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临床不必分的那么清!
伤寒是受凉以后出现发热为主的疾病,广义伤寒是外感疾病总称!后世在伤寒基础发展出温病。温病是以中医寒热分类,热性疾病为主一类发热性疾病;
仲景也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为啥我又提出临床不必区分伤寒温病呢?
区分伤寒温病为了学习其理论,然而临床他们又截然不能分开,所以说临床可以合二为一,为临床所用。
一个发热病人来到你得面前,假如外寒症状明显,就是伤寒,内热明显就是温病。可是治疗时候,温病也用辛温药,伤寒也用清热药,这就中国文化阴阳同根,相互转化,不能拆分的。
临床举例子说,一个病人恶寒发热,身痛关节痛,外感伤寒也这样,温病也会这样,怎么区分!?就要靠其他证据,比如温病舌红,脉数,尿黄便秘,就不能单纯发汗治疗,要侧重清里热为主,解外为辅助。
这种可以选用防风通圣加减,四分解表,六分清里,表里两解。
如果恶寒发热身痛,心烦,舌红苔白,脉浮紧,这是外寒内热证,大青龙,然而大青龙外寒六分,内热四分,所以解表麻黄桂枝六分,要多于石膏,用四分。
再比如银翘散发热身痛,口干咽痛,无汗,舌红,尿黄。银翘里边有荆芥豆豉薄荷,三分解表,七分清里热。
再往里,表证解,里热起,汗多,口渴,尿黄,必须白虎汤了。无论温病还是伤寒化热入里,都是一样的。
关于邪解预后问题,伤阴伤阳,体质平素阳虚容易寒化,阴虚容易热化。
伤寒伤阳多,温病伤阴多,这都是临床经验总结,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也有温病伤阳,伤寒伤阴。所以温病也有真武汤证,伤寒也有黄连阿胶汤证。
所以临床病情发展,是有个人体质,用药过寒或者过热,以及医生水平,才导致最终转向阴虚还是阳虚。因此过度强调寒邪还是热邪都能陷入一种先入为主思维!
以银翘散为例子;表邪闭郁较甚,可以加葱白豆豉,甚至有人提出加麻黄,都是允许的!但是不能加桂枝,因为银翘证侧重清热解毒;桂枝入血动血之弊端,助纣为虐之嫌!
我们追求大道至简,但是必须熟悉伤寒温病特点,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见到身痛怕冷以为伤寒,误治真是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