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59):三千繁华梦 缩影玉龙簪

图1

簪,本名“笄”,秦汉以来改称簪,是古人插定发髻和连冠于发的用具、饰品,其有时亦具备仪礼之功用。簪的制作材料丰富,有竹木、角骨牙、玉石、琉璃、金属、陶瓷等质地。最早的玉簪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峡文化、石家河文化诸遗存中都发现了玉簪,其后历代都有沿用(图2)。

图2-1:仰韶文化玉簪

图2-2:龙山文化玉簪

图2-3:商周玉簪

图2-4: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玉簪

此件玉簪长14厘米,呈现生坑的朱砂附着和泥土附着特征(图3)。

图3-1

图3-2

此件玉簪的形制比较独特:簪首为龙首形,斧形下巴为战国晚期到汉代时期龙的典型造型,浑圆的簪身略呈弧线形、由粗及细地渐变,簪首与簪身交接部位以一圈游丝毛雕纹作为分隔,纹饰处理恰到好处(图4)。

图4

簪首的龙首雕琢得栩栩如生:狂张的斧形下巴、炯炯有神的水滴眼、坚竖的龙角和飞扬的鬣毛都显示琢工的功力深厚(图5)。

图5

古砣工痕、自然的沁变过渡、沁重部位沁门的一致性和对应的斑驳土蚀洞(图6),都显示这是一件到代古玉真品。

图6-1

图6-2

图6-3

簪是历代簪花仕女的顶上饰品,也是达官权贵的冠上饰物,尽显光华璀璨(图7)。

图7

以龙头或凤鸟为簪首的纹样,历来是皇室贵族喜爱或者垄断的题材。其中汉代玉簪的首部多镂雕蟠螭纹、凤鸟纹、卷云纹,簪体表面以“游丝毛雕”琢出稀疏但流畅的卷云纹。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玉簪:青玉质,簪首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涂有朱砂,簪身线刻卷云纹,残长19.2、宽1.6、厚0.5厘米(图8),堪称为汉代玉簪的典型器。

图8

返观此件玉簪,龙首昂立气度非凡,为战汉时期王室级别以上的使用的玉簪器到代真品、堪称精品(图9)。

图9-1

图9-2

图9-3

(0)

相关推荐

  • 南宋 毛益《牧牛图》

    书画文化 书画文化 品位优雅 1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春晓吟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 南宋毛益<牧牛图>纸本 水墨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牧牛图>描写幽静的山谷间轻岚 ...

  •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古代玉器】

    汉代 螭纹玉韘 汉代 玛瑙剑璏 明代 螭纹玛瑙璧 明代 荷花白鹅纹玉饰 明代 莲鹭纹玉饰 明代 龙纹玉带饰 明代 雁莲纹玉饰 齐家文化 玉琮 清代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螭纹玉璧 清代 二龙戏珠纹磬形 ...

  • UC头条:古玉识趣(112): 毋需件件细答问 系列里面述原因

    兴趣所致随缘而发的<古玉学步>似乎成了不是系列的系列,本条评贴的原则是"遇真必赏,见仿不评",加之大量的跟帖很难有时间一一读到,不置评或者漏评也就在所难免了. 至于或有 ...

  • 古玉识趣(111):真古处处无疑问 疑点一现要谨慎

    对<古玉界的耍猴>的注释 <古玉界的耍猴>(参见<古玉拾粹(18):无题>)有感而发后,偶有藏友询疑点所在?略述如下,以为注释. 赏玩,细节决定一切. 辨识,只看藏 ...

  • 古玉识趣(109):一眼见仿为那般 纹饰布局多破绽

    "汉代龙凤呈祥纹璧"辨仿看点 对于大量评贴,遇真必赏--未读到的除外.见仿不评--请予评辨的除外. 翻阅<古玉学步(185):战汉玉剑具浅浮雕兽形纹饰的演进>评贴,一件 ...

  • 古玉识趣(108):威风凛凛红山鹰 真章处处见特征

    一件红山玉鹰的见真看点举例 玉鹰为古玉比较多见的题材,只是假仿遍地一真难求. 红山玉鹰的形制比较简明古朴,所以几乎有海量玉鹰可供把玩,但是真仿之间的判断则全靠细节考量的功夫了. 一件形制常见的玉鹰(图 ...

  • 古玉识趣(107):风蚀沧桑良渚琮 巧用蚀料作仿工

    --瞠目结舌的仿良渚工艺举例(2) 沧桑毕现良渚玉琮(图1): 图1-1 图1-2 难不讶异非常,惊叹人世沧桑.天然风蚀毋庸置疑,但是否真古到代依然需要一番考辨. 都整成这样了,难道还有疑问?那是当然 ...

  • 古玉识趣(106):瓷看底部玉看皮 表皮里皮分端倪

    --风化沁蚀料仿齐家文化的皮上辨识点 多色瑕纹是齐家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参见<古玉学步(195):多色瑕纹斑斓花联璧特色现齐家>). 漂亮的多色瑕纹.自然的绺裂沁蚀(图1): 图1 由于多 ...

  • 古玉识趣(105):玩界渐近摸浑水 高拍频频藏李鬼

    --仿古玉频现混入高端拍卖"做头"现象 假仿遍地.一真难求. 假仿不仅仅遍布在地摊,即使国际高端大拍都频现假仿的身影,并且大拍藏李鬼的现象愈演愈烈,从形单影只到批量登场," ...

  • 古玉识趣(104):良渚仿技演悟空 七十二般耍仿功

    --瞠目结舌的仿良渚玉器举例(1) 赏玩是一个严谨的探索求真过程.真究竟真,不因谁看仿真就变成了仿:仿毕竟仿,不因谁看真假就变成了真.辨古是一个历练心智.陶冶情操的考验:若遇见仿不悦必定自欺欺人,徒耗 ...

  • 古玉识趣(16):百媚千娇因打光,图辨莫轻认包浆

    一夫之 高科技时代,藏玩也与时俱进,网络图片鉴识赏玩是太过普遍了.照片是会失真的,在鉴识古玉的型.纹.痕迹等方面尚可,如果在沁色.包浆方面,切不可以图为据信以为真,更不能自欺欺人噢.有藏友发图共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