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案(详)
白杨礼赞
课文内容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通过梳理文章抒情线索,感知白杨树的“形美”,再充分理解文章写“楠木”的作用,在对比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感受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和意志(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
重难点
1、象征手法,抑扬手法,对比手法的作用
2、作者的情感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对比阅读
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配图是小山丘上火红的枫树,配文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大树的存在充斥着我们的周围,无论是现实能看见的景观,还是书本上的插画或者诗篇,我们学过《赠从弟》,刘祯用“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来写松树的刚劲端正。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也有其特点,让我们翻开课本第十五课《白杨礼赞》。
二、作者介绍
矛盾,原名沈德鸿,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春蚕》《夜读偶记》等。
早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3月27日逝世。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下面给大家时间阅读课文,注意要结合注释理解课文,读的过程中要拿笔标注出重要字词,为自然段标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思考几个问题:标题的礼赞是什么含义?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层次,又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2、精读课文
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让我们结合课文来看课文标题“白杨礼赞”,是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就是怀着敬意赞扬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接着让我们回到正文部分,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层次,为什么这样划分?
【点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最后总结】
第一部分:(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总起全文,开门见山,作者直抒胸臆
第二部分:(2-8)白杨树生长环境、形态(外在)、品格(内在)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9)再次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点题
四、深入研读
看第一部分, 文中如何描写高原景色?为何要描写高原景色?妙处何在?
抓特征写:
黄绿错综(色)无边无垠(广)坦荡如砥(平)
(1)写动态。“扑””,形象地刻画出汽车的速度,表明了作者的观察点。
(2)写色彩。黄绿错综,以远山衬托,突出作者为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陶醉。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三个短句写自然界,写客观。假设复句写主观感觉。静变动,动变静,极妙。
5.朗读第一节至第四节:体会描绘高原景色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让我们深入到文章中去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可以分成几份小层次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个小层次(2-3)生长环境雄壮伟大【作者从对西北高原的所见所感看开描写,见景生情,一时感到平原的雄壮、伟大,二是感到倦怠和单调,为什么先写这些呢,因为这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环境如此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其中的白杨树,也必定是不凡的,这就对了白杨树进行了很好的烘托。从“单调”到“惊叫了一声”,这就与前边的感受形成了对比,先抑后扬,情绪一下子高扬了起来,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铺垫】
第二个小层次(4-5)形态:(干、枝、叶、皮)笔直、力争上游、紧紧靠拢,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第三个小层次(6-8)内在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象征: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好女子”“伟丈夫——先抑后扬”】
【四个“难道”——反问、排比,象征手法(四个“难道”的句子,层层深入,步步进逼,由树及人,由人及精神,感情倾泻,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两个“相似”,两个“象征”,直接明了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抒发热烈歌颂之情。(直抒胸臆)
)】
明确: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有的,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修辞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而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利益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她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者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在这里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象征手法赞扬白杨树和其精神呢?
明确:《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三月,那是,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追踪中时世,也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当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红四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接着看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在此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楠木呢?
明确:对比,用楠木代指代指那些倒退的人们,与白杨树所象征的不折不挠、坚强挺立的白杨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小结
作者在文中用了四个“不平凡”赞美白杨树,既有反复,又有变化,语意层层递进,印象步步加深。
作者运用反复出现、层层递进的笔调,表达对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的热情歌颂。以赞美白杨树开篇,以高声赞美白杨树卒章,“礼赞”贯串全文,感情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