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一)——《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绪论

作者:王次炤

内容提要

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文章就目前所了解到的部分成果作分析、研究并介绍给大家,目的是向音乐学术界提供一个音乐美学研究的新视野,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新音乐学;音乐美学;文化学

刊登于《音乐艺术》2018年第1期

1985年英国音乐学家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在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Contemplating Music: Challenges to Musicology)这部被称为是20世纪欧美新音乐学(New Musicology)标志性的著作,针对传统音乐学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当代音乐学研究的新思路。克尔曼的新音乐学理论并不是突发性的理论创举,而是西方传统音乐学研究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滋生的观念上的突破。“新音乐学”也并未统摄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音乐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甚至还遭到种种质疑或针锋相对;但其观念上的超越无疑影响了一个时期欧美音乐学研究的整体发展。传统音乐学的分类法也同样在“新音乐学”的思维模式中发生质的变化,新视野下的音乐学观察为音乐的学术思维带来生机勃勃、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多彩。音乐美学研究在“新音乐学”观念的影响下,也同样在音乐审美和价值评价领域开拓新的学术视野。

01

西方新音乐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倾向

西方音乐学(Musicology)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实证主义(positivism)思潮的影响,它充分强调学术研究的“依据”和历史的“真实性”。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促使历史音乐学的研究侧重史料文献和乐谱手稿的研究,而民族音乐学则着重田野考察和记谱分析。这种以实证为据的音乐学术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约瑟夫·克尔曼率先摆脱实证的约束,指出实证主义的音乐史学只是:“展示早期音乐文本及其事实和人物”,“将音乐史事件(认为是自律现象),安排成简单的进化格局”,它缺乏“批评性的解读”和对历史资料的“审美评价和阐释”。[i]克尔曼认为音乐学研究应该打破“历史音乐学与其他音乐研究的界限”,应该得到“音乐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启发”。[ii]新音乐学的学术趋势首先体现在对传统音乐学“实证主义的批判”,强调在音乐的历史研究中融入文化研究。美国福德姆大学教授劳伦斯·克拉默(Lawrence Kramer)认为新音乐学者“希望同时运用社会、文化艺术术语和形式分析术语来思考音乐”,强调“从批评理论和社会理论以及哲学中而非仅仅从音乐研究中汲取养分”。[iii]因而,新音乐学的另一个学术趋势是主张音乐学研究应该建立在“批判性”的理论体系中。克尔曼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新的“以批评为取向的音乐学概念”的产生。“他强调音乐学的学术取向应是融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为一体的音乐批评。”[iv]他早在1980年发表的论文《我们如何走进音乐分析然后又该如何走出》中指出,音乐学批评应该“依托于音乐历史”,它应该是“一种相对‘人文’化的实践性的音乐评论”。[v]利欧·特莱特勒则进一步认为音乐学的“历史研究”和“批判性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故而提出“历史批评”的理论。[vi]“批判性”理论自1980年代以后,在英国音乐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以至形成了“批判性音乐学”的学术群体。1993年英国举办了“批判性音乐学”论坛和网上杂志,由此“批判性音乐学”被赋予了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它是一种应用批评理论兼及其他人文领域研究音乐的音乐学形式;第二,它是一种包含了对以前音乐学传统进行理论性批判的音乐学形式。[vii] “新音乐学”的批判性倾向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显得十分突出,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于1991年出版的《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叩响了音乐学术界的女性主义研究。

麦克拉蕊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又显示出“新音乐学”的又一个趋势,即新视角和跨学科的音乐学研究。《阴性终止》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作者的7篇论文,这7篇论文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研究古典和现代音乐,探讨音乐史上及当代音乐中女性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研究一方面立足于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借助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界与电影界广泛关注的女性主义文化讨论,推动在观念上往往滞后的音乐领域进入女性主义研究。麦克拉蕊的研究并不是无中生有,《阴性终止》也是在美国音乐学界开始讨论音乐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之后诞生的,这在当时的音乐学术界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麦克拉蕊的研究将社会学、文化学和女性研究融入音乐分析中,充分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正如她在这本文集导论的引语中所说“音乐的美感确实常令人慑服,其形式规矩堂皇威武,但是理论家勾勒的结构与美学家赞誉的美感也常沾染着暴力、女性仇视与种族歧视”。[viii]“新音乐学”的这一趋势并非源自麦克拉蕊,1977年在加州伯克利举行的国际音乐学协会第12届大会上,以“跨学科的视界”为主题广泛讨论了美国音乐学的跨学科倾向。大会的组织委员会主席克劳德·V.帕利斯卡在《美国音乐学的跨学科倾向》一文中把跨学科倾向归结为四类:第一类是借助文学理论,诸如叙述学、解构学和题材研究等理论研究音乐学;第二类是借助古典修辞学理论来阐述音乐的涵义,马克·埃文·邦兹的《无词的修辞学:音乐的形式和演说的隐喻》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作;第三类是运用美学、音响学和古典语言学的理论研究音乐学;第四类是运用多边的跨学科理论,“把音乐置身于一种文化之中,以便能确定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把音乐理解为社会的一种表现。”[ix]跨学科研究的倾向在音乐美学领域也有不少成果,弗雷·勒道尔与雷·杰肯多夫所著《调性音乐生成理论》综合了音乐分析、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劳伦斯·费拉拉所著《哲学与音乐分析——联通音乐音响、形式与指示性内涵》运用现象学哲学、符号学哲学和音乐分析法阐释音乐的多重意义。莉迪亚·戈尔所著《音乐作品想象的博物馆——音乐哲学论稿》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阐述音乐的本质问题。彼得·维基所著《重复的美艺术——音乐哲学文集》运用哲学、美学、史学等理论研究音乐实践问题等等。[x]

