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有意境的诗歌,三言两语之间,让我们返回童年

童年可以说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光,那时候无忧无虑,无论贫穷子弟还是富家孩子,都能享受一样的快乐。很多诗歌之中,也写到了这样的场景。比如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又比如韦庄的“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到了清朝,又有一首名篇横空出世: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袁枚的作品,袁枚本人很牛,他考中进士后,连续做了七年县令,仕途非常不顺。后来他弃官归隐,广受弟子,特别是收了相当规模的女弟子。严格地说,他是一名闲散文人,却与直隶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有“南袁北纪”之称。而且,他的诗歌以“性灵”著称,这首诗无疑就是代表之作。

在第一句中,并不出奇,牧童骑着黄牛,在当时不过是稀疏平常的场景。只不过,诗人用这寥寥五个字,却布置出恬静平淡的环境,也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中,风格突变,曲调高昂,节奏也明显加快。这副牧童骑黄牛的画面,随着牧童的歌声,立即增添了许多生气。牧童年纪不大,声响一定也不会太大,但是在静谧的乡野之中,特别的引人注目。而且,结合两句之中,“骑”字写出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振”字则流露出牧童悠闲自在的快乐心情。

虽然没有点明周边的环境,但我们能够想象到一定是和煦的日光,轻柔的微风,这样才会与牧童波澜不惊、悠然自得地举止状态相得益彰。诗歌写到了这里,已经让人心向往之了。

然而,在第三句中,诗人再次通过对牧童的神态描写,又添加了一层生气。原来,发出美妙声音的不止是牧童,还有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五个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牧童发现鸣蝉时的惊喜和他希望能够捕获鸣蝉的决心。

如果是一般的诗人,恐怕就会将结果写出来了。要么是牧童满载而归,称心如意,要么就是鸣蝉振翅高飞,让牧童空欢喜一场。袁枚却展现了“性灵派”诗人的高超技术,他在此仅仅是写完牧童的神态动作和跃跃欲试的样子。

“忽然闭口立”,像极了千尺瀑布一泻而下,却是嘎然而止。它将牧童的机智警觉轻松写意地展现出来。一个“忽然”,让我们看到压制内心狂喜的孩子,“闭口”二字,与前面的“歌声”两相映照,一动一静之间,由动及静之时,让童趣在此时变得如此生动,你一定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这首诗写得并不复杂,既没有生涩的辞藻,也没有离奇的情节,仿佛就是直白地语言描述,平铺直叙之中,刻画了真性情。所谓乡村牧歌,田园风光,不过如此。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更表达了对于恬静生活的向往。我们读此时,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当时的自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