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土时被压变了形,修复后惊艳世界,现代工艺无法将它复制
对于东周战国时期,我们熟悉的往往是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其实当时的形势虽然已经进入了灭国战争时代,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小国。然而,这些小国并不代表弱国,不然也不会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生存下来。比如立国近120年的中山国,它由白狄人建立,夹在燕赵之间,长期成为了中原诸侯的心腹大患。
但由于当时正统观念太过强烈,战国时期的各类典籍之中,介绍中山国的资料微乎其微,后人只能从只言片语中了解那个民风彪悍的古老国度。
然而在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民工在取土平整农田时,一不小心踩出一个大窟窿。就这样,一个戏剧性的事件,竟然让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山国王的陵墓。由于保存相对完好,这座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不乏有异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奇特产物,让人啧啧称奇。
其中有一件文物,一开始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它却几乎成为了最知名的国宝,那就是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这个名字很长,我们一个个来解释。铜是指文物的主要材质,错金银是一种金属细工装饰技法,早几年还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龙四凤是该文物最显眼,最明显的标志。方案是指方形的几案,这就是该文物的用途。
是的,这件文物,实际上就是一个几案。只不过当作案板使用的漆器木质板,在无情的岁月中已经破败腐朽,再也不见影踪。虽然这是一个遗憾,但剩下的铜结构方案,已经足够惊世骇俗了。
说它是四龙四凤,其实还不准确,应该再加一个四鹿。在方案的底座,就是由两雄两雌的四只鹿组成,它们半蹲半跪,或抬头长啸,或低头食草,神情憨态可掬。四只鹿驮着的是一块圆形的底座,底座之上,就站立着四条龙,它们构成了方案的主体结构。
这四条龙刻画得基本一致,都是单首双尾,头上除了两只角以外,还顶着方案的斗拱,巧妙地为案板提供支撑力。它两只尾巴,又反向盘旋回来,勾住头上的双耳,为结构提供更为稳定的作用。四只凤拥挤在中间,它们的双翼团聚在一起形成半球,凤头则从两条龙的龙尾之间伸出。被龙头顶住的斗拱,就是用来盛放案板的。
这样一件文物,不仅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也展现出当时文化交融的态势。鹿的题材,在中原各国比较少见,而龙、凤则是中原王朝最为重要的图腾,由此可见由白狄人建立的中山国,处在要冲之地,深受四面八方文化的影响。
然而,这件文物刚刚出土的时候,形势却不容乐观。除了已经没有了木质案板以外,它被塌陷下来的土深深掩埋,虽然没有破裂,但已经被压变形了,完全展现不出文物的风采。国家只好将它送到文物修复室,等待专家的妙手回春。
负责修复的专家刘增坤先生,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这样的国宝也不敢轻易下手。这不像我们家中的物品,不满意可以随意敲打修理。刘先生硬是将文物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看了三天,弄清楚每一寸的结构后,才用钢锯以最少次数将其锯开。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锯开文物?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锯开文物,当反向用力将文物恢复原状时,会产生内应力,而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内应力承受情况到底如何,谁也料想不到,说不定用力过度就会粉身碎骨。倒是锯开之后,能够释放形变,内应力相对较小。
这次修复无疑是成功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刘先生锯开又恢复原状,再用电焊焊接好,几乎不露痕迹。这对于两千多年前的文物来说,已经是最大程度的挽救了。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件文物的复杂程度让专门准备进行复制的团队也连连摇头,最终放弃。它也成为了少数几件无法复制的国宝,并被列为第一批不可出国(境)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