02

批判性理论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运用

西方新音乐学研究的三个趋势也同样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音乐美学研究之中,尤其是批判性的理论趋势给音乐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打开了新的视角。本课题研究选择了四位新音乐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批判性理论视野下音乐美学研究的范例介绍给大家。

第一位是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教授、著名音乐学学者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由课题组成员音乐美学博士高拂晓副教授撰文《尼古拉斯·库克的音乐评论维度——作为表演的音乐及表演分析》,该文把尼古拉斯·库克的音乐表演分析作为一种批评的维度,对他的思想进行了细致剖析。提出他在对传统的音乐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思路从乐谱转向音响,融合计算机分析方法、历史风格分析、舞台表演动作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等因素,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表演分析。文章着重考察了库克对肖邦玛祖卡的历史录音的分析,和他对摇滚歌手的现场舞台表演的分析。提出库克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学分析模式和理论分析思路,不以作品结构为出发点,而是以音响结构为分析的起点,去揭示表演者对结构的理解和阐释。表演音响的分析结果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构。正是这种从音响返回文本结构的思路,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从而使他走向了一条与传统的理论分析相反的道路,即通过录音分析来反观音乐阐释的特征,而不是通过乐谱分析来看阐释。此外,他的视角从作品转向行为。由此,可被视为“评论”的表演行为,则为音乐评价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新的方法。库克万花筒一般的视野和方法,建立了音乐理论、音乐表演,以及音乐评论之间新的关系,有助于指引我们重新思考音乐学研究的不足,发掘更多可探索的方面,走向更多样化的音乐学研究。

第二位是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批评学者约瑟夫·克尔曼,他的代表著作《作为戏剧的歌剧》对“新音乐学”的批评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由课题组成员西方音乐史学博士姚亚平教授撰文《约瑟夫·克尔曼的歌剧批评》,对克尔曼的歌剧批评理念作了全面阐述。文章以《作为戏剧的歌剧》这本书为基础,紧紧抓住克尔曼的以“音乐承载戏剧”的歌剧美学思想,分析了他心目中的“戏剧”为何?观察他歌剧趣味的好恶或批评标准:他对欧洲早期歌剧的不满足;对瓦格纳、德彪西、贝尔格等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歌剧的评价;对普契尼歌剧的尖刻的甚至是偏执的轻蔑,所有这些都反衬出他对传统歌剧,对莫扎特、威尔第歌剧的溢于言表的赞美。通过对科尔曼歌剧批评标准的分析,“音乐承载戏剧”的真意得以浮现,这里的“音乐”意味着具有调性的动力结构,和连续统一体张力推进,这种音乐的本质即“戏剧”,完美的歌剧,或好的歌剧的“戏剧”应该以这种音乐来支撑。科尔曼的歌剧观显现出亚里士多德的倾向,他的歌剧理想总的来说是传统甚至保守的。

注释:

[i] [美]约瑟夫·克尔曼:《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朱丹丹、汤亚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第30页。

[ii] [美]约瑟夫·克尔曼:《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音乐学》,载《音乐学杂志》,1991年第2期,第131~144页,转引自贾抒冰:《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述》,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6页。

[iii] [美]劳伦斯·克拉默:《李斯特音乐中的文学性》,柯扬译,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93页。

[iv] 同①,第44页,参阅第97~135页。

[v] [美]约瑟夫·克尔曼:《我们如何走进音乐分析然后又该如何走出》,转引自贾抒冰:《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述》,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6页。

[vi] [美]利欧·特莱特勒:《音乐与历史的想象力》,转引出处同上第117页。

[vii] 参见贾抒冰:《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述》,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8页。

[viii] 苏珊·麦克拉蕊:《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张馨涛译,台湾商周出版,2003,第36页。

[ix] 克劳德·V.帕利斯卡:《美国音乐学的跨学科倾向》,余志刚译,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x] 柯扬:《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及其相关思考》,载《音乐研究》,2012年第3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