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罗洞岩 找到陆道岩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又到兰家村一带,钻了一回穿山的岩洞,随后找到了陆道岩。
明崇祯十年农历六月十四日(1637年8月4日)徐霞客从雒容过江进入柳州境内,因等候同行的静闻和尚,在独秀峰小憩。偶然“回眺罗山西麓之洞,心异之”,有当地人告诉他“从其南麓转山之东,有罗洞岩焉,东面有坊,可望而趋也。”徐霞客“闻之益心异”。于是他从罗山西边绕到南面去,找到了罗洞岩。他记中说:“复西眺西峰,有道直上,果有石坊焉砚台。亟趋之,石坊之后,有洞东向,正遥临端拱石人,坊上书“第一仙区”,而不署洞名。”
可知徐霞客游陆道岩是偶然的,属计划外的。这个旅行家的好奇心就是强啊,“时山雨忽来,草深没肩,不虞上之倾注,而转苦旁之淋漓矣。”其狼狈可想而知。但是困难挡不住他的脚步,他一连在罗山上游了几个岩洞,成为他柳州之行的开篇,他在游记中作了详细记载。
早在徐霞客到此一游的几百年前,就有陆姓道人在此修炼了。前后有佛有道利用这个岩洞,居然小小形胜,也有文人骚客来此游玩。洞中留下一此石刻,进洞左侧岩壁上有诗写的很美:陆道真岩不厌行,道高岩古几阴晴。笑看野鹿衔花去,卧听孤猿鸣月清。徐霞客没有提到这些刻石的事,估计他当时没有带照明工具。他在黑暗中看不见那些刻字,也不知人们会叫它陆道岩。
在附近村庄中生活几十年的人,也少有知道陆道岩这个洞的,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山叫作罗山。因为这一切确实与他们无关。当前陆道岩是做了一个牛棚,这是个不错的古迹保护措施,牛的主人倒都是些热情而和善的人。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香。山崖上不知名的山花,使我为之眼亮。被世事困绕的人们应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并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体验超然的意境。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香。
陆道岩 曾经盛有香火的寺院和道观(借用海岸线新浪博客照片)
春游之胜利大逃亡(一)
春游之胜利大逃亡(二)
可钻山而过的山洞
素 味 平生
锅开呈碧绿,汤素飘清香。彘肩需斗酒,斋中有清修。
附:徐霞客游记有关陆道岩(罗洞岩)的章节
丁丑(公元1637年)六月十二日晨餐后登舟,顺流而南,曲折西转,二十里,小江口,为永福界。又二十里,过永福县。县城在北岸,舟人小泊而市蔬。又西南三十五里,下兰麻滩。其滩悬涌殊甚,上有兰麻岭,行者亦甚逼仄焉。又二十里,下陟滩为理定,其城在江北岸。又十五里而暮。又十五里,泊于新安铺。
十三日昧爽行四十里,上午过旧街,已入柳州之洛容界矣,街在江北岸。又四十里,午过牛排。又四十里,下午抵洛容县南门。县虽有城,而市肆荒落,城中草房数十家,县门惟有老妪居焉。旧洛容县在今城北八十里,其地抵柳州府一百三十里。今为新县,西南抵柳州五十里。〔水须三日溯柳江乃至。〕是晚宿于舟中。预定马为静闻行计。
