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 思考论语讲的好学
文/
1、
关于学习,实际上 是广泛的,与当下的以利益为导向的学习不同,先秦古人的学习强调: 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为己”的“己”是指“自我”,“为己”解释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孔子对“为人”的学习目的是持否定态度的。“为人”就是“迎合他人的需要”或“按照他人的需要”。
荀子进一步发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禽犊”指的是“礼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敲门砖”。把“学习”定位在掌握一块敲门砖,而放弃了“自我发展”的根本——学做人,这无异于埋葬自身的前途。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的话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以及“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成物”的概念来自《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这话说明“为己之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成己”,就是从事“仁”的修炼,属于“内在超越”的部分,是“体”;“成物”则是从事“知”的学习,属于“外在超越”的部分,是“用”。所以“学习”应该包括从事生而具有的潜能的“德”的修炼,必须内外兼修,这是“为己”的内涵。相反,“为人”只是外在的学习,而且是有选择性的,为迎合当前需要而进行的学习,其结果是“丧己”,就是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沦为一件僵化了的工具。
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
《 论语》记载这么一则故事: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我们都知道孔子弟子3000多人,孔子只认可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从侧面说明孔子的“好学”绝对是一种很难得到的品质。
论语还记载,孔子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分析出,在当时,有忠信之德者很多,但有“好学”品质的人则很少。好学比忠信,对于个人而言重要性更多。
我们还知道,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全书之首,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这样分析,我们能判断,孔子的好学应非偶然。因为孔子对“学”、对“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是有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的。
孔门之内颜回好学。孔门之外,论语也记载了一位孔文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臣孔圉,孔子说孔圉所以被称“文子”,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好学不仅是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在“问”“闻”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
3、
那么怎么才算好学呢?
《论语》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是孔门的弟子,他认为时时知道自己所缺少的,同时又不忘已经学得的,这是好学的表现。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