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伟人在南京解放后,写下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也标志着,历时两年的三大战役,落下了胜利的帷幕。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至今都是世界军史上最经典的课题和著名战例,而了解这一系列战役的人都知道,当时我军与国军相比,无论是兵员人数还是火力配备都有很大差距,那么我们当时是如何克服差距,来完成最后的胜利呢?
敌我军力、势力对比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无疑是我国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战史,而其中辽沈战役更是三大战役的重中之重。
三大战役的第一把战火是从东北战场烧起来的,彼时,日本侵略军战败投降,东北地区犹如一块空地,国共双方谁先得东北谁就能占据主动。
最后,是国民党见机立断,依靠美国人的军用运输机,抢先占据了东北地区的大小城市,基本控制了东三省。
而我方处于机动性能弱的一方,没能抢占先机,而东北作为当时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资源储备和开采能力亦位居全国第一,是一块当仁不让的战略资源要地,也是国共两党间必定会争夺的一块宝地,于是一场争夺战在所难免。
而与东北国民党军进行战略拉扯的我军主力,是东北民主联军,也即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
中央方面倒是很乐观,中央军委在1948年致电东野司令部,对东野三巨头林彪、罗荣恒、刘亚楼说,“你部当坚定战胜之决心,歼敌之目的,将有生之敌,尽数消灭”
1947年初,林彪电令全东野各纵队和独立旅,要“打大仗,打掉敌军顽守之气焰”,随后东野发动了二十几万的野战部队,开始了对北宁路一线、锦西路一线的三十几座城市进行持续战斗攻势,史称夏季攻势。
这一场系列战役打下来,共耗时一个多月,攻下了包括锦西、锦州在内的十几座大城,歼灭敌军近十万人。
随后,林彪又指挥部队发动了冬季攻势,又是连克敌军数个重镇,连续歼敌十几万人,到1948年秋天,东北战场上我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实力差距已经缩小到肉眼可见,东北野司充分发挥了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从小仗打起,一点一点充实部队实力,等部队战斗力积蓄到一定程度,然后再打大仗。
经过近一年的南征北战,东北野战军的实力急剧扩张,他们从1945年初入东北时,仅有27万人的总兵力,到1948年成长为了拥有四个兵团70余万人的超级野战军,在这期间,他们发展起了自己的军工制造、弹药制造工厂,通过战争缴获,加上自给自足的军工业,已经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个炮兵纵队,成为解放军全军中第一个拥有军级以上炮兵部队的野战集团军。
要知道,仅仅是1945年以前,我解放军全军上下处处缺炮,从日军手上缴获的野炮、山炮等,到1945年时候,能用的火炮仅仅只能组成一个下辖50门炮的炮兵营,就这还是直属于中央纵队,作为战略力量来使用。
而林彪麾下的这个炮纵,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炮兵司令朱瑞亲自监督打造,配备九百余门各型火炮装备,一次齐射的打击覆盖面,能够囊括一个大型城市的防御线。
彼时的国民党军,由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战力太猛,加上彼此勾心斗角太严重,以至于节节败退,控制范围不断缩水,到1948年秋,国民党军在东北仅仅只能控制不到百分之五的地域,而且全部兵力都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大城市,企图以大城市的高墙深壕作为依托,长期抗拒我军。
但是,面对林彪部多达900余门火炮的多轮齐射,被那足以将一个山头生生削平的猛烈火力打个正着,结结实实吃下了所有攻击的大城,就算是你城墙再高战壕再深又能如何?
