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筑梦 | 邢雅梅:亦师亦徒,遇见古籍修复便是欢喜

工匠筑梦

今年是山西省图书馆建馆111周年,百余年的更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积淀了丰富的馆藏,正如国家图书馆送上的寄语所言“百年守正惟志惟勤,文源书香传久远”。如今山西省图书馆馆藏总量达374万册(件),其中古籍30万册,数字资源104.66TB。1988年大学毕业后,邢雅梅在机缘之下踏入这样一家有深厚积淀的图书馆,开始了自己作为图书馆人的职业生涯。

如今的邢雅梅,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西传习所导师助理,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她在并不漫长的古籍修复生涯中,曾参与“山西省国家级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并在长期的修复实践中独创“金镶玉湿镶法”,创造出“包锦夹板”“简易纸夹”等古籍装具。

亦师亦徒,遇见古籍修复便是欢喜

记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邢雅梅

文 | 杨  伦

半路“出家”,
与古籍修复结下不解之缘
1988年,邢雅梅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装潢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图书馆,先是从事美工室的版面制作和社会宣传工作,之后被安排到少儿部进行美术宣传工作,兼职社会辅导。少儿部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关,邢雅梅认为正是在少儿部的那段经历为她之后做古籍修复奠定了基础。
“我所学专业对之后从事古籍修复其实大有用处。比如,美术学习者能练就较强的色彩感,在对修复用纸进行染色或染完以后与原件比对时,可以很好地判断出新染纸张与原件存在怎样的色差。”邢雅梅说。
也许正是因为专业优势,2002年,已经38岁的邢雅梅受馆领导委派,到上海参加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古籍修复,也由此与古籍修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培训班授课的是赵嘉福等三位老师,他们教授基础的古籍修复知识,包括一些专业术语及简单的修复方法。对喜欢动手动脑进行创作的邢雅梅来说,这些理论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她便开始“自谋出路”。“我当时在课余时间跑到‘嘉福工作室’,跟着邢跃华老师和张品芳老师(两位均为赵嘉福先生的徒弟)学习碑帖修复、装裱等技法。通过几位启蒙老师的引导、传授,我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喜欢,最后到热爱这个行业,是他们带我入了古籍修复这一行。”提起这些,邢雅梅至今倍感荣幸。
培训班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因为针对的多为零基础的学员,所以老师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但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只能边工作边学习”。邢雅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修复课中没提到的问题,她凭借自己的理解在工作中不断钻研、探究,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便打电话向老师请教,就这样边干边学,边学边请教,不断摸索方法,直到后来将这些方法不断应用在工作实践中,并一点点进行完善。
推陈出新,
在修复中不断探索倾注心血
谈及印象最深的修复经历,邢雅梅说,除《金匮要略直解》外别无其他。在修复这部书的过程中,邢雅梅创造了“金镶玉湿镶法”,她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金匮要略直解》是山西省中医院一位先生捐赠给山西省图书馆的,当时这部书破损程度非常高,整体书品特别差,书口全部断裂,天头地脚严重破损到缺失,书脑处所有的缝线全部断开,并且所用纸质为竹纸,基本上没有韧性,在有限的条件下保存,酸化程度非常高。邢雅梅拿到这部书时,感觉很难过,“天头地脚不能碰,一碰就掉渣。当时这个任务紧,规定了修复时间,我就盯着这部书看了两个星期,非常纠结,就因为修复方法、修复方案我定不了”。考虑再三,邢雅梅最终决定用金镶玉的方法进行修复,但传统干补的方法不太适用这套书,因此采用了湿补的方法。
“我是将溜口、修补、衬纸一起完成的,首先用皮纸把断裂的书口溜起来,再用与原件纸质、厚薄、颜色相符的补纸将破损部位补起来,天头地脚是齐书边补,因为衬纸是在潮湿的状态下附着在书叶上,所以它对书叶不会造成任何损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修复完成后的工序。”邢雅梅决定先用两叶纸来试一下,实践证明金镶玉湿补法是有效的。“修补、镶衬完成后,再把书叶刷平,然后根据传统金镶玉的折法进行四边折回,处理好天头、地脚的比例。”金镶玉湿补法的一个优势就是,在修补完成后轻轻一挑就可将书叶与衬纸分离,书叶整体韧性在湿补过程中也比之前增强。试验完成后,邢雅梅便开始在《金匮要略直解》的修复过程中放心地使用金镶玉湿补法。
每每提到金镶玉湿补法,邢雅梅都显得很激动。“其实我对自己创造的金镶玉湿补法特别看好,因为那是我的心血。学生有时就说我应该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可我认为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还应该再完善。”目前,经过再三实践,金镶玉湿补法被证实是可以用的,并值得推广。邢雅梅介绍说:“金镶玉湿补法从补到衬,都在潮湿状态下进行操作,它可以在去污的同时给书叶补充一定水分,而且可以完美地使书叶、书口和衬纸达到吻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除金镶玉湿补法外,邢雅梅还对古籍的装具进行了改进,创造了“包锦夹板”“纸夹”等装具。“包锦夹板”适合做单本书的装具,它突破了传统单册插套、四合套、六合套的复杂和夹板的粗糙,达到了兼具实用与美观的效果。而“纸夹”则用于原件单薄、易折的纸质或绢质物件。“我之前修过一册麻纸做的家谱,非常薄,如果做成六合套效果很不好,所以就做了一个包锦夹板,收藏者收到特别满意。后来修的一张地契又用了一个简易纸夹,它就像各式造型的信封,便于存放、取出、再利用。”邢雅梅创新古籍修复方法和古籍装具,就是要尽量减少修复及外界环境对古籍原件的损害,真正在践行“保护为主,修复为辅”的理念。
