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看看大黄附子细辛汤
看看大黄附子细辛汤
末流郎中
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此方出《金匮要略》,今人用量多大黄九克,附子九克,细辛三克。
此方之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临床主治寒积里实,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也就是说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是较为对应的临证思维。
发热而脉弦紧,弦紧提示寒实,发热呢,当然就要和弦紧脉结合看,这样就可以得出有瘀血的结论。综合来看,就是一个寒积偏痛的意思。
这个大黄,谁都知道它攻下的功能,但是,它的清热功能和活血化瘀功能是很厉害的,绝对不能忽视。这既有利于这个大黄功能的把握,也有利于较为透彻实在的掌握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
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针对的情况,是来自于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不良,腑气不通,久则水结成冰,蓄积不通,所以便秘腹痛,又由于虚寒之气逆抢胁下,所以就胁痛了。腹痛和胁痛,可合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但是必须合并便秘。
由于阳气不能达于四肢,病人还会出现手足逆冷。胃肠道的积滞,导致气郁发热,这是第一个,久郁会致瘀,因为气不行则血也不行,血瘀也会发热,因此,病人的发热,既有来自于气滞的一部分,也有来自于血瘀的一部分。
所谓的舌苔白腻而脉弦紧,是个寒实的指针。所以用附子温阳祛寒,大黄的清热化瘀荡涤,细辛的温散搜剔,合作来治这个病。
在仲圣的书里面,寒邪深伏阴分,用附子细辛来合作。所以阳衰而表寒实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衰而里寒实结用大黄附子细辛汤,一里一外,其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里寒实结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呢?寒非附子不可回阳,久积非大黄推荡不可去,而寒凝又非细辛不能散。所以要这样用。
通过原方比例看,大黄三两,附子三枚。这个附子的量,比麻黄附子细辛汤重得多。一般的附子,也就三十克左右一枚,跟汉制一两差不多。因此三枚附子的量应该是稍大于或等于大黄的量,大黄绝对不能大于附子的量,否则就会反了方向,影响回阳温阳了。而大黄相对于三承气,用量都要小些,这就充分强调了该方温阳的特质,这个不能乱。
这个大黄,它在峻下时,是后下的。在轻下和缓下法里,是同煎的。在大黄附子细辛汤里,这三个药是同煎的,所以在缓下的范围。仲圣对元气的顾护是非常在意的,附子和细辛是阳药,在人体里比阴药大黄跑得快,是温阳在先,攻下在后的,附子温阳,细辛开路,既顾护了阳气,又减轻了大黄攻坚的压力。
服药方法也很别致,“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也就是服第一次药和第二次药的时间间隔是半个钟左右。是持续攻击,推波助澜,有利于较快解决问题。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药方,其中却又大有深意,可见仲圣论广汤液时是何等的严谨细致。
这个四肢厥冷,我们很容易想到四逆散和当归四逆汤证里的“四逆”,四逆散的四逆是阳郁不达,需要舒展,而当归四逆,是血虚寒不载气阳,是运输力低下,所以要补血温经,通达阳气。
而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个寒实阻塞阳气,和四逆汤的阳气衰微还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大黄附子细辛汤,而非使用四逆辈。
那么,正常运用,便通厥回就可以了。如果便通而厥不回呢?当然可以考虑当归四逆,黄芪建中加味。如果便通后,持续稀溏呢?毫无疑问要建中益肾,调整过来。
其实圣人给的是方向和思路,真正的细节管理在于自己。
好,这个方就说到这里。
末流郎中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