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情思

我们家的两棵槐树,不仅是和我与哥哥的年龄相同而引起家人的青睐,也是父亲自己更生,自己置办家业的标志和见证。我父亲在很小的时候,被我父亲的父亲的筐子担着逃难逃到这儿来的。解放后我家分到了两间从地主家没收来的砖瓦房,可是我的母亲正是生育的最佳年龄,从1949年来开始,基本上是一年生一个。孩子多了就住不开啦,于是父亲就将胜利的果食卖了,买了两眼土窑洞和三间土坯房。类似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粮食不够吃就用细粮换粗粮,质量虽然差了点,可数量多了。

我们的村子,正经是个好地方,是在两个土山圪梁之间的山坳里,我们家的土窑洞就是在山的正北的向阳坡上,门前的坡下面是一个季节河,平时淅淅沥沥有一点水,不大可是清澈见底。对面又是一座土圪梁,圪梁那面有一个自然村。我们村子有一个好名字,叫卧龙头村,厉害吧。据说是很久以前这个村里曾经卧过龙,也有的说这个村子的布局像个龙的头,还有的说这里曾经出现过真龙天子。传说的版本不少,可信的却不多。因为谁见过龙呢?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真龙天子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有文史记载以来,山西就出过几个皇帝,也是离这儿很远很远呐。

那么,这个村名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惊动了那里的龙,一个霹雷响过这条龙便从晋南的芮城向东北方向飞去,越飞山越高,越飞水越少。龙在缺水的情况下,飞不动了,就落在了这个村的头上。村民们看着龙被渴的奄奄一息了,就赶快从河里挑水向龙身上泼去。龙在水的滋润下缓过劲来,向村民们点点头致谢后,飞到东海它的老家去了。人们根据龙曾卧在村头上,也包含了龙向人们点头致谢两层意思就叫卧龙头村啦。这个村的好多地方都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村后面有两条深沟叫龙门沟。我小时候曾经跌到过这个龙门沟,也就巧合了,我后来到了大都市学习和工作,人们调侃说我是鲤鱼跳龙门了。

就在这个小小自然村,祖祖辈辈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经说过这个地方曾经隐蔽着两个师的兵力。由于在一次大战中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遭来日本鬼子“九一”疯狂大扫荡。鬼子进了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歹八路军早有准备,把乡亲们都转移到安全地方,那里山峦叠嶂,崇山峻岭确实起到了保护乡亲的作用。可是鬼子进村扑了空,就安营扎寨赖着不走了。村上有个叫毛梁的楞后生,平时言语不多,干活实受,为人也十分热情,人们有啥事情,只要喊一声毛梁,他就屁颠屁颠地来帮忙了。人们都以为他缺心眼,就叫楞的。“的”是当地口音,当地人把“子”叫做“的”。比如茄子,我们叫茄的,饺子叫饺的等等。这个楞后生听说日本人赖在村里不走,乡亲们有家不能回,就学着日本人的话说,你的,死啦死啦的。因为刚才说啦当地人说话也是什么什么的,和日本人说汉语差不多,都是谓语说不准或是缺宾语。一个傍晚的时分,日本人正在进晚餐,他见这个机会就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大声地喊道:“皇军的要细,我的情报的有。”日本人手舞足蹈“苏格,你的良民的大大的要细。”一群日本人围了上来,毛梁不慌不忙地拉开衣襟,笑着向捆在腰间的手榴弹的拴拉开,日本人在惊慌的“叭格”声中,在毛梁日你娘的日本人的骂声中,同归于尽了。

残余的日本人,疯狂地报复者,把村里能点着的房子都给烧光了。残忍地把毛梁的尸体倒挂在村口的那棵大槐树上,惊慌失措地溜走了。当乡亲们赶回村时,都顾不上去扑灭家里的火,集中到大槐树下给毛梁收尸,哭声撼动了整个村庄。当人们把毛梁埋了准备给立块碑时,这时人们才突然想起来,毛梁根本就没有姓名。毛梁是在抗战后迁到村里的,当地人管外地叫“侉”的。在村里谁也能使唤到我,谁的事我都愿意帮忙,人们就叫他毛梁,这是一个贬义词。毛梁实际是骂人的话,也叫茅梁。是茅房供人蹲大号时两脚踩的那两块材料,有木头的也有石头的,不管是啥材料,统统叫茅梁。人们不忍再叫他茅梁了。就刻了一块“抗日英雄毛梁之墓”。墓子就在村头的圪梁上,人们每逢清明节上坟时路过它的墓就先给他烧把纸。再后来听说城里来了个大军营还给他献过花圈,从此毛梁在人们的心里更加鲜活起来,人们把他作为自己的先人供奉起来。

汉字汉语真是有趣的很,有时的词性因人因事而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褒贬。比如人们骂一个品行不好的人总是骂“衣冠禽兽”,可当时的衣冠禽兽是一个褒义词,那时文官穿绣禽的官服,武官穿刺兽的官服,是在朝为官的统称。可就是因为为官者品行的问题,成了一句贬义词和辱骂人的话。毛梁也是这样,本来人们当时是因为欺生、排外才这样称呼他为“茅梁”的,可是毛梁成了人们尊重的人,毛梁一词也成了英雄的代名词,谁家孩子有出息,大人们就说看人家孩孩向毛梁似的。