十四日昧爽起饭,觅担夫肩筐囊,倩马驼静闻,由南门外绕城而西。静闻甫登骑,辄滚而下。顾仆随静(闻)、担夫先去,余携骑返换,再易而再不能行,计欲以车行,众谓车之屼嵲甚于马,且升降坡岭,必须下车扶挽,益为不便。乃以重价觅肩舆三人,餍其欲尽量让他们吃饱而后行,已上午矣。余先独行,拟前铺待之,虑轿速余不能踵其后也。共一里,过西门,西越一桥而西,即升陟坡坂。四顾皆回冈复岭,荒草连绵,惟路南隔冈有山尖耸,露石骨焉。踄荒莽共十八里,逾高岭,回望静闻轿犹不至。下岭又西南二里,为高岭铺,始有茅舍数家,名孟村。时静闻犹未至,姑憩铺肆待之。久之乃来,则其惫弥甚。于是复西一里,乃南折而登岭,迤逦南上,共四里,抵南寨山之西,则柳江逼其四崖矣。乃西向下,舟人舣舟以渡。〔有小溪自南寨破壑,西注柳江,曰山门冲。〕江之东为洛容界,江之西为马平界。登西岸,循山濒江南向行,是为马鹿堡。东望隔江,石崖横亘其上,南寨山分枝耸干,亭亭露奇。共五里,乃西向逾坳入,则石峰森立,夹道如双阙。其南峰曰罗山,山顶北向,有洞斜骞,侧裂旁开两门,而仰眺无跻攀路,西麓又有洞骈峙焉。其北峰曰李冯山,而南面峭削尤甚。又二里,双阙之西,有小峰当央当中而立,曰独秀峰。
中国古籍全录HTTP://GUJI.ARTX.CN/
行者共憩树下,候静闻舆不至。问后至者,言途中并无肩舆,心甚惶惑。然回眺罗山西麓之洞,心异之。同憩者言:“从其南麓转山之东,有罗洞岩焉,东面有坊,可望而趋也。”余闻之益心异,仰视日色尚未令昃zè太阳西斜,遂从岐东南披宿草行。一里,抵罗山西南角,山头丛石叠架,侧窦如圭,横穴如梁。从此转而南,东循其南麓,北望山半亦有洞南向,高少逊于北巅,而面背正相值也。东南望一小山濒江,山之南隅,石剖成罅,上至峰顶,复连而为门。其时山雨忽来,草深没肩,不虞上之倾注,而转苦旁之淋漓矣。转山之东,共约一里,遂逾坳北入,一坪中开,自成函盖。右峰之北,有巨石斜叠而起,高数十丈,俨若一人北向端拱,衣褶古甚。左崖之北,有双门坠峡而下,内洞北向,深削成渊,底有伏流澄澈,两旁俱峭壁数十丈,南进窅yǎo深远然不知其宗。北抵洞口,壁立斩绝,上有横石〔高二尺,〕栏洞口如阈,可坐瞰其底,无能逾险下坠,亦无虞失足陨越也。阈之左壁,有悬绠数十丈,圈而系之壁间,余疑好事者引端悬崖以游洞底者。惜余独行无偶,不能以身为辘轳,汲此幽嫱也。既龙出峡门上,复西眺西峰,有道直上,果有石坊焉砚台。亟趋之,石坊之后,有洞东向,正遥临端拱石人,坊上书“第一仙区”,而不署洞名。洞内则列门设锁,门之上复横栅为栏,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乃攀栅践壁逾门端入,则洞高而平,宽而朗,中无佛像,有匡床、木几,遗管城手笔、墨池焉。探其左,则北转渐黑而隘;穷其右,则西上愈邃而昏。余冀后有透明处,摸索久之不得。出,仍逾门上栅,至洞前。见洞右有路西上,拨草攀隙而登,上蹑石崖数重,则径穷莫前,乃洞中剪薪道也。山雨复大至,乃据危石倚穹崖而坐待之。忽下见洞北坪间翠碧茸茸,心讶此间草色独异,岂新禾沐雨而然耶?未几,则圆绕如规,五色交映,平铺四壑,自上望之,如步帐回合,倏忽影灭。雨止乃下,仍从石坊逾南坳,共二里,转是山西麓。先入一洞,其门西向,竖若合掌,内洼以下,左转而西进,黑不可扪;右转而东下,水不可穷,乃峻逼之崖,非窈窕之宫也。出洞又北,即向时大道所望之洞。洞门亦西向,连叠两重。洞外有大石,横卧当门,若置阈焉,峻不可逾。北有隘,侧身以入,即为下洞。洞中有石中悬,复间为两门,南北并列。先从南门入,稍洼而下,其南壁峻裂斜骞,非攀跻可及;其北崖有隙,穿悬石之后,通北门之内焉。其内亦下坠,而东入洞底,水产汩汩,与南洞右转之底,下穴潜通。由北门出,仰视上层,石如荷时,下覆虚悬,无从上跻。复从南门之侧,左穿外窍,得一旁龛。龛外有峡对峙,相距尺五,其上南即龛顶尽处,北即覆叶之端。从峡中手攀足撑,遂从虚而凌其上。则上层之洞,东入不深,而返照逼之,不可向迩;惟洞北裂崖成窦,环柱通门,石质忽灵,乳然转异;攀隙西透,崖转南向,连开二楹,下跨重楼,上悬飞乳,内不深而宛转有余,上不属而飞凌无碍。岩之以凭虚驾空为奇者,阳朔珠明之外,此其最矣。
注:我(不应该)对静闻这个和尚没什么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