修复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创新更是技法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修复技法没有雷同,不能照搬,每次修复都可看作是一次方法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总结,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如此才能让修复更加完善,理念更加合理,才能将古籍保护得更好。秉承这样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邢雅梅在古籍修复的道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参与了很多重要的修复项目。
2017年,山西省图书馆启动了“山西省国家级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完成了省内21件国家级珍贵古籍的修复任务。邢雅梅参与修复了三件珍贵古籍,两件为北宋刻本,一件为金刻本,三件均属孤本,版本价值极高。2019年,邢雅梅选送这件金皇统八年(1148)刻本参加了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获得三等奖。
书路修行,
纠结是为了完美
古籍修复,就是将自己的修复理念、修复技艺进行传承并付诸实践的过程,邢雅梅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同时,她也盼望着古籍修复这个行业能被大众所熟知并认可,“希望修复师们可以通过实践的过程,用古籍修复的理念感染社会大众,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到古籍保护事业中,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古籍的保护和修复,还能更好地促使古籍得到开发和利用”。
从事古籍修复后,邢雅梅对古籍修复师这个行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她希望将古籍修复发扬光大的原因。“实践证明,这个行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觉得我能坚持下来,真的是因为有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特别热爱这个工作,用一句佛教的话来说,就是‘遇见便是欢喜’。”承继了上一代修复师的信仰,将古籍修复视为人生的修行,邢雅梅不断地涵养自己的心德、口德和行德。“用一生来做自己喜爱的事,很欣慰,也很幸福,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体会到了寂寞中也有快乐,责任中也有幸福感。”
为了不让自己在心爱的事业中留下遗憾,邢雅梅不断追求完美,尽量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邢跃华老师曾对她说:“哎呀,你真是个纠结的人!”纠结,也确实是邢雅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以来的真实写照。“要不说我苦闷呢,其实就是在纠结一些修复技法、修复理念,如果有哪个环节修得不好,我一晚上都睡不着,都快成强迫症了。” 在这样不断纠结的过程中,邢雅梅到了退休年龄,但她却选择了继续,因为舍不得,也放不下,虽然累,但是累有累的快乐。
亦师亦徒,
在角色转变中传承文脉
在以师带徒为主要传承模式的古籍修复行业里,邢雅梅除在上海参加培训班时向几位老师学习过,便再也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指导。直到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西传习所在山西省图书馆揭牌,53岁的邢雅梅才有幸拜国家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专家胡玉清为导师,并在之后的修复实践中受到胡玉清导师的极大影响。“她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教给每一个徒弟,拜胡老师为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幸事。”这又燃起了临近退休的邢雅梅的“斗志”。
2017年,有了师傅的邢雅梅,被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西传习所聘为修复导师助理,同时开启了自己的带徒模式。如今,她带有四个徒弟,两个是古籍修复专业的本科生,两个是非本专业的研究生,邢雅梅对两个研究生赞赏有加:“虽然她们学的不是古籍修复,但是她们的理论水平和素养是非常高的,而且喜欢动手、动脑,实践操作能力非常强,最主要的是她们喜欢这个职业。”在邢雅梅眼中,她的四个徒弟都非常有灵性,彼此相处非常融洽和谐。
“以前师带徒,就是师傅说应该怎么做,徒弟就照做,师徒之间交流很少。而现在我带徒弟,会让徒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的过程营造一个互相切磋的良好氛围,从中再发现双方身上的问题。”邢雅梅从不认为师徒之间有任何隔阂,也不认为师傅就是高高在上,“师徒之间应通过不断交流、实践的方式彼此完善,只要是对保护和修复古籍有利的想法,都可以实施或借鉴”。邢雅梅认为,师带徒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身为传习所的导师助理,邢雅梅也将古籍修复行业的问题看在眼里。除省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其他市县级图书馆的设备、环境、待遇都不理想,这直接导致古籍修复人才无法向市县级图书馆流动。对此,邢雅梅建议:国家应该将扶持力度向市县级图书馆倾斜一些,可适当开展定点帮扶;今后可以多开展如培训班之类更有针对性的项目和活动,使人才培养机制更加专业化、细致化、常态化;高校开办古籍修复专业要更有针对性,以培养理论与实操能力兼备、热爱古籍修复事业的人才为主要目标。
从事古籍修复并不难,难的是热爱这个行业。邢雅梅对古籍修复师以及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能够将科学研究与传统技法相结合,融会贯通,甚至推陈出新。其次,热爱这个行业,能够静下心来研究修复方法及一些相关的科技手段。邢雅梅非常期盼年轻一代能够接过古籍修复的衣钵:“他们应该担起古籍保护的责任,既然从事这项工作,就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古籍保护和修复事业。”
(0)