人们敬重毛梁,人们尊重毛梁。就连曾经吊过毛梁的那棵大槐树,大人们都不让孩子往上爬,觉得毛梁还在那棵树上似的。那棵大槐树约有两搂,也就是两个人方能搂住,听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毛梁为这棵槐树得到乡亲的厚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时期,谁也不去动它一下,其它槐树的槐花都撸光了,可它身上的槐花丝毫无损,人们觉得再饿再苦也不能动它,它是毛梁的影像,是毛梁的血肉之躯。

这些当然是听我爹说的,就在我刚懂事的时候,哪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处房地基,很少有完整的四合院,我爹讲都是日本人干的。农家嘛,谁家没有犁喽锄耙和簸箕箩筐呢,人们习惯把农器具与柴火堆放在一座闲置的房子里,这些东西偏偏易燃,鬼子当然是不会放过的。抗战胜利70多周年了,那些被日本人烧的残垣断壁在村里还随处可见呢,还有那棵老槐树,它是村里的守护神,默默地耸立在那里恪尽着自己的则守,见证着卧龙头村这个英雄的名字和纯朴的村落与村民。

(0)

相关推荐

  • 槐树下‖文/谢小清

    槐树下 我们村前长了一颗大槐树,很大. 大槐树已经存在很久了,至少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那了.槐树后面就是我们村了,有时我会想,大槐树是不是我们村的守护神. 乡下的夏天,很是聒噪.槐树满树的绿油油的叶子, ...

  • 仰望那棵大槐树

    刘晓丹 姥姥村有棵闻名遐迩的大槐树,姥姥家就住在离大槐树不到五十米的地方. 小时候住姥姥家,在大槐树下玩是最开心的事.夏天,附近上点年纪的女人,包括我姥姥,会坐着蒲团聚在大槐树下,边拉家常边做针线活. ...

  • 散文|| 家乡的大槐树

    欢迎光临冬歌文苑- 家乡的大槐树 文||范景来 我的老家有三条街,前街.后街和东街,前街和后街在街西面,向东在市场处交汇,形成一条东街.三条街俨然就是一个横向的"Y"字形.三条街交 ...

  • 就读这篇 | 伍泽生:土地的后裔

    土地的后裔 伍泽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当代乡村词条:这是一张有些年代存于记忆深处被时光遗失的黑白照片.尽管有些发黄.退色和模糊, ...

  • 偶遇胶东农村82岁老爷子,听他讲大槐树和村庄的故事

    事情,总有很巧的时候. 如果笔者没有来到莱阳的北夏格庄,没有看到村里的一棵槐树,没有到槐树下参观,这一幕也没有被村里一位老爷子看到的话,就没有了本文要讲的故事. 不过,笔者去了村里,望见了槐树,也来到 ...

  • 很多农村在村头都有一个老树,有啥说法吗?你村里有吗?

    文/农夫也疯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短短28字却意蕴深远,其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

  • 黄河浪丨元场古槐

    豫西渑池元场村是我的老村子,村中央有一棵巨大的古槐树,矗立在我家老屋门前.据老人们讲,这棵古树始栽于明朝,历史的烟云跃上蓊郁的树梢,孩提时的故事总浮现在我脑海里,多年以来,总想写古槐的传说,乡邻们也多 ...

  • 潍坊的古树名木:昌乐309国道那棵大槐树

    古树名木是"活文物"."绿色文物",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作为绿色文化遗产,它们已经越来越为市民所关注.在潍坊市区内,一共有150多株古树名木.在奎文区丁家村有 ...

  • 散文||社树的传说

    社树的传说 村口,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这是全村最高最粗最老的槐树.树底下,紧挨着树干有一个半米多高,脸盆口那么粗的一个青石人头像.大爷说那是土地爷的头像,他的魂魄就附在这老槐树上. ...

  • 玉液泉边上的老槐树

    铜井街最初是一个青石岭,岭上怪石嶙峋,植被茂密,住户稀少.玉液泉从街西北部高一丈余的岩石下石隙间流出,经过三个方形石砌的水池,又流入东北角的石隙中去. 泉子的东.南.西三面都是巉崖,西岩上有棵三个人才 ...

  • 【门前的古槐树(外一首)】/ 袁叶君

    门前的古槐树(外一首) 作者 / 袁叶君 门前的古槐树 有多少年了 老人们也说不清 只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 只记得它是村里的路标 陌生人打听谁家 三句话不离槐树 槐树东梢第一家 槐树西头第二户 槐 ...

  • 【文学】杨俊武:想起村口的大槐树

    [简介]槐树是一种很普通很平常的树木,因其栽植简单易行,所以在古老的乾州大地,有很多的老槐树,有些甚至距今已经四五百年.在作者家乡的村口也有这样的一株古树.村口的大槐树见证了故乡的风风雨雨,老槐树下乘 ...

  • 太行山笔记:小梁江两棵大槐树下的午餐

    梁东方 和大梁江相比,小梁江很安静,依旧保持着亘古以来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的寂静.寂寥.偶尔有外人来.也都不过是去大梁江或者从大梁江回来的时候路过的人,鲜有专程以这里为目的地的游人.对于这个和赫赫有名的大 ...

  • 【大荔文学·散文·雷宁侠】消失的树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33 消失的树 原创/雷宁侠 夏天的某个时候,骑自行车回娘家.从东边的缓坡慢慢骑下的时候,我远眺村子的方向,忽然觉得又熟悉又陌生,再看,参差不齐的屋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