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论
善良是一种智慧
作者:松江二中 许可儿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但是无论在这个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是在社会单一化的古时候,善良这个词语从来没有被定义为贬义词。因此,于我而言,善良在某种程度上,非但不是贬义词,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作为炎黄子孙,孔融让梨的故事人尽皆知,孔融善良中的孝道使整个人物都升华得高尚,成为了教育幼儿的最佳事例;国外童话中的渔夫打捞到美丽的金鱼,却因心生善意而将它放生后得到许愿的回报;古代的张良不厌其烦地为老人捡鞋的善良,被老人认可并给予他《孙子兵法》,使他受益匪浅。这些个事例无不透露出善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人格魅力、名声提升,还可以化善良为物质利益,从多方面使人进步。
那么,这样看来,有人可能会问,善良的益处多,但若不善良会有什么危害之处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危害会潜移默化地置于其身。民间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故事中,那两个偷鸡的人既失了颜面又失了米,实在弄巧成拙、不自量力了。由此得出,不善良对于个人本身并不是件有益的事,反而会尝尽害人终害己的滋味。
在这个多元化的、仍需发展来提升的社会中,善良就好像一盏明灯,会在黑暗中点亮光明,推动着时代精神与物质的发展。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微尘”,只用“善良”这个看似渺小的两个字,多次匿名捐款做慈善,被人们纷纷效仿,是忙碌社会中的一股清泉,用内心的善良感动中国。帮助了他人且引导了良好的价值观,这是正向的、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若是社会中的每个企业仅仅考虑自身经济等利益最大化,拒绝合作多赢的友善方式,则不会再有创新,更不会有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明只会止步不前。
只要一味地付出真心的善良,抛一切于脑后就正确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前些年见义勇为事件中,那些不顾自身安危,不考虑实际条件如何,都跳水救溺水之人的人;大胆与歹徒斗争的人,因为他们所谓的善良,轻者受伤,重者失去生命,只落下一个灰色遗像与一块“见义勇为”奖牌。看似名留青史,但人生已失去了意义,没有活出自己的机会了,这样的善良称为愚善,是得不偿失的。
再者说,假如因为善良,路边流浪狗都领养,流浪汉皆慷慨解囊,付不出医药费的人,都一个个帮助,即使拥有再多财富,也救济不过来,还落得疲惫不堪。若是这样还没有说服力,中国的法律乃至全世界的法律都是先法律后道德的,法官不会因为你是善良而伤人、杀人、抢劫而免罪,不论怎么讲,虽然冷酷,却是事实。
究竟怎样做才能摆脱圣母愚善的帽子来行善呢?一定要做到在自己力所能及,不危及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保持善良就可以了。
无论是儒学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是要保持或学习如何善良,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离不开的两个字,便是善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
因公众号平台改变推送规则(不按时间先后推送),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
为避免漏看,请各位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或者收藏本公众号。
不然,可能收不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