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裂到统一,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
中国历史是一个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阶段的大分裂时期,但总体趋是倾向于大一统的。既然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为什么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时间中大一统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呢?中国大地上的大一统“基因”是怎样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呢?
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确立
说到大一统就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虽然秦朝的统治二世而终,但给后世留下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无比宝贵的,正是秦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序幕,使大一统的思想成为一种“情结”和“本能”,印刻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而这一切的开端大部分都要归功于“千古一帝”——秦始皇。成长在战国末期的秦始皇立志要将秦国的版图扩张到四面八方,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不得不说,他的这套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甚至有些惊世骇俗的。彼时的周朝统治虽然早已摇摇欲坠、名存实亡,周天子的威严也不复存在,但是延续了近千年的分封治国思想依旧在百姓心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仿佛在战国的乱世中,各诸侯国都在心里维持着一种默契,那就是大家早已不把形同虚设的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谁都无法下定决心跳出来灭掉这个诸侯共主。
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应该是也只能是秦始皇,他就是那个敢想敢做、敢于开天辟地的一代雄主。于是我们看到,在秦国军队的铁蹄下,东方六国被逐个击破,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统一全国后,秦朝规定天下百姓使用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甚至车轨,原来的分封制也变成了由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的郡县制,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就是我们熟知的“大一统时代”。
“千古一帝”秦始皇
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大一统思想得到巩固
如果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朝标志着大一统时代正式开启的话,那么汉朝则是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和巩固,这个阶段对大一统思想的延续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秦朝的建立,而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各种治国思想和治世理论被后世铭记和称颂,从思想的活跃度和丰富性这一角度来看,那确实是一个自由包容的时代。但随之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纷乱无序、各自为政。秦国最终依靠法家思想从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大一统,但其背后的隐患却依然存在。
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用重刑重典治理天下、管理百姓。这种思想在战时当然能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力和动员力,但在天下太平时期就显得用力过猛了。繁杂的徭役赋税和近乎于苛刻的法律使得百姓负担过重,加之人们对分封治国制度的怀念,使得秦朝的统治注定不会延续太久。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而汉朝就不同了,有了秦朝这个摆在眼前的教训,汉朝初期的统治者改弦更张,采用了黄老思想影响下的休养生息的政策,最大程度上缓解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创伤,也使国家得到了久违的喘息。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恢复和局势的稳定,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的唯一主导思想。自此,儒家思想延续了近两千年的统治地位从未动摇,即使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也依然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一统在制度层面的确立,而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则标志着大一统在思想层面的确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使大一统思想得到延续并深入人心的三点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大一统思想从确立到巩固的过程,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一统思想如此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大一统“基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地理因素
地理决定论在当今的历史学界是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其在分析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产生的不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关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其实也有这个方面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而在地理位置上却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国北部毗邻蒙古草原,在古代,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西边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茫茫的大漠,这决定了在科技水平不够发达的古时候,中国同西方世界的沟通受到很大阻碍,即使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也只是更多的停留在商业贸易和断断续续的文化交流层面上,对于根植于一个民族内心最核心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中国的东南方是大海,这在遥远的古代无疑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秦朝时期疆域图
所以从地理位置上看,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个体。一方面,在远离西方文明的发展环境里,中国孕育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不需要依靠大幅度的同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就能实现很高程度的自给自足,因此也降低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需求和意愿。
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长时期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是东方的巨无霸,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代中国也遭受了闭关锁国带来的屈辱。但无论如何,之所以中国大一统思想如此深入人心,地理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加快了全球化进程
02 人心所向
我们之所以说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流趋势而不是唯一趋势,是因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过大分裂时期,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魏晋南北朝时期了。在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时期中,各路势力、各方豪强、各个民族将中原腹地当成了演武场和屠戮场,在频繁的政权更迭过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整个中原如同人间地狱,百姓在如此动荡混乱的生活状态中可谓苦不堪言。
既然分裂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动荡和混乱,那么统一自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当时的人们对于汉朝的盛世是非常向往的,在他们看来,只有稳定而统一的王朝统治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定的生活,而我们今天看到的魏晋南北朝对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是没有市场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历史的进程似乎也证明了人心所向的正确性,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后,中国迎来了继汉朝之后的又一个强盛时期,那就是伟大的隋唐王朝。隋唐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在璀璨的大唐文明光辉的照耀下,大一统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相比分裂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大一统简直是救世良药,散发着神圣的光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03 士大夫阶层的作用
大一统既然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思想,那就有其传导、扩散、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要有一个强力的组织力量来实现的。我们知道,封建时期的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每个人都被拴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封建王朝也希望用土地将百姓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样不仅可以获取稳定的税收,还方便管理。这种社会形态在有利于维护统治的同时也造成了造成了民间思想在连接和传播上的困难。
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将大一统思想传播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并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就需要很强的社会通讯能力以及具有联系功能的人。那么是什么组织力量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社会通讯能力并肩负起沟通联系的重任呢?答案是:士大夫阶层。
封建王朝的士大夫阶层
士大夫阶层的主要特点是虽然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流动性特别大,组织能力特别强。这区别于商人阶层,虽然商人的流动性也很大,但由于社会地位和知识结构的原因,他们不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因此在传播思想和承担社会通讯能力方面和士大夫阶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从小刻苦读书,待考取功名后被朝廷派往各地做官,直到退休后才有机会回到家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形容的就是这种社会现象。尤其在科举制创立后,这些寒窗苦读数载,最终考取功名的儒生学子,在他们心中自己是根正苗红的天子门生。
既然是皇帝的学生,自然从内心里就对统治阶级那一套大一统的思想顶礼膜拜并将其当做自己为官入仕的首要准则。而这些士大夫又是封建王朝派到地方代表朝廷的代言人,正是基于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借助士大夫阶层的社会通讯能力,大一统思想才能得以顺利地传播,并经过一代代的巩固和深化,最终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成为“天子门生”是古时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综上所述,大一统思想的确立、巩固、发展和延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将大一统思想的基因印刻在人们心中并延续下来。其中既有地理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们对分裂的厌恶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而士大夫阶层利用自身的社会通讯能力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