不久,锦西被我军顺利拿下。
连克锦西、长春两重镇
虽然说东北战场是主战场,但是这场战役的导火索却是山东战场,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粟裕部指挥华东野战军二十余万大军,进攻山东首府重镇济南,历经八个昼夜,破袭、攻坚、巷战应有尽有。
到9月24日,华东野战军共歼灭敌军11万人,并占领了济南全城,将蒋介石大城市防御体系链条上挖出了一个大洞,这也是蒋氏防御体系崩溃的开始,这一仗过后,蒋介石开始慌了,因为济南被解放军拿下,就相当于我军有了进出关内外的自由桥头堡,从此可以顺畅的在关内外进行运动,与此同时还能卡住国民党军进出关内外战略要道的喉颈。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又开始了他习惯性的“战略犹豫”,一方面,他很想将困在东北的精锐部队都救出来,为之后的下一步棋补充兵额,但他又实在是不忍心放下整个东北地区给我军。
蒋介石是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所以他在战略问题上也使用了独裁者的思维,那就是寸土不让,寻找转机,他做出“集中兵力、重镇防守,确保沈阳、锦州、长春,并相机打通北宁线”的基调,并急调了“救火队员”杜聿明前往沈阳、长春一线主持大局,想要做出最后一搏。
在蒋介石的“微操”授意下,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部两个军六个师共十万余人被部署在长春及其外围,用以盯视东北野战军侧方,然后,另一位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守备官的范汉杰部四个军十四个师共十四万余人被安排在山海关前,北望锦州地区,南通关内,充当国军与关外保持联络的通路关口。
然后主力部队是卫立煌的八个军三十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周边。
然而,蒋介石手下的部队此时已经是被人民军队包围了,他们在困兽之斗中心力交疲,战力士气都很低,这样的部队,一定经不起人民军队的炮火检验。
辽沈战役的大歼灭战发生在9月12日,先是北宁两路守军被歼灭,然后是10月9日锦州,我军三个纵队发起对锦州城外敌军火力据点和阵地的拔除作战,10月13日锦州城外守军基本清理干净,后经31小时激战,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全歼、俘虏守军敌10余万人,活捉东北剿总副司令中将范汉杰。
就在当天,据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六十军军长少将曾泽率部发出起义电报,紧接着,新编七军在长春以西宣布投诚,又两日后,郑洞国率部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到此时,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控制区域就此只剩沈阳卫立煌部八个军,与锦西葫芦岛的七个师。
困兽犹勇终无用,十万国军付东流
独裁者蒋介石还没死心。
此时,蒋介石的国际盟友美国,都派来军事顾问,叮嘱蒋介石东北战场没有盘活的可能了,劝他早点把剩下的部队从关内撤出,加强到长江防线的守军之中来。
然而蒋介石作为彻头彻尾的投机独裁者,一个没有头发的人,是真的头铁,他客气地送走美国顾问,转手就叫来杜聿明耳提面命,让这位心腹门生得意爱将第三次飞往沈阳,挽救东北战局。
杜聿明接到命令后,恐怕直到上飞机时,都没想明白,蒋校长究竟凭什么认为他杜聿明有能力挽救东北地区剩余国军的命运。
他杜聿明只是个带兵的将军,顶多算半个军事家,但不是神,面对此时东北地区近乎八比一的双方军力对比,他绝不认为自己飞过去能起到什么作用。
但杜聿明是一个职业军人,他飞往沈阳的路上,仍然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给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命令。
但这些命令还没来得及告诸各位东北友军,就化为了废话,因为蒋介石居然在先派了他杜聿明来沈阳当关键先生的基础上,越过了他杜聿明,开始实际指挥部队,蒋介石下令,将葫芦岛的七个师和锦西、葫芦岛原有的四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向北前进,吸引我军注意力,同时将沈阳卫立煌部8个军中抽出5个军组成西进兵团向南进发,与东进兵团遥相呼应,企图南北夹击,“规复锦州”,并占据锦州固守,以此掩护沈阳城内国军剩下三个军经北宁路撤往关内,同时调一个军南下营口,建立海上撤退要道。
如果蒋校长的这一些部署能够实现,那么他确实是能够用手上仅有的这十个军盘活整个局面,不说重新恢复到1945年的局面,至少能够稳住锦州、沈阳两座大城的局面,或者解救大军之围。
然而蒋介石的谋划终归是纸上谈兵,一厢情愿,咱不说他的部队是否有实现他战略设想,复夺锦州的能力,单是林彪罗荣桓部那么多部队那么多人,就不会给他这个时间去瞎搞。
在蒋介石的指挥下,东北地区,沈阳城内的部队和东进、西进两路兵团开始了频繁调动,而这一切都被我军侦察到并上报野司,野司一看这情报,分析了一下这些国军部队的调动及动向,很快就获悉了蒋介石的意图,他们于是来了个将计就计。
林彪部放出一支纵队,作为诱饵,与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廖耀湘部“不期而遇”,随后双方发生一场追逃战,廖耀湘部不疑有他,派出了几个师进行追击,从而一口钻进了我军的口袋阵,经过两昼夜激战,敌廖耀湘部西进兵团一部三个师被我军全歼于新立屯、黑山一带。
而后,东野其他主力部队在此时完成了向黑山、大虎山地区的合围集结,又是两天的激战过后,敌军全兵团被吃掉,兵团司令廖耀湘被俘。
至此,东北境内国民党军基本被肃清,林彪指示部队,继续前进,将沈阳、营口地区的敌军全歼,东北全境解放。
如果单从敌我兵力、装备水平来看,1945年的国军是要强于我军的,但是我军最终能够以弱胜强,这其中的秘密在于,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而国民党和军队,则是人民的敌人。
主席曾说,三大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全战役期间,各个解放区的人民,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源源不断的粮食、棉花被送到前线,后方兵广场也在加班加点的进行武器生产,空前规模的支前行动,给前方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
据统计,仅是淮海战役中,参与支前的民工就有多达五百三十四万人次,这五百多万人次的车拉斗运中,共有 1460多万斤弹药和9.6亿斤粮食到达了前线战士的手里,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说起解放战争,这是一场国共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虽说很无奈也很残酷,但是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这场战争的进行很有必要,幸好它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政权维持反动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荡然无存,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