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云教授、曲剑华教授治疗Ⅰ、Ⅱ期酒渣鼻药证分析及经验总结
研究背景: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颜面中央部位的以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临床上常见皮肤病之一。年龄分布30-50岁左右,其中女性多于男性。晚期可形成鼻赘,严重影响外观,给患者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西医治疗酒渣鼻个体差异小,副作用相对较大。中医学从整体观念为基础,施行个体化诊疗,辨证治疗皮肤病,疗效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燕京赵氏皮科学派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目的:通过对燕京赵氏皮科流派陈彤云教授与曲剑华教授治疗Ⅰ、Ⅱ期酒渣鼻的处方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临床经验及辨证思路的的共性和差异性。并通过查阅文献学习赵炳南和张志礼两位老前辈的经验,总结出燕京赵氏皮科流派治疗Ⅰ、Ⅱ期酒渣鼻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接受陈彤云教授、曲剑华教授治疗的Ⅰ、Ⅱ期酒渣鼻患者处方共100张,通过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录入处方,患者年龄、性别的信息,依据《中药学》录入药物的性、味、归经及药物类别,进行归纳统计。结果:①陈彤云教授50例患者男女性别比约为1:6.1,平均年龄31.66±9.08岁。处方中含中药75种,共815药次,平均每张处方16.3味药。单味药出现频次最高的三项为丹参、野菊花、生槐花;药性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寒性药,药味频次最高的为苦味药,归经药物频次最高的为肝经;药物类别使用最高的前三项是清热解毒药、活血调经药和清热燥湿药;处方中共出现四个证型,分别为肺胃热盛证、胃肠湿热证、气血失调证和湿热血瘀证。②曲剑华教授50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3.5,平均年龄39.80±9.68岁。处方中中药共计76种,总656药次,每张处方平均13.1味药。单味药出现频次最高的三项为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药性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寒性药,药味频次最高的为苦味药,归经药物频次最高的为肝经,其次为脾经;药物类别使用最高的前三项是理气药、活血调经药和发散风热药;处方中共出现六个证型,分别为肝脾瘀滞证,肺胃热盛证,湿热血瘀证,气血失调证,阴虚湿热证,胃肠湿热证。结论:两位教授均认为与湿、热、瘀为Ⅰ、Ⅱ期酒渣鼻的主要致病原因。病位在肝、脾胃、心肺,治疗上主要以活血调经、清热解毒、行气止痛为原则。但治疗上各有侧重,陈彤云教授处方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曲剑华教授处方偏于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且均喜用花类药,共同处方为凉血五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