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说文解字》之《说“冬”》
执政者对待民众,应似冬阳之和煦,不应如夏日之暴烈。如果骑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而又自诩为“人民公仆”,那可真是天大的讽刺。
说字
“冬”是“终”的本字。甲骨文的“冬”字,像一根两端打了结的绳子,代表“终结”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云:“冬,四时尽也。”冬天是四季之末、一年之终,随着文字的演变,“冬”字被用来专指冬天,其表示“结束”的义项,则由“终”字来代替。“冬”字下边的两点,在小篆里是冰块的形象。滴水成冰,正是寒冬之景。
说词
冬日。金文的“冬”字,是绳子里头包着一个“日”,说明太阳被遮起来了。冬天是寒冷的,太阳很少出来,冬天的阳光因此令人备感温暖,“冬日”一词,便有了“和蔼可亲”的意思。《左传·文公七年》说,狄人进犯鲁国边境,鲁国请求晋国出面主持公道。晋国权臣赵盾派中军帅贾季与狄相酆舒交涉,强烈谴责狄人的行为。酆舒问贾季:“赵衰、赵盾孰贤?”贾季答道:“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赵衰和赵盾是父子关系,两人均为晋国重臣。赵衰辅佐流亡诸侯各国的晋公子重耳返国执政,忠心耿耿;赵盾则历仕数朝,权力与国君相当。晋国太史董狐就是因为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而为后世所称道。“冬日”和“夏日”是对两种性格的比喻,前者温仁,后者苛猛,因此杜预说:“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执政者对待民众,应似冬阳之和煦,不应如夏日之暴烈。如果骑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而又自诩为“人民公仆”,那可真是天大的讽刺。
说诗
唐人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诗云:“息驾非穷途,未济岂迷津。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末联的意蕴,堪与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媲美。寒冬时节,霜雪逼人,万物肃杀,诗人常常借用这种意象来抒情言志,在遭遇挫折之时,尤其如此。张九龄《感遇》诗云:“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因触怒权臣李林甫,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即在荆州时所作。“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云云,实乃借景以自勉,表达其坚贞不屈之志。“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作《江雪》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无一“冬”字,而严冬之残酷,历历在目。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渔翁孑然垂钓于天地之间,铁骨铮铮,跃然纸上。冬景之惨淡,喻指政治斗争之无情;渔翁则是柳宗元的自况,以此申述誓与权贵利益集团相抗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情怀。这种情怀,乃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代仁人志士最可宝贵的品格,仿佛苍苍松柏,再寒冷的冬天,也无法令其本色改变。
说典
俗语有“冬烘”之说,形容人见识浅陋,脑筋糊涂,典出王定保《唐摭言》。唐宣宗时,礼部侍郎郑薰为主考官,错把一名叫颜标的考生当成颜真卿的后代而将其录为状元,被人传为笑柄。有好事者讽刺道:“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颜真卿被封为鲁国公,故称“鲁公”。选拔人才,看的是真才实学,不能只看背景;看背景就看背景吧,结果又看走了眼,笑话闹大了。颜真卿以刚正不阿著称于史,倘若地下有知,恐怕要把郑薰骂个狗血喷头方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