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侠散文《清明》(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清 明
文/张文侠
清明节的下午,带女儿出门,我们没有走人工铺成的水泥大道,而是选择了田间的一条土路。这条路能够单行一辆三轮车。路两边是绿油油的将抽穗的小麦,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展开去,分外惹眼。
正往前走时,女儿突然喊道:“妈妈?”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路边地上是一点已经烧过的纸灰,旁边整齐地摆放着一些糕点和一小撮未燃完的香。我故意问女儿:“今天是什么日子?”她不假思索毫无感情地说:“清明呀。”“那些是用来祭奠去世的人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遭遇过生离死别,因此她感受不到这个节日的感情。她接着问我:“他们为什么不去坟上祭奠呢?”“也许是他们回不去,也或许是时间久了,祖坟被刨平了,找不到了。”我回答道。女儿没再说什么,我的心凝重起来,我们一起默默往前走。
这条路弯弯曲曲,因为特殊时期少有人走,经过一片小树林,我们遇到一位老者,他坐在电动的轮椅上,满头白发,戴着一副老花镜,神态平静,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放开声用地道的方言读着。我在心里暗暗佩服老人的精神,这么大年纪,还能找一处幽静之地读书!我们从老人身边经过,他倒一点没觉察的样子,旁若无人认认真真地沉迷于他的书中!
转过树林,走了几十步,是一小片菜地,一位年过古稀身体佝偻的农妇,手提一个较大的竹篮,在地里采摘自家的菜。我一眼就认出了她。她是我在上班的路上经常碰到的老人,我上班的路有一条平缓的长坡,每次见她,她都在费力地拉着一个人力车,车中放着各种应季的常见的新鲜蔬菜。今天才知道,原来她的菜地离菜市场竟有好几里地,我不能想象老人家到底是用了多大的力气,她那单薄的身体是如何将那一车嫩生生水灵灵的蔬菜拉到菜市场去卖的?她瘦弱的肩上到底还承载着怎样的重担?老人低头仔细地采摘她宝贝似的苜蓿菜,每一棵菜都弄得干干净净。我的心头涌起一丝伤感。女儿没见过这位老人,她依旧一如既往地蹦跳着往前走,她更不知道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就如同有时我也不知道她想什么一样。
晚上,我站在阳台,天空漆黑,星星在闪烁。不知为什么却突然想起已经逝去快三十年的婆,乡下人把父亲的母亲喊婆。婆下葬时,我没掉一滴眼泪,她在我的脑海里几乎没留下多少印象,我压根想不起她的面容,倒不是她去世的太久,而是在她还活着的时候,我对她就感到很陌生。在我零碎的记忆里,婆从没给过我们兄妹温暖的怀抱,我跟她的交集屈指可数。
婆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父亲是她第二个儿子,但婆就是偏爱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尤其是父亲跟母亲结婚后,因为母亲不是陕西本地人,而是四川人,即使母亲比她的另两个儿媳再怎么能干,婆也没给过父亲和母亲好脸色,而且还会时不时的刁难母亲。母亲是个能干要强的女人,根本不吃婆的那一套,时间久了,婆和爷忍无可忍,便分了家。虽说是分家,大伯和小叔仍然跟婆和爷住在原来的大院子里,唯独让父亲和母亲搬出去住,但不得从家里拿走一根柴火。母亲一赌气,跟父亲商量后,就用土坯亲手搭建了三间低矮的倒厦,父母亲真的没拿家里的一椽一瓦,只带走了分家时可以糊口的几斗粮食。自此,母亲跟婆和爷彻底决裂,她再也不跨进婆的院子。过了很久,父亲会背着母亲偶尔去看看婆和爷,但我即使去婆的院子玩,也从不去婆和爷的身边,那时的我觉得婆和爷似乎从没拿正眼瞧过我,他们没牵过我的手,没给过我一颗糖,甚至一个灿烂的笑脸。他们在我心里只是一种称谓,不像是亲人。
婆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堂妹有时会跟在婆的后面学婆走路的样子。记得她总是头上顶着一个藏蓝色的帕子,一年四季穿着浆洗过的粗布藏蓝褂子,大腿的粗布藏蓝裤子,缠着裹脚布,穿着一双自己做的三寸长的小黑鞋,这些我印象最深。但要让我描述婆的脸张什么样,我的记忆模糊一片,因为我几乎没跟她近距离接触,更不用说去端详她的脸了。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一,我早早的起床,堂姐和堂妹喊我去婆的院子玩,爷看到我们三,给了堂姐和堂妹一人五毛钱(那时的五毛钱,是我一学期的学费)。过了一会,在灶房正拉风箱烧火做饭的婆喊我去她跟前,我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挪过去。婆一边往灶台下的火膛里添柴火,一边看着锅有没冒气。她仍没看我,只是问:“你爷给你钱没?”我摇摇头说:“没给。”婆听了后,放下风箱手把,从贴身的衣服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个旧的发黑的手帕,将仔细包裹的手帕打开,里面是一点毛钱和几个一分的硬币。她从里面取出两毛钱递给我。我接过钱,默默走出灶房,这也是婆唯一的一次给我钱,我早已想不起自己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但至此,过年时,我再也没去婆的院子。爷在我小学还没毕业时去世了,安葬爷时,父亲哭得很伤心,我没流一滴眼泪,仿佛死的是跟我毫不相干的村里人。
