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荟萃〗中医临床必备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一.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二.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三.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一.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蒌;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二.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三.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四.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一.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二.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剂,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一.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二.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三.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一.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二.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一.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

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

二.《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一.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二.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三.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一.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二.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黄芪。

本人参与兄长张胜兵编辑之《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攻癌救命录》《医门推敲》系列书。京东,淘宝均有售。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一.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二.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三.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一.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二.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一.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二.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三.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一、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二、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温馨提示】请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精准用药。

张利兵简介:

张利兵,号中医鬼才,祖籍湖北汉川,本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自幼受到中医启蒙,兄长张胜兵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的关门弟子,本人多年一直受到家传中医影响,更受到国医大师的熏陶,在兄长张胜兵医师的指导下用纯中医和针灸的方法为周边居民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给周围群众解决疾苦。本人受邀2019"中俄一带一路"国际中医药发展论坛演讲特约嘉宾,演讲论文收录于其中。这些年我跟兄长张胜兵不断学习中医尤其是对不孕症,各种肿瘤有独特的见解并协助兄长张胜兵编写了《医门推敲》《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攻癌救命录》系列书,现在武汉有自己的工作室,主治颈肩腰腿疼痛,中医内科,外科,儿科,男科、妇科,各种肿瘤,结石,以及面瘫,风湿,类风湿等各种疑难杂症。治愈不孕症,各种肿瘤多例,在周边范围小有名气。

张利兵手机号:13437291887(微信同号)

张利兵QQ号:1195385477

张利兵抖音号:zlbzy13437291887

本人现在坐诊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地格林春岸张胜兵中医科诊所

(0)

相关推荐

  • 解读附子粳米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附子粳米汤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附子粳米汤 ...

  • <名方荟萃>中医临床最常用处方51首

    &lt;名方荟萃&gt;中医临床最常用处方51首

  •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达原饮

    "达原饮"一方出自<温疫论>一书,该书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作者吴又可(1582-1652)是明朝晚期人,祖籍江苏吴县,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苏州.明朝末年,战争连 ...

  •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清瘟败毒饮

    本篇将为大家介绍的是在这次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专家意见中推荐率颇高的一首方剂--清瘟败毒饮,主要用于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 清瘟败毒饮出自清代温病学家余霖所著的<疫疹一得>.当时余霖的父亲不 ...

  •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麻黄汤

    上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医在历代疫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诸多名家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记录下了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和经典名方.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从古代医籍中精选出中医治疗外感及瘟疫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首名方, ...

  •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银翘散

    银翘散来源于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法而成,主治风温热病初起,是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剂.其组成如下:金银花 ...

  •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大承气汤

    本次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治疫名方--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 ...

  •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升降散

    这次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升降散. 升降散是温病名方,有很多别名.最早可溯源于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命名为"内府仙方",用来治疗蛤蟆瘟.肿项. ...

  • 中医临床常用10大名方

    杏林筑基 学方剂.学辨证.学针灸.学推拿...为您打基础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导读:如果中医有兵器谱排名的话,那么以下十大名方必位列前茅,甚至有中医名家凭借"小柴胡汤"一张方加减 ...

  • 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值得拜读】

    导读: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