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教授从温脾、清胃法辨证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经验总结
幽门螺杆菌是公元1893年由毕罗雷诺最先在动物狗体内发现,它是一种外观呈螺旋形状的革兰氏阴性菌,种植在人体胃黏膜并能引起不同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部及十二指肠等疾病;在中等发达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以达到60%~70%,其中50%成人的HP感染是发生在儿童时期。所以在儿童时期治疗不及时,将会持续感染,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情进一步加重可成胃癌。有研究证实我国人群HP感染的年龄跟发达国家相比要提早15年左右,这样的研究结果认为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传统西医治疗主要是三种药物的联合应用,由于儿童的年龄偏小,耐受力较低,几种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所产生的胃肠功能副作用,常造成患儿不能坚持服药至足够疗程,导致幽门螺杆菌根治不彻底,反复发作,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近年来中医学治疗该病有许多临床报道,无论在疗效、还是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且毒副反应小,安全性高,有较高的清除率。因此,在临床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肯定。导师汪受传教授认为:根据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该病当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内因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外邪湿热犯于脾土为外因所在。共同病机是湿毒外邪侵于脾胃导致正气与外邪相互交争,气机运行不畅而瘀阻。老师认为中医治疗该病仍应遵循辨证论治,提出两大辨证原则:即寒和热,给予温脾和清胃二法治疗,其对应的主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和泻心汤、左金丸加减。拟分三证:脾虚胃热证、脾胃虚寒证、胃热气滞证。本文在导师汪受传教授的指导下,将导师2010年04月至2015年07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以及本人独立临床诊疗的患儿,符合条件入选108例,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三证所占比例的高低为:胃热气滞证>脾虚胃热证>脾胃虚寒证。对60例治疗满4周的患儿进行自身前后疗效观察,分析的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痊愈率56.67%,愈显率70.00%。4周治疗结束后仍有患儿临床症状未完全消失,再继续口服药物进行第二疗程,疗程结束后有14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分析的结果说明提高疗效的方法可以适当延长疗程。从辨证分型与口服药物的临床疗效得出,胃热气滞证与脾胃虚寒证治疗疗效相当,这两类证型口服中药都有比较好的疗效。而脾虚胃热证的疗效略逊于前面两种证型。对这些临床资料的统计的总计分析为今后规范化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总之,HP相关性胃炎是目前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西医一直在寻找疗效确切、尽量减低毒副作用的理想治疗方案。对于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始终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提高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毒副作用以及依从性来发展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本研究结果证明:用中药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疗效确切,研究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进一步证实,汪老师从寒热辨证来论治小儿HP相关性胃炎,安全有效,还可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