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新:会“偷懒”的老师
大凡优秀的老师,教学上都是不惜力的。刚刚接触龚殿芳老师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却感觉他有点“偷懒”。
我1978年秋考上县重点固安中学,分在69班。龚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
龚老师四十岁出头,一脸胡子茬儿,衣着随意,讲课也随意,夹旱烟的时间超过了拿粉笔的时间,台下遛跶的时间超过了台上讲课的时间。
老师,无疑要拼“讲课”,龚老师讲授得并不多。数学,无疑是“烧脑”的,龚老师却常把“不难”“没什么”挂在嘴边。
那个年代教材很不规范。河北省编数学课本极简略,龚老师讲课又想“偷懒”,就找到了一个好“拐棍儿”——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那是当时最好的课外辅导资料,代数几何分册有八九本。龚老师一手抓课本,一手抓《丛书》,就这样“应付”我们。
每次上课,龚老师先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示几句,说明与上节课上单元的衔接关系,接着就领着我们读书。把课本上概念原理、重点语句画下来,老师串讲一遍后,让我们对照课本和《丛书》的相关内容,开动脑筋一字不落地“死读硬看”。可以在书上本上写写算算,可以前后桌小声交流,但是不许随便提问。读书之后讲例题,龚老师重点分析题意和解题方法,格式步骤点到为止,板书简单几笔或干脆不写,能让学生说自己便不讲。不过他注意两点,一是语言通俗,尽可能让多数人听懂;二是拓宽思路,尽量讲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由学生自选,好一点的可以多做几道,差一点的可以少做几道甚至直接做例题——但无论如何都要独立完成,不许抄袭。课下我们向老师求教,他也是先让我们说,再提问引导,就是不愿给我们做题。
说也奇怪,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对龚老师这种“强制阅读、强制思考”的“偷懒”教法从不习惯逐渐变为适应,学数学不再犯怵了。每个同学都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龚老师讲课“偷工减料”,当班主任也同样图“省事儿”。他对班级管理进行改革,先搞“AB制”,班干部岗位设AB岗,继而搞“轮换制”,两三个月轮换一次竞争上岗。这样一来,班务工作操心的人多了,主意多了,活动多了,同学更加团结,班级更有活力,而龚老师似乎也更 “清闲”了。
龚老师“偷懒”的教育方法取得了明显成功,很多同学从中受益。虽然我们对龚老师已由不解转为敬佩,但并未悟出“龚氏教法”妙在何处,只知道这背后是老师更多的心血。的确,龚老师不搞“尖子突破”,追求“群体效应”。他能把握每个学生心理,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去指导、去提携、去告诫,对所谓的“差生”更是费时用心。龚老师任教数学,但并不喜欢学生偏科。对几名只重数学物理,忽视语文外语的同学耐心引导,甚至严肃批评。他也曾强令体育委员每天下午带同学到操场上跑步。
文理分科后我到文科班,龚老师仍任教69班。或许基础知识不牢,或许解析几何偏难,或许对新老师不适应,文班很多同学数学课上打不起精神。文科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太多,有些人干脆放弃数学恶补史地政,我当时也犹豫了。龚老师几次找到我,说你数学底子不错,千万别放手。我听了龚老师的话咬牙硬顶,高考果然受益,数学分数竟然超过了语文,可以说靠数学成绩才考上了中文系。那一年,龚老师任教的数学,高考成绩远远超过其他班;他带的学生,无论在理班还是文班,都考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市教育局从事教研工作,又想起龚老师“偷懒”的教法。我多次去看退休在家养花莳草的老师,试图探究他教育的“秘诀”。老师每次见我都非常高兴,他骄傲地回忆起自己的教学生涯,挨个儿点评他的学生我的同学:谁当年不贪玩可能考得更好,谁要是不偏科不至于考个专科,谁的学习方法不对,把身体拼垮了也没能考上,谁补习几年终于考上就凭那股韧劲……师母一旁嗔怪他:“说了多少遍了,你也不烦?”老师笑而不答,只顾跟我聊。我对师母笑笑,仍然专心去听。我知道,那是老师对教学、对学生深沉的爱。
我开玩笑地问起老师当年为什么“偷懒”,老师笑着说:“老师上课不是为了显摆自己,不能光唱独角戏。要启发学生,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多少学多少。都上高中了还等着老师喂,多会儿才能长大呀?”话糙理不糙,龚老师打破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旧习,那些做法竟与20多年后风行全国的“精讲巧练”“自学辅导”“目标教学”“分层教学”等教改实验高度契合。说起班干部“AB执政”“轮流坐庄”,龚老师说这也没啥,选干部不能光想着好学生,也要照顾多数人。这样做给好学生腾出了学习空间,也会激励更多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他还举了班里两个“中等生”的例子。一个同学就是因为选上生活委员,才更加努力学习考上中专,毕业后一步一步成了局长。一个当过体育委员的同学虽然没考上学,但后来当了村干部,而且成为远近知名的“蔬菜专家”。
听着龚老师的“解密”,我对他的尊敬变成了崇拜。老师的“偷懒”其实是他教育上的“大智慧”。
可惜的是,因为家庭负担太重,龚老师在固安中学只教了四五年就调回本乡职业高中,先教数学,后教农技,直到退休。那一年高考,那一届学生,也就成了老师教学生涯的顶峰。
教师,本就是不求闻达的铺路石子,是托起绚丽花朵的片片绿叶。优秀的教师,能够以其爱心和慧心,做出很多超越常规超越时代的探索,但很多也会因环境所限而湮没无闻,不能成为什么“特级”“名师”。这是他们的不幸,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天大的幸运。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的可贵探索,才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教学改革,才有了学生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龚老师离去已经六年了,但他的音容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给我感动,给我启迪。
我常常想,当老师固然要下气力,但更要用巧,而这“巧”字是需要“大德”和“大智”去熔铸的。
推 荐 阅 读
作者简介:赵建新,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廊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廊坊市人民政府督学。河北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幼儿心理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廊坊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20年,潜心研究学前教育及家庭教育,多年坚持为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培训,宣讲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浅谈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源》《培养幼儿习惯是家长的首要任务》等多篇文章在省市报刊发表。主要讲座有《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习惯》《让孩子赢在哪条线》《幼儿园安全管理》《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让孩子好好走一生》等。曾在“环京津新闻网”做家庭教育讲座“让孩子赢在终点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的四大原则”、“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等。家教专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导读36讲》2017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幼教专家和广大家长好评。
编者按语:喜欢这篇作品,不仅因为喜欢作者娓娓道来的自然亲切的笔触;而且因为文内所描写老师特殊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的许多老师,往往不能抓住本质的内容,而机械地让学生泡在题海里。真正的好的教育,是能把问题变简单,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让学生来掌握与领会,这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智慧。谨以此文献给工作在教师岗位的人们!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