上初中后,婆和母亲才开始说话,婆已经七十多岁,走路时手里要拄一根拐棍,那时的我更是不去婆的身边。记得一次,母亲有事去几十里外的小姨家,晚上赶不回来,父亲在西安打工,哥在四川。母亲临走时告诉我第二天早晨去婆那边吃饭,她说给婆说好了,我很不情愿地点点头。第二天早晨,天还漆黑一片,我就去了婆的家,婆早已开始做饭。我没喊她,我觉得我喊不出口,只是把书包取下,放在凳子上。婆也并没有招呼我,她做好饭,给我盛出一碗放在灶台上说:“快吃吧,不够了,再在锅里舀。”我“嗯”了一声,婆似乎有些疲惫,独自慢慢走去她的的房间。我吃完饭,便背起书包往学校赶,到校时,天刚蒙蒙亮。
初二的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又冷又黑,村子里静悄悄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我背着书包从婆的门口经过,婆院子的灯光一片昏暗,只见她一个人在院中快步地走来走去,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小叔的小名,我感觉婆跟平时不大一样,心中有种不祥的感觉,不觉涌出一点短暂的悲伤。我顿了顿,但还是没有走进婆的院子,就扭身朝学校赶。家离学校七八里,中午根本没时间回家的,晚上回家后,父亲黯然地说:“你婆病了!”我嗯了声,没有说话,好像在听父亲说一个和我没关系的村里人似的,但我的脑海却浮现出婆早晨在院中的情景。最终,婆还是没有熬过冬天。婆下葬的那天,我扶着她的灵车,没有流一滴眼泪,父亲哭得很伤心。
年少的我,心里一直记恨着婆,记恨她从未给过我亲人的温暖。婆去世后,我从未想过她,可今天的我却在夜晚想起了她,想起她曾给过我一点零碎的记忆,想起她曾经的大致轮廓,想起她三寸的小脚,想起她一身藏蓝的土布衣裳。但此时我的心里是一种深深的惆怅和自责,在这个清明节里,我能被一位与我毫不相干的老人触痛,而我又为何不能理解婆呢?毕竟,她是我的亲人,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家族的血液,虽然她几乎没跟我说过多少话,而我也从未给过与婆交流的机会,从未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在我只想着她没给我什么的时候,我又给过她什么?
往年的清明节,天总是要下着雨的;今年的清明节,天没有下一滴雨。而我,却想起了你——婆!
【作家档案】
张文侠,陕西咸阳人。从事教育工作,爱好阅读、写作。
投稿说明
1、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文字,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
2、投稿必须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3、投稿必须关注“作家驿站”微信公众号zjyz5225,并加主编微信ygx5225,以付稿酬。
4、稿费支付方式为:赞赏总金额的50%,赞赏费低于10元(包括10元),阅读量低于100,无稿酬。有播音朗诵的,作者40%,主播20%,平台40%。朗诵费30元封顶。播音自愿,需要请投稿时说明。
5、稿酬支付日为文章登出第7日,请及时与主编联系;超过稿酬支付日,视为主动放弃。
6、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7、本平台刊发文字可往湖北《洪湖文学》、黑龙江《乌苏里江》《知青》杂志推荐。
编委名单
驻站作家
邛州冷客(四川作家,邛崃市作协副主席。)
牧青(四川作家,安岳县作协副主席。)
牛高山(安徽作家,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
一剑屠龙 李国七(马来西亚) 真真 薛玉林 乔力一 谭小芳(香港) 段载芳 刘禹清 项见闻 季音 铜墙
金牌主播
雪峰 芝兰于室 岁岁平安 素兰 一弓 秋子 海涛 金辉 往都 海畔 徐昭君 康艳玲 旧时光
注:文内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提醒,我们马上删除。
扫码关注
鼠年大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