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父母的教育宝典:化解愤怒,爱的表达才能更完整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福建一名6岁男童晚上未洗漱就想上床睡觉,妈妈见状怒火中烧,相继飞起两脚踢中他腹部。凌晨时分,可怜的孩子经抢救无效离世。3月18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发生在福建福州的这起惨剧,当事女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深感诧异:“不就是孩子没洗漱,至于吗?”虽然不赞成新闻中母亲的暴力行为,但对她的愤怒我却多少能够明白一些。如果你是家中育儿的主要承担者,那么你对我的话肯定更能感同身受:育儿过程中,有太多令人崩溃愤怒的瞬间了。

面对这些来去如风的情绪,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平静化解?在不伤害自己和孩子的情况下,解除一场场亲子危机?

一、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么容易发怒?

回想一下平时的自己,当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上来就对他怒吼?当孩子考试考差的时候,你有没有动手打过他?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有没有生气?为人父母这么久,你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过?

那么,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么容易对孩子发怒呢?

1.掌控欲。

当孩子不听自己话的时候,会给很多家长带来无法掌控的感觉。自己潜意识当中害怕失去在家里的权威和地位,所以我们容易愤怒。

我曾在一档教育纪录片里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妈妈为了孩子全职在家十几年,一直到孩子上初中。孩子初中去了夏令营,妈妈因为不放心,违反禁令打电话,事无巨细地给孩子交待明天穿什么衣服好看,搭配什么裤子合适,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乍一看这位家长是一位关心孩子的好妈妈。可在纪录片里,孩子从一开始的聪明活泼、调皮捣蛋,慢慢变得犹豫不决、郁郁寡欢,眼神中常常流露出迷茫。原因在哪?就是因为他的妈妈太过牺牲自己,把孩子和自己绑得太紧了。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控制欲太强。一旦孩子流露出自主、自愿的痕迹,家长就容易陷入愤怒和疯狂,认为孩子不再属于自己,甚至会强行将出逃的孩子再次扣押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2.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正是父母本身的形象,我们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认可、不接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孩儿就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学人精”,家长的优点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但缺点也会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大人们平常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小缺点,小缺点在孩子的身上被无限放大,任谁也会感觉到厌烦,尤其是当你发现孩子的坏毛病跟自己如出一辙时,难免对自己感到失望,这种失望的情绪遗落到孩子身上就是毫无来由的愤怒和嫌弃。其实你嫉恨的不是孩子,只是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3.凌弱心理,孩子变成了发泄情绪的替罪羊。

疫情逐渐好转,我早已开始复工,但刚上小学的女儿米米还在家中“蹲守”网课。幼儿园时还好,学习任务量比较小,米米基本不用我太操心。但是小学以后,课业繁重,学习难度增加了不少,因此我不得不分出很多精力去帮助米米处理学习问题。尤其是网课期间,几乎所有的课业事项都需要家长的辅助才能完成,孩子在一旁上课,我就要坐在旁边随时待命,工作和育儿的高要求以及无缝衔接都令我身心俱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天因为视频拍摄,我熬了整个通宵,第二天下午实在撑不住,想睡一会儿,但女儿米米怎么也不肯放过我,每隔几分钟便催促我带她出去玩。如此几番周折,本就身体不适的我更是火冒三丈,冲着米米大吼起来。

其实我理解孩子想要出去玩的心情,毕竟每天呆在家里上网课着实够无聊的。但当情绪上头的时候,我的理智冷静瞬间荡然无存,只觉得委屈又愤怒。像我这样的父母可能不在少数,尤其是家庭事业两头顾的家长,更容易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过渡给孩子,无意间把手无寸铁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

二、愤怒的危害不容小觑,亲子间暴力的代际传递

说起愤怒,大家都觉得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毕竟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满情绪。但愤怒就像恶之花,是一切的源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湖南沅江市发生的那起让人震惊的未成年人杀母案件?12岁的小学生吴某康因在家偷偷抽烟,被母亲无意中发现,气愤的母亲拿起皮带就对孩子一顿狠狠的抽打,后面吴某直接和母亲动起了手,被愤怒控制了大脑的他去厨房拿起菜刀就冲过去对着母亲疯狂的砍了二十几刀,母亲当场死亡。母亲的恨铁不成钢、孩子的报复最终都演化成为愤怒和暴力。

