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面识人,见幌认铺,一起见识老北京店铺门前的各类幌子

提起“幌子”一词,不觉让现在人产生警惕之心。因为,他们感觉幌子一词即为欺骗。殊不知,在过去,幌子只是各大店铺招揽顾客在门面上展示的标志。最为具体形象的莫过于以实物模型作为幌子。悬挂这种幌子的益处在于,让过路人远远看到幌子就能知道此店铺是做何生意的。而有的实物因本身无法悬挂,店铺掌柜则巧用心思,悬挂一种让过路人产生联想的幌子,即通过此幌子能联想到所要出售的货物。油盐杂货铺中的油不能悬挂,只能悬挂对应的油瓶。而有的店铺在门前悬挂一个葫芦,过路人一看便知此店为酒铺。因为过去葫芦经常用以装酒,遂有酒葫芦之称。

烧酒铺门上悬挂的酒葫芦

这些店铺门前的幌子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低的人提供了方便。他们可能不认识门前匾额和旗招上的字,但对于辨识实物幌子是极容易的。同样,这也为店铺增加了客流量,达到业务兴隆,增进财源的目的。过去老北京各行各业、衣食住行游等代表的幌子已经无法统计,但这几类还是具有各自鲜明特征的,为时人与后人所熟知。

大酒葫芦

过去酒铺的幌子上一般要挂一个红葫芦,并且上面要插一支红布小三角旗。这多指城外关厢、四乡八镇、农村小酒馆和临大道的酒摊。而城内的批发酒店不挂这种幌子。关于酒葫芦装酒的传说在我国不胜枚举,如吕洞宾的小酒葫芦,林冲大枪杆上的酒葫芦,还有八仙之中李铁拐既能装药又能装酒的大葫芦等等。

药店幌子

过去中药铺的幌子一般是木质金漆黑色圆心的两块膏药,上下分成两个三角形,中间一块是整形,上接下衔铁钩,下面三角底部坠着金色木雕双鱼形一对,下端系在地面上。此幌子在门外左右各悬一挂。

药铺另一端的幌子

在老北京药铺中势力最强的当属同仁堂,而历史最悠久却是西鹤年堂。其匾额更是明朝嘉靖时的权臣严嵩所书,而两侧的配匾“调元气,养太和”,则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写,原门外抱柱上的对联:“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乃明朝谏臣杨继盛所题。过去老人常说“北同仁堂,南庆余堂。”同仁堂现在所悬挂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启功之手,而南庆仁堂则是江竹清书。

中药铺幌子

刀剑铺行业在过去的老北京主要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附近。有一些武术家或者锻炼身体的顾客会光临这种店铺。为了吸引顾客,有的刀剑铺会将一个固定的木质兵器架放在门外面,并在早上开业后,将刀、枪、剑、戟等兵器一一陈列在兵器架上。

刀剑铺幌子

有的刀剑铺因门前没有多余的空地放兵刃架,则会在两旁墙面上画彩色兵器。让那些过路的行人,一看便知此处为刀剑铺。而一些刀剑铺门前无多余空地,又不愿在墙上图画。他们会将短把刀剑钩鞭挂在窗内展示产品。在图中,我们可清晰看到有的刀剑铺用绳子把刀剑串联起来,悬挂在门前。但我认为这些应该是一些刀剑的模型而非真刀真剑。不然,有一些不抬头看路的人经过,恰巧正上面刀剑掉落,后果将很严重。

刀剑铺门前的幌子

颜料铺行业的幌子相当特殊。一般要在店门外上方设置一道横铁杠,在杠上吊装八到十二个小铁环。铁环的多少,主要是根据店堂面的宽窄而设定的,如一间、两间、三间门脸儿分别挂不等数量的铁环。在每个铁环的下面吊挂一支直径约二寸余、长约二尺余的圆木棍,此木棍一般由镟木厂承做。木棍将被漆成绿色的,而上下两端约二寸五处漆成寸宽的金漆圈,而两圈中间将漆成红、黄、蓝、紫、金、银色的细圈。顿时呈现给路人一种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感觉。因此,老北京有句歇后语说“颜料铺的幌子——花棒槌”,用来形容假充内行人的外行。

颜料铺特殊幌子

老北京鼓楼前的一条街因烟袋铺多集中在此,被称为烟袋斜街,后来逐步向全市各大商业区扩散。在繁华的崇文门外就有天合成、双天成、东天成六七家烟袋铺子。其中在老北京的所有烟袋铺中又数前门外西打磨厂路南的西天成烟袋铺最为出名。主要是它那悬挂在铺子前面的幌子着实赚足了过客的眼球。

烟袋铺幌子

西天成烟袋铺的幌子正是门前挂着的一杆烟袋。与众不同的是,这杆大烟袋却是北京市最大的烟袋幌子。大烟袋足足有四寸五粗、二尺七长,并且在两端分别还有大白铜嘴和大白铜烟袋锅。在当时的老北京相当醒目,因此崇文门外市民,广渠门外、左安门外农民进城赶集或平日购物都会说“到大烟袋锅去买”(因民初该号已增添了针头线脑等小百货),而大部居民并不知道这户字号是天合成。可见,大烟袋幌子在百姓口中早已替代了天合号,成了此烟袋铺的标签。

烟袋铺的大烟袋幌子

在老北京,各行各业的幌子,或简单或复杂的代表了这一行业的特点。有的直观,一目了然,有的一眼难以辨别,但稍微一想,便豁然开朗。幌子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代表,更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