者,也有以五运六气解《伤寒》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内容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均揭示了《伤寒论》的蕴含的辨证机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哲学、科技、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上述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结合当代哲学、科技、医学的成果,不断深化对《伤寒论》的研究,“三部六病”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医学体系。
刘绍武先生与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的创立者刘绍武先生,诞生于20世纪初,20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由屈辱、任人宰割到发奋图强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中西文化、科学、医学的大碰撞,大融合时期。在这个激荡的时代里,特殊的时代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刘绍武先生以其卓绝的才能纵览历代百家,贯通古今,汇通中西,在精研《伤寒杂病论》几十载的基础上创造出理法方药俱全的“三部六病”医学体系。
何为三部六病
刘绍武先生在《伤寒论》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也”的启发下,将人体划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称之为“三部”,每部以虚寒或实热不同的阴阳属性,划分为六大证候群,谓之“六病”。实热证相合为阳性病,虚寒证相合为阴性病。六病分别为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半表半里阳病、半表半里阴病。机体患病的部位虽广,不超三部;病情变化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
《伤寒论》六病与三部六病的对应关系上,标准的太阳病对应表阳病、标准的厥阴病对应表阴病、标准的阳明病对应里阳病、标准的太阴病对应里阴病、标准的少阳病对应半表半里阳病、标准的少阴病对应半表半里阴病。每部含热、实、寒、虚四大证,实热证相合为阳性病,虚寒证相合为阴性病,三部各有阴阳病性不同的两个病,据此可以总结为《伤寒论》内涵的“三部六病十二证”框架,解决了临床中疾病的定位、定性、定证的困难。
通过整体、三部、六病、单证、并病、合病、兼证、合证演化出《伤寒杂病论》复杂的疾病表现形式,解决了《伤寒论》的诊断与证治的问题。三部六病十二证,纷繁复杂的疾病无不由其组合而成,纲举目张,便于学习,便于应用。
小结
《伤寒论》历经千古而不衰,但终因年代久远,言辞晦奥,学习者无不望洋兴叹。三部六病便是登上《伤寒论》高峰的一条捷径,登堂入室,莫不由此。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三部六病学社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推陈出新,缺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