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待你的方式,是你教会的……
孩子对待你的方式
是你教会的
□沈小平
国人重视教育的程度从“学区房”这个派生出来的名词中可见一斑。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良好的教育体制和人力资源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许多家长在“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重重压力之下,心态发生了失衡,观念受到了误导,方法产生了扭曲,各种拨苗助长、急功近利的不良后果时有发生,比如,学生因一分之差而跳楼、因没考上“家长希望”的学校而离家出走等等,着实让人痛心疾首。
这就给所有家长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如何重视教育,也更要学会教育。
在《劳动时报》一篇《我花了两个月时间,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游戏……》的文章中,作为母亲的作者叙说了她与儿子相处(或者是博弈)过程中的烦恼和收获,读来令人动容。
作者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儿子,聪明伶俐、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但在父亲毫无知觉的影响下,玩上了手机游戏,直至沉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性格也变得消沉和暴躁,作者看到眼里、急在心里,采用了阻止、生气、责备、呵斥等方式想扑灭被手机点燃的“火”,可收效甚微,以至于说出“我去死算了,以后就没人管你了!”“你再这样玩手机,我就离开这个家,眼不见心不烦!”等极端的话,但孩子仍然无动于衷,游戏照玩不误,使作者身心俱疲,出现了夜不能寐、昼不能宁的抑郁状态,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转机出现在作者参加了一次家庭教育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学习,“341肯定法”“觉察、表达、行动”法则等让她把过去的“两眼向外”变成现在的“聚集内在”,把过去的排斥变成今天的接纳,心一宽则天地宽、念一变则处处通,让她一下子醍醐灌顶。
原来,过去那个遇事就焦虑的母亲,造就了一个躲在游戏里的孩子,是自己不当的沟通方式,锁上了孩子的心门,孩子不敢打开、也不愿打开,那扇被母亲失控的情绪抵着的门。
在亲密关系中,对方对你的方式和态度,都是你教会的,你越苛求,孩子就越抵触敷衍;你越容纳,孩子就越开放靠近,这个道理就如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心里就亮堂起来。
当自己是烛光,便不再有黑夜。于是,作者开始从己求变,第一步“化敌为友”,不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而是多从正面去看待手机游戏存在的现实意义;第二步“合纵联横”,与家人求同存异达成教育孩子的默契;第三步“改堵为疏”,适当允许孩子在一定时间和条件内玩游戏;第四步“正向激励”,改评判命令为耐心交流,以使用平等尊重语言为主。几套组合拳打下来,以前那个阳光、好学、活泼的孩子又回来了,成绩跟了上来,责任感也增强了,这给了作者极大的慰藉和鼓舞,在她的推动下,久违的笑声重新在这个小家庭响起。
在总结育儿经验时,作者说,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不使用“你无可救药了”“你就是个学渣”等语言,多用“你可不可以玩十分钟游戏就去休息”等引导式、商量式语言。说实话,对于才学习两个多月的人来说,能有这样深刻的感悟和践行,让我这个半壶水响叮当的业余心理咨询师也十分钦佩。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开放性互动方式是基础,而限定性交流方式只会自建潘篱、自断连接。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流派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人的防御机制的一种,指的是投射人无意识地用一种限定的方式,诱导他人以同样限定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用作者的心路历程举例,在敌意投射性认同中,母亲对自己内在焦虑冲动毫无察觉,会持续威吓压迫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断受到刺激,变得愤怒和抗拒(表现为玩游戏),一来二去,干脆就用母亲“希望”的方式——愤怒和抗拒(这是母亲给的,但母亲在未学习之前是不知道的,是否认的)回应母亲,从而形成认同闭环,使亲子关系变得“水火不容”。
作者通过学习后,改变了投射性认同的内容,用宽容、理解、尊重置换了焦虑、厌恶,并得到了作者的内在觉察。没有了敌意,孩子就不断感受到被接纳和被看到,情绪慢慢归于平和稳定,然后用同样认同后的方式,还给母亲,形成了良性的投射性认同循环,让母子“重修旧好”,真是难能可贵。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有作者的机缘,通过某种方式剪除遮蔽双眼的幕帘,获得通达彼此心岸的纽带,将是无比幸福和幸运的。
请记住:别人对你的方式,是你教的。
沈小平
重庆人,现居贵州
心理咨询师
文学爱好者
刊发于2021.8.26《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