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年轻人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当代人语言趋向贫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就拿最近流行的网络用语来说,当想要形容对一件事情的赞叹时,很多人脑海中除了“绝绝子”就找不到其他可以用的词。
其实我们的汉语词库里有大量的词可以形容这种感受:叹为观止、美轮美奂、赞叹不已、举世无双……
最近很多年轻人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豆瓣【文字失语症互助联盟】小组聚集了15万人, 他们把这中“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的窘迫现状称为“文字失语症”,也就是语言表达力的下降。
01
什么是“文字失语症”
诚如上文所说,“文字失语症”指的是难以把心中所想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每次想写一些东西的时候发现自己翻来覆去用的就是那么几个词语”——
或者是在网络上用各种热词、梗、表情包,用得热火朝天,一旦离开这些就不会说话了。我们大脑里堆填了各种段子,却在真正需要输出观点、表达复杂情绪时,变得语塞。
豆友@Judgement 谈到“自己上学时表达能力比现在好太多了,那时候文笔流畅,表达也有重点,在信息时代自己的文字条理性反而变差了”:
生气时只会说“无语”——
看完电影打个五星后就不知道点评点什么——
表达力下降,是因为现代人阅读量太少吗?
实际上,在信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每天从各种自媒体、新闻客户端、网络社交中阅读大量的碎片内容,所读字数总和绝对不少,但我们却再也拿不出丰富的语言形容自己的所看所想。
世界变得极大丰富,我们的语言却逐渐走向贫瘠。
02
“文字失语症”困境
伴随“文字失语症”的是人们文字使用的场景越来越少,视频类内容越来越多,大脑大部分都在处理更好理解的图像,失去了对文字的关注度。
互联网当中大量的视频内容都是不需要理解成本的,人们只需要毫不费力的观看,不需要去思考自己看了什么。
另一方面,从前我们与他人对话,往往需要一个语言组织的过程,这是从思考到表达之间一个相当重要的过渡阶段,但是因为被流行语、梗、表情包等网络语言的冲击,人们只需要选取方便的网络语言即可,不再需要语言组织的过程。
这些方便语言的根本弊病在于,它就像是电子时代的通讯码,只传达被简化、语义被磨损的单一信息。当你看到这个“标示”时,条件反射般弹出某种反应,根本来不及思考隐藏在标示背后的复杂信息。
流行语的泛滥不可逆地损害了我们的语言系统和思考能力。你无法再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想去组织语言,而是选择拿来即用。
滥用网络用语的现象甚至已经入侵到了校园。很多学生因为追星等行为,深深被网络语言影响。
作文里也出现了网络语言:
形容自己心情难过,不说“悲伤、惆怅”,反而喜欢用“网抑云”来表达。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一天我们的高考作文里是否会出现满篇的网络用语,而逐渐遗忘汉语体系里那些更加复杂深刻的表达方式呢?
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并没有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反而限制了我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在之前,年轻人想要表达愤怒、痛苦等情绪,可以选择写诗、写日记,纵然文笔不成熟,但是文字表达欲是持续的。而现在,年轻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会照搬几句朋友圈金句。
同样,单向度的审美,也在助推着语言的单一化。
当全国人的文化娱乐生活离不开明星八卦、肥皂剧的时候,人们也就自然被驯化为同一种观看模式,使用同一种语言模版来填充我们的语言。
表面上看起来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实际上不过是单向度审美的不断重复,就像别人打出了一个“永远的神”,你复制粘贴同样的“永远的神”。然后除了“永远的神”,我们再也无法用更纷繁多样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叹咏了。
如同失语症小组组员@黑格所说:失语杀死了表达欲,并将感觉锁进心牢。
03
如何拯救“文字失语症”
【文字失语症互助联盟】小组成员@枕水 谈到“文字失语症”患者的一大特点就是“思维懒惰”。
“文字失语症”患者通常抽象思维占据上风,不愿去深入思考一个表达更具体的含义。克服文字失语症实际上是要去克服我们的抽象思维,让抽象思维降低到具象思维层面上。
比如说这个人牛批,究竟是怎样一种牛批?是他敢冲?还是他专业能力强?还是他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还是他的天赋强大?还是他占有的资源多?
这实际上也是和文学创作思路是相通的,就是当你无法激活你的具象思维,对某件事做出更生动更具象的表达时,你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去不断解析这件事,从中提取出各种异于其他事的特征,然后对这种特征再做详细描述。@枕水
因此,想要走出“文字失语”的牢笼,就必须培养我们对具体事物的感受力,多体验,多表达。
下面分享一些组员们的练习方式,希望每个人都能走出“文字失语症”。
1.尽量将简短的语句详细的叙述出来 @叫什么名字好呢
平时在社交平台回复的时候,尽量具体的表述一件事。
比如:
一般回复:收藏了。
具体描述:楼主说的学习方法感觉很有效,我打算从今天开始按照xxx计划进行联系,收藏了。
2.逼自己每次标记「看完」时都写豆瓣短评 @绿川
3.给自己讲故事可以作为表达的练习方式 @🌘
刚刚阅读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某个新闻的例子,想到有机会讲给朋友听,于是就在脑海里演练,但是发现“讲”几句就会卡壳。
原因:
只听过一次的故事只掌握了大概剧情,对于细节印象不是特别深,总会跳过某些细节,之后想补充就会显得凌乱繁琐;词不达意,因为复述故事是先in再out,再次表达出来会有自己用词习惯的影响,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把某段情节表达好。
想法:
无聊的时候可以自己练习讲故事,把某个感兴趣的故事在脑内练习讲述或者录音再给自己听。其实朋友聊天的时候讲到某个新闻或者身边的八卦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些简单的比较好表述,但是复杂一些的讲起来就需要整理思路。讲故事相对于输出价值观等更生动一点,比较能让人打起精神投入进去。
4.试着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写一段话 @豆川
打开语音输入,说完之后转成文字;
将这段话编辑成你觉得得体的样子,这时你会发现自己说了很多无意义的词和句子,删掉他们,剩下的就是你要表达的核心。
例如,这是我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跟朋友发的微信:
这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迅速理清思路,而不是陷在很多“我去”“但是”“然后”“唉”等口水话中,准确而精炼地表达想法;其次,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平时在说话的时候一些不好的习惯,喜欢说很多“然后”“但是”的同学可以趁机改一下;最后,因为这是语音转文字,心理上为了让自己说出口的话“像书面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使用长句,会刻意减少口水词的使用,会在心里计划下面要说什么,久而久之就能说出准确而精炼的长句了。
5. 用比喻句改写动词让表达更形象 @ Verónica!
假如你要描写一个动作,但是不知道用什么动词:比如某某要从抽屉里拿东西,想表现抽屉里东西很杂很乱的情况下,如果用摸,就没那么形象。
这个时候我们把动词作用的这个物品进行比喻,(不用特别形象,第一时间想到的)比如我可以把抽屉里杂乱无章的状态比做大海,大海里拿东西可以用“捞”来形容,把这个动词再替换到原句里,手在抽屉里捞来捞去是不是就很生动了!
以此类推,比如我正在碗里挑花生米吃🤗这种挑挑拣拣的动作,可以把花生米比做玻璃珠,在一堆珠子里挑可以用“拨”,用筷子拨花生米吃,是不是听起来好多了!
参考来源 | 文字失语症互助联盟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