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在西,圣山没山…华州塬区极富特色的村名
邮箱:3125136050@qq.com
高塘塬区村名极富特色
作者:张书经
高塘,位于华州西南塬区,千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有新石器时代的仰詔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历代文化遗存多处。独特的历史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许多村名也涵养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谈到村名,许多老人饶有兴趣,津津乐道地讲述着村名的来历。考究其村名的类型多达七、八种之多。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村庄
由于塬区地形复杂,川、塬、沟壑、河流等,田园密布,纵横交错,因此人们在长期居住中,以塬、坡、河、水、江、沟、岩、湾、洼、岭作为村名。
一是以塬命名的村,有马塬、黄塬、颜塬、刘塬、麦涨塬等;
二是以坡命名的,有强家坡、余家坡、刘家坡、崔家坡、马家坡、韩坡底等村;
三是以河命名的村,有吉家河、上河村、下河村、甘河村、姚河村、龙河村等;
四是以水命名的村,有水渠村、白泉村、水泉河村、洪水村、凉水泉村、龙泉村等;
五是以江命名的,在古代发大水之后,大水成江一样,当大水退去之后,人们就居住在其中,如江村。高塘镇有个上江村,赤水镇有个下江村、江洼等;
六是以沟命名的村有,南候沟、西沟、霸王沟、黄龙沟、野沃沟、毛沟、钟沟等;
七是以岩命名的村,有王岩、李岩、郭岩。颜岩等;
八是以湾命名的村,有杜家湾、龙湾、史家湾、西湾、湾等;
九是以凹命名的村,有韩凹、东凹、凹里村、南凹等;
十是以岭命名的村,有王岭村、罗家岭、岭子底、西岭村等;
有的村庄古时因山洪暴发冲刷下来大量的石头,洪水过后,人们就把堆积在大片地里的乱石胡乱磊起来居住,这些村被称之为“胡磊村”。在高塘塬区就有七个被称为“胡磊村”的,有雷胡磊、周胡磊、时胡磊、李胡磊、王胡磊以及大明镇的方胡磊等,这些村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姓氏为主的村落。
以峪道命为村名又是一大特点
在塬区由于地理条件多变,在两山之间由北向南延伸形成了长长的峪道,峪道里有大小不同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向。在河两岸的人们长期居住,开荒种地,改造自然,这种地表被称之“峪”。“ 峪”者山谷之间谓之“峪”。如桥峪、马峪、东、西涧峪、箭峪、东西牛峪、金堆峪、车夫峪、处仁峪、里峪等大小峪道10余处。在峪道口住的村庄叫××峪口,如桥峪口村、如马峪口、马峪口、涧峪口、里峪口等村。
以堡为村命名的
自古以来,由于历史过程中的原因,许多居民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御防外敌侵入,他们在实践中想了许多御防的办法。其特点是:
一是用砖砌成或用土夯实筑成四周高大、坚固的像城一样人们居住其中,这种形式叫堡。而在堡的东、南、西、北四面各安上一个大门关闭防守,现在一些村堡还遗留着残垣断壁和摇摇欲坠的砖门楼。如南堡、北堡、北候堡、南候堡、梁家堡、刘堡、鱼池堡、白家堡、魏东堡等;
二是堡子以外的叫村,如魏东村、何家村、渔池西村、闫村等;
三是堡子与村连在一起的有如南堡村外和田村连在一起,北堡与北村连在一起,北候堡与北候村连在一起等;
四是有的则有村无堡,如何家村、里寺村。有的有堡无村,如白家堡等;
居住的地址和形式不同的村子
一是居住在平坦地方,以木房或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为主之为村庄,有的则利用崖势紧靠土崖打造成窑洞居住为主。这样的村多以“窑”而命名。如郭家窑、吉家窑、郝家窑、西窑子、北窑等。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告別了土窑洞而在平地建起了一排排新楼房;
二是在寺院附近的村子多以寺院而命村名。如里寺村、寺城子村、太平寺村、兴国寺村、寺前村、寺底村等村。这些寺院都有其历史渊源。
以主要姓氏命名的
这样的村子全是一个姓氏为主夹杂有少数杂姓,就沿用主要姓氏命名。如宋斜村、宋咀村,全村都姓宋而命名;罗吝村以姓罗和姓吝为主体,而且罗姓为一个小村,吝姓为一个小村,两个小村聚居一起而得名。崔马村以崔姓和马姓占村上绝对优势。