愤怒和暴力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愤怒就像一把火,能够轻易激起我们心中隐藏的恶意和暴戾。而亲子关系中的愤怒情绪更容易变成家庭暴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亲子间暴力是指直接发生在原生家庭亲子之间的攻击行为,通常指父母对子代的直接攻击。该暴力的代际流向是直接通过个体遭受其父母的身体攻击,而传递到其成年后家庭的亲子之间。也就是说,家长的殴打行为不仅伤害孩子,这种难以消弭的生理、心理伤害很有可能会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

研究显示,儿时遭受父母身体攻击的个体更有可能在成年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身体攻击行为。针对女性的研究显示,女性童年遭受亲子身体攻击的经历可以直接预测她们的子代会继续遭受侵害。可见亲子间暴力的确具有代际传递效应。

同时,依恋理论指出,儿童婴儿期与母亲的互动关系会对未来家庭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强调原生家庭的暴力对母婴互动关系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儿童成年后家庭关系中的行为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单来说,家庭中的暴力会影响母亲的照料行为,使得婴儿在无安全感环境下成长。母亲动用防御机制( 如投射和投射性认同) 会影响母婴互动的养育行为,进而破坏儿童早期依恋系统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表征。儿童可能会内化这些投射并将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带到新生家庭关系中,世代传递。

看到这里,也就能明白我在本节开头时的话了:愤怒就像恶之花,是一切的源头。愤怒和暴力是会传递的,它不仅会给当下人造成伤害,更会持续不断的蚕食后代。所以,你还觉得愤怒无足轻重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如何控制好自己愤怒的情绪?

1.学会识别,找到愤怒的根源。

上文中我对女儿米米怒吼后,故事并没有完结。我冷静下来后,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稍作斟酌后,我决定带女儿一起去遛狗散步。散步过程中,女儿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很生气?”我回答:“是的,但妈妈生气不是因为你,是妈妈不好,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生活中了,米米,妈妈向你道歉。”米米如释重负,顺利接受了我的道歉,还十分暖心的安慰我:“妈妈,你以前告诉我,不开心的时候要主动向你倾诉,那你不开心的时候也应该和我说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完全成为情绪的主人,但我们也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面对愤怒,除了尽快恢复理智和冷静,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识别情绪,找到愤怒的根源所在。就像我的愤怒,并不是来自于女儿,情绪的根源是在熬夜工作、身体不适,那么明确根源后我便可以很轻松的化解愤怒,并且收获了经验。

2.承认自己愤怒,合理宣泄情绪。

育儿书籍作者戴比平卡斯在她的作品《有时真不喜欢我的孩子》里写道:“父母承认自己的愤怒,以及受到的伤害,从某种程度而言可以更长久得帮助自己解决抚养中的相关难题。”

承认愤怒这件事,其实真的很容易。前几日与米米一同放风筝时,她实在太过兴奋了,总是往风筝线下面跑,不停催促妈妈跑的再快一点,我一方面担心她被锋利的风筝线割伤,一方面跑的气喘吁吁,加上脚下欢腾的狗子,我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收拾风筝回家时,我主动向女儿坦白自己有些生气,原因是对她实在太过担心了。经过我的一番讲解,米米明白了放风筝时一直在风筝线底下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3.道歉反省,给彼此重新开始的机会。

有时候实在是没控制住对孩子发脾气了,也要及时的跟孩子道歉。许多家长觉得跟孩子道歉有些拉不下面子,其实我想说,跟孩子道歉一点都不丢人。

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告诉孩子你最近的处境,以及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原因。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去交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时候忍不住发脾气是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其实爸爸妈妈还是很爱你的,然后去拥抱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去接纳你的缺点,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去反思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不足,然后改正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所以,我们应该穿越愤怒,看到愤怒下面的深层情绪!充分允许自己感受那份无能为力的痛苦,合理宣泄情绪,慢慢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

推荐阅读

妈妈们好累,爸爸们站着说话不腰疼,是时候改改了!

写在复课前:别让防疫热筛查流于形式

分享是美德,不是道德绑架,家长请停止强迫孩子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