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被贬,愤然自比橘子,留下了惊艳世界的千古名作
说起张九龄,我们往往会想到他是开元盛世中最后一位名相。如果说起他的诗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首《望月怀远》。其中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发千年的思念之情。这是张九龄在贬谪出朝廷之后所作,其实他当时还写下了《感遇十二首》。这十二首诗,篇篇托物言志,抒发了高尚的情怀,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第七首: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橘子的诗歌。说起这个题材,屈原才是第一大神,他在《九章·橘颂》中对橘树的内在和外在尽情讴歌,抒发了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屈原的历史地位不能比拟,但张九龄完全可以以此诗,成为自古写橘的第二人。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以垂垂老矣的年纪来到南方,荆州治所江陵本来就是著名的产橘地区,所以在第一句中有感而发。第二句“经冬犹绿林”之后,托物言志之意尤为明显。南方虽然比北方温暖,但一般的树木,在冬季时依然会干枯变黄,橘树则傲然耸立,经手了严寒的袭扰。一个“犹”字,表明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四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则是张九龄在分析原因。橘树能以绿过冬,这是因为当地本来就温暖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天性。“岁寒心”本来是形容松树的,张九龄则以橘树相比,并无半点勉强。虽然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解释并不很完美,但作为诗人,特别是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完全可以说得通。
既然“岁寒心”是说松树的,为什么张九龄不干脆写松树而要写橘树呢?除了因为他目之所及就是橘树之外,还因为下文将会提到橘树的果实。这些果实自然是美品,故而“可以荐嘉客”。可惜的是,当时路途遥远,山水重重,所以往往到不了“嘉客”的身边。
很显然,这已经超越了论橘本身了,而是在探讨用人的问题。在张九龄看来,唐朝并非没有人才,就如同并非没有甜美的柑橘一样。只是因为奸臣阻塞了言路,阻塞了贤臣晋升的通道,才使得人才不能被明君所发现,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尽管张九龄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并不能明说,否则就有诽谤朝廷之嫌。他还在后面发出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的感慨,将橘子的遭遇归结为命运。其实他明明认识到是客观环境所致,偏偏如此说,实在有着难言之隐。
即便如此,张九龄还是以反诘的语气发问: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们都说要多多栽种桃树李树,难道橘树就没有树荫可以供人乘凉吗?答案当然不言自明,之所以不种橘树,还不是因为橘树本来就是外来户,争不过那些土生土长的桃树李树吗?
很显然,张九龄在此诗中,将自己化身为橘树,为橘树代言,为橘树鸣不平。橘树不能被人接受,在于它们来自南方,没有根基,这一如张九龄的出身。橘树的果实不能被人享用,在于路途中的重重阻碍,一如张九龄被奸臣所排挤。这位老臣,被贬时已经风烛残年,依然用心良苦地抒发自己对于朝政的见解,一片忠心,日月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