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命名的村
如核桃园村,据说周朝至春秋战国年代,这里有大量的古墓群,为了完整的保护古墓群不遭破坏,有许多人在这里管护。平时这些看护人员就在古墓群附近种植了大量的核桃树,后来就长成了林园。由于看护古墓群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就定居了下来,形成了村落,村名就叫核桃园村,一直延用至今。在尧帝时有个驿站在今泽口村,住了不少群众。他们在附近裁种了大片杏树,几年之后杏树枝叶繁茂,成了杏树园。春季杏花,如片片白雪,惹人喜爱。
后来把居住在这里的村子叫杏花村。紧靠杏花村北侧有个土塬叫载墩堡,俗称辘轳堡子,即“谷堆土塬”。相传早在秦汉时期,“谷堆土塬”当地群众花了很长时间,用土堆积而成以种五谷为主,所以才叫谷堆。当时这里有座城隍庙,于1958年拆除。后来谷堆土塬上有国民党乡公所驻扎,还有所学校和大寺院。现遗留有大寺院石柱、用大石制做的大香炉等遗物。后因战火和交通不便被废。
在谷堆塬下有个村叫堡子底村。此村因位于塬下而得名。
在遐迩闻名的龙耳山下,长期以来住有看护龙耳山寺庙等名胜古迹的人群,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多了,村名叫“龙山底村”。
寺前、寺底村因位于华州古“禅修寺”之前和坡下而得名等。
以历史人文特征而命名的村
在高塘镇这片热土上,传说着古代尧帝就长期活动在这里。现有的许多村名,只需要排列定位,就会发现这里原是一个城市的活化石。尧帝在这里到各地巡视,体察民情为民办事,干出了深受群众铭记的事来。在他去世后,大家为了怀念他,就在附近的鸡子山上修建了占地60多平方米的尧帝庙,附近有了安尧村,就是安葬尧帝之意。安尧村又是尧帝陵的守墓人所居之地,长期以来已形成东安尧、西安尧两个村子。
在尧帝庙的东北有个村子叫“官庄”,是当时尧帝许多大小官员居住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演变,现在人把官庄村误读成郭庄村。
在皇后奶妈住过的地方原叫老渰村,后来人们称之为老娘村,现在人们叫它老年村。
黄鹿峪口村,因为过去附近山上有一种黄色神鹿经常出没在此而得名。
大明镇的“算王村”是古代“宣王”的住地而名。古时候有许多地方驻扎着守卫国土的御林军,就修建了营寨。古时以砖为城,木为寨的说法,因此在东王村西有个韩良寨村,现在人称其寨子。大明镇方家寨的来历就是古代驻扎过军队等。
高塘境内的南候堡、北候堡、梁堡村,是古代诸候、王公、大臣们的府邸,村名由此而来。据《姓氏考略》记载,候姓出自生女以姓,夏后代之裔,封于候,其子孙以国号为姓,这就是夏候国的来历。
里寺原来是一座大寺院。据《姓篡》记载,尧帝时,理官征陶,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其后理得罪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儿子理利贞逃亡到伊候地方,为逃避追捕,去掉“王”字旁而成“里”字。食李子维持生命,逐改良生“理”为姓“李”。因而“里寺”也叫“李寺”。
古时候的泽口村是接特外国使臣的馆驿,和外地相通的叫“驿道”,泽口村应是驿道口,是来往通讯的马站,故“泽口村”应为“驿道口”,“泽”是“驿”之误。
“留马村”来源于汉朝时王荞赴刘秀时,刘秀在此地曾停留歇息饮水而叫留马村。
郑村是当时王莽骑马路过这里时将马蹬丢失在此.后来人们把“蹬”错念成“郑”而得名郑村。
在高塘境内有条河流,上游叫涧峪河、下游叫赤水河。赤水河来源于晋朝时,周处在此河斩蛟后鲜血染红河水而得名。
高塘镇的来历是在塬区中心有个五龙泉,长期积水为潭,潭深千尺,人们在堤坝上建有各种建筑物,逐渐形成了街道,故称高塘,高塘之名即源于此。
其实,也有些村名的来历与实际并不相符。象寺王村没有王姓,而以张姓为主;南耐村张姓占绝对优势;朱张村却以史姓、东姓为主等;再如“圣山村”,处于东、西两塬交糟地段的平川地带,根本就没有山;又如原“金惠乡”,处于川、塬和沟壑地带,以农业为主,无矿产可言,更谈不上金属之类;东阳其实不在高塘镇东边,而位于高塘镇西南,是华县最西南的一片土地,西与临渭区桥南镇、崇凝镇为邻。
高塘镇处于东、西塬中的平川地段,地势并不高,只有平坦的农田和永不停歇的河流,也没有“塘”可言。在群众中流传着:东阳在西,圣山没山,金惠没金,高塘不高,大明不大的说法。这些都是在历史沿革中留下的地名,其实有些村名根源也无从考证。
来源:据《华州地名面面观》底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