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福音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涂福音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张琼英 林 娜 涂志红

厦门市中医院,厦门 361001

关键词 食管炎,消化性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下段粘膜炎症,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涂福音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载,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师古而不泥古,根据病因病机的变化,分为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五型辨证论治,疗效甚佳,总结如下。

1 胃失和降型

胃失和降型在本病最常见,多见于疾病的早中期,病机较为单纯。主症:胸骨后疼痛,呈灼痛、闷痛,胃脘痞满、嘈杂,恶心欲呕,泛吐诞沫,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和胃降逆。主方: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12 g,代赭石30 g,党参15 g,清半夏9 g,茯苓15 g,白术12 g,大枣5枚,甘草3 g)。

2 肝胃不和型

主症:胸胁胀痛,吞酸嗳气,胸骨后灼热闷痛,心情郁闷,情绪变化则病情加重,小便黄,口干,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主方:四逆散合四七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2g,苏梗10g,清半夏9g,川朴9g,茯苓15g,黄芩6g,蒲公英15g,甘草3g)。肝胃不和型中变证较多,临床应随证加减,若吞酸明显可加左金丸;郁热太甚加黄连、丹皮、栀子;胸痛甚加郁金,便秘加生大黄、枳实。在本型的治疗中应注意有无郁火,阴伤或气虚的表现,用药轻重有别,不可香燥苦温太过,以免劫伤肝胃之阴,而致胃失润降,进一步加重病情。

3 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型在闽南地区较多见,尤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有烟酒嗜好者。不单纯为胃内容物反流,亦有部分兼有胆汁反流,治疗上较棘手,一般病情急重时以汤药辨治,待病情趋于和缓,则可以自制“胃圣袋泡剂”治疗。主症:胸膈满闷,泛吐涎沫,食欲不佳,口干口苦,口粘,头身困重,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处方:黄连温胆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黄连10g,竹茹12g,半夏10g,茯苓15g,藿香10g,川朴10g,苏梗9g,九节茶15g,两面针15g,生薏仁30g,甘草3g)。

4 胃阴不足型

胃阴不足型多见于形体消瘦,肝郁日久的患者。主症: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胃脘灼痛,嘈杂,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苔薄少,脉细数。治法:甘凉益胃,滋阴生津。主方:益胃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白芨12g,石斛12g,天花粉15g,绿萼梅9g,玫瑰6g,佛手10g,郁金10g,竹茹12g,甘草3g)。在治疗中应掌握养阴需防滋腻滞气,行气需防香燥破气,以免加重阴伤气滞,亦可选用酸甘化阴之法,如乌梅,枸杞,山楂等药物。

5 脾胃虚寒型

本型多见于久病、年老体虚者,临床上一派脾气虚、阳虚之征。此型在镜下或X线下常可看到明显的反流表现,符合“脾主肌肉”的理论,乃食管下端生理性括约肌功能不全所致。主症:病延日久,胸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缓有力。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木香9g,砂仁6g,姜半夏9g,干姜5g,吴茱萸3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甘草3g)。如阳气虚甚可加灶心土、附子、肉桂等药。

6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乃一现代病名,已证实为食管下端生理性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蠕动功能下降,胃、肠内容物反流所致,目前学术界认为属胃食管动力异常引起的疾病,传统治疗在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的基础上加用胃动力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但两药合用降低了抑酸剂的吸收,而且此类病例症状顽固反复,用药时间长,医疗费用昂贵,副作用大,尤其对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型病例临床乏效,因此,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日显重要。涂福音教授认为,本病乃一古老性疾病,在《景岳全书·嘈杂》中已有“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忄农,不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痛”的记载,上述描述客观具体,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已有丰富经验,散见于各类文献之中。涂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于食管,食管的功能是通过蠕动将食团送进胃中,为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故应属“胃”的范畴,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主降,司受纳,胃气以和降为顺,脾主升,司运化,脾以升为健,而脾胃气机的升降,又与肝疏泄的功能密切相关,若肝郁脾虚或肝旺犯胃均可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因此,将本病的病机总结为脾胃虚损为本,胃气不降,肝失疏泄,湿热阴伤为标,分为五型论治,遵脾胃升降理论,施以健运脾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化湿养阴,而使气机调顺,诸症告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