相关推荐

  • 古籍医生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装潢志>对古籍修复师的记载描述.文以载道,漫漫时光中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虽被视若珍宝,但岁月销蚀,这些百岁乃至千岁的历史老人多已衰危亟待新生 ...

  • 工匠筑梦 | 袁东珏:修复路上没有“退休”一说

    皮肤白皙,话音带笑,一头利索的卷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说起古籍修复来眼里仿佛有光,她就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导师助理袁东珏. 袁东珏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迈 ...

  • 赵梅阳:致恩师——亦师亦友(2019年06月06日)

    时间:2019年6月6日--以此送给我那遥遥无期的奋斗征程-- 关键词:亦师,亦友,胆大,心小,勇敢,杞梓之林,兄弟,至今,回忆,佳肴,付之,师恩. Keyword: Just like a teac ...

  • 红楼梦里亦师亦友的两个女子,一个清高压抑一个贫穷淡然

    妙玉与邢岫烟,一个出自官宦人家,一个是平民百姓,原本不会有什么交集的. 妙玉是个颇具神秘感的人物,虽身份高贵,却不知其家世背景,只是一笔带过.但从王夫人一听说此人,便立马下帖请她的情形来看,她不是寻常 ...

  • 工匠筑梦 | 许卫红:用态度传递行业温情

    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创建十余年来,一直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分别于2014年.2016年获批成为"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四川大学分中心 ...

  • 亦师亦友亦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王维一生结交朋友同僚无数,应酬送别唱和吟咏的诗人很多,但真正堪称知己或者生死之交的,唱和寄赠诗歌最多的,只有一人. 自家的辋川别墅,邀请他长期居住,并一起同吃同住同游同题作诗(< ...

  • 程砚秋与罗瘿公相差32岁的忘年交,亦师亦友,再造之恩没齿难忘

    古有钟子期与俞伯牙,一曲愁肠断,高山流水遇知音.民国年间程砚秋与罗瘿公,也同样成就了一段男人的情谊佳话. 正是罗瘿公的提携与悉心栽培,最终使得程砚秋成为京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

  • 《啊摇篮》:海清深情演绎丑子冈,亦师亦母彰显女性力量

    回想起来,从前看过的那些讲述抗战历史的电视剧,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男性视角进行叙事,其实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因为血气方刚的男儿与残酷激烈的战争,这样的组合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 "身不得,男儿 ...

  • 亦师亦友亦“对手”!飞行员的带教之旅,很特别

    "我们总在放飞最勇猛的鹰, 而新员们则在追逐最澎湃的云." 在航空兵部队, 老飞行员与新员之间的感情很特别, 他们既是战友,也是"师徒", 甚至会成为" ...

  • 亦师亦友 海上双璧 ——吴昌硕、王震的书与画

    上世纪初,继任伯年之后,海上画坛升起了两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的画风引领画坛时尚,风靡大江南北,甚至隔海的日本也深受影响.而他们俩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情同手足,亦师亦友,被当时人们誉之"海上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