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 >耳鼻喉科 > 中耳炎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芭蕉头别名  芭蕉、牙蕉、板蕉

来源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茎、花蕾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高大灌木状草本,高3-6米。根状茎肥大,有横走匍枝,其上生有较粗的须根。叶柄基部张大成鞘,层层复跌包裹构成粗大圆柱状主干,茎粗约20厘米。叶巨大,螺旋状排列,厚纸质,鲜绿色,初生时为卷状直立向上,逐渐向外平伸开展,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叶片长椭圆形,长2-3米,宽30-40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边缘微波状,中脉粗壮,凸起,宽约2厘米,侧脉羽状平行。夏秋穗状花序顶生,佛焰苞宽大,朱红色,初生包盖花序成心形大花蕾,随花茎生长而逐渐开展,花序下部直立,上部微弯,下部佛焰苞片早落,无花,上部佛焰苞内生花多数,花单性,淡黄色,雌花生于雄花之下部,萼片3,与2花瓣合生,唇瓣椭圆形,向内微弯,能育雄蕊5,少为6。浆果椭圆柱状,直而不弯,有3-4棱。

生境与分布  生于房前、屋后、山坡等处。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广泛栽培。

采集加工  根部及茎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夏秋采集花蕾,多为鲜用。

性味功能  淡、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痛。

主治用法  感冒咳嗽,头痛,高血压病,胃痛,腹痛,肝炎,痢疾,崩漏,胎动不安,尿路感染,水肿,外用治中耳炎,创伤出血,痈疖肿毒。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根或鲜叶捣烂或研粉调敷患处。取汁滴耳治中耳炎。

参考配方  1.肺痨:芭蕉花60克,猪肺半斤,水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2.心绞痛:芭蕉花半斤,猪心1个,水炖服。

3.血崩、白带:芭蕉根半斤,猪瘦肉150克,水炖服。

4.跌打损伤:鲜芭蕉茎120克,猪瘦肉150克,水炖,服汤食肉。

5.烫火伤:芭蕉叶适量,研末,水泡已破者,麻油调搽。水泡未破者,鸡蛋清调敷。

6.头晕目眩、哮喘:芭蕉根30克,杜仲15克,水煎服。分3次服。

7.疝气:芭蕉根15克,木通10克,水煎服。

8.骨折:芭蕉根60克,金樱子根皮、苦楝皮各30克,共捣烂,酒糟调匀包患处。

9.中耳炎:用竹筒斜插在芭蕉茎上,取流出的汁滴入耳中,一日3-4次。

腊梅别名  黄梅花、黄腊梅、腊木、铁筷子

来源  为腊梅科腊梅属植物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以花蕾、根、根皮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3米余。枝条方柱形,棕褐色,皮孔突出,嫩枝被柔毛,树皮内具油细胞。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状卵形,长5-17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无毛,全缘。冬季至第二年春季开花,花先叶开放,极芳香,花密生于已落叶的枝条节上,花被多层,螺旋状排列,内层小形,紫棕色,中层大形,黄色,外层呈鳞片状,雄蕊5-6个,雌蕊多数,分离,生于壶形的花托内,花托口边缘有不育性雄蕊,子房一室。瘦果保藏于花托内,花托成熟后形成假果,外被绢丝状毛。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冬末春初采收花蕾,根及根皮四季均可采集。烤干或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1.所含蓝肌醇具有催吐作用。2.所含美洲腊梅碱对温血动物具惊厥毒,稀释液为1:40000时,可加强家兔离体子宫的强直性痉挛和运动,稀释液为1:10000时,对豚鼠离体子宫作用微弱。

性味功能  花蕾:辛、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止咳。根及根皮:辛、温。祛风,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  花蕾:暑热头晕,呕吐,气郁胃闷,麻疹,百日咳。根:风寒感冒,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根皮:外用治刀伤出血。花蕾用量3-6克,根用量15克,均用水煎服。根皮刮去外皮,研末敷患处。

参考配方  1.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腊梅根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毫升。若按经络给药,每穴0.5毫升,每次2-3穴。每毫升含生药1克。

2.烫火伤,中耳炎:腊梅花蕾浸入花生油或菜油中成腊梅花油,用时擦患处或滴入耳内。

粪箕笃别名  犁壁藤、千金藤、田鸡草、铁板膏药草

来源  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粪箕笃Stephania longa Lour.,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长1-4米,全体无毛。茎细长,扭曲,有条纹。叶柄盾状着生,叶片三角状卵形,长3-9厘米,宽2-6厘米,先端钝或具小突尖,基部稍圆或平截,全缘,主脉数条,由叶柄着生处向周围放射,下面粉绿色。夏、秋间叶腋开黄绿色小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伞形花序腋生,总梗短于叶柄,雄花有花萼8片,花瓣4片,雌花与雄花相似,心皮1个。核果熟时红色,干后扁平呈马蹄形,背有小瘤,面凹陷。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边、山地、灌丛或疏林下。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

性味功能  微苦、涩、平。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肾盂肾炎,膀胱炎,慢性肾炎,肠炎,痢疾,毒蛇咬伤,外用治痈疖疮疡,化脓性中耳炎。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药液滴耳。孕妇忌服。

参考配方  化脓性中耳炎:粪箕笃30克,加米酒100毫升,浸泡48小时,加水过药面,加盖煮5-10分钟,冷却。将患耳脓液拭净,头向一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3-4滴,5-10分钟后将药液倒出,擦干患耳,再滴入1-2滴,用棉花塞堵塞外耳道。每日1次。此药液滴入耳半分钟后内有轻微烧灼感,无其他反应。

石蜡红别名  月月红、天竺葵

来源  为牻牛儿苗科天竺葵属植物天竺葵Pelargonium brotorum Bail.,以花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肉质,多分枝或不分枝,具明显的节,密被短柔毛,具浓烈鱼腥味。叶互生;托叶宽三角形或卵形,长7-15毫米,被柔毛和腺毛;叶柄长3-10厘米,被细柔毛和腺毛;叶片圆形或肾形,茎部的心形,直径3-7厘米,边缘波状浅裂,具圆形齿,两面被透明短柔毛,表面叶缘以内有暗红色马蹄形环纹。伞形花序腋生,具多花,总花梗长于叶,被短柔毛;总苞片数枚,宽卵形;花梗长3-4厘米,被柔毛和腺毛。芽期下垂,花期直立;萼片狭披针形,长8-10毫米,外面密被腺毛和长柔毛,花瓣红色、橙色、粉红或白色,宽倒卵形,长12-15毫米,宽6-8毫米,先端圆形,基部具短爪,下面3枚通常较大;子房密被短柔毛。蒴果长约3厘米,被柔毛。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生境与分布  原产非洲南部,现各地普遍栽培。

采集加工  花期采集,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凉。清热消炎。

主治用法  中耳炎。用鲜花榨汁滴耳。

白背叶别名  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来源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以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园卵形,长7-12厘米,宽5-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夏、秋开白色花,花单性,异株,无花瓣,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雌穗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约15厘米,花萼3-6裂,外面密被茸毛,雄蕊50-65,花药2室,子房3-4室,被软刺及密生星状毛,花柱2-3,短。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平原、丘陵、山地下部的灌木或草丛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采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药理作用  抑菌实验:白背叶根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涩、平。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叶:消炎止血。

主治用法  根: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外用治中耳炎,疖肿,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用量:根:15-30克。叶: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干叶研末撒敷患处。

参考配方  1.化脓性中耳炎:白背叶30克,加水250毫升,煎2小时,去渣,过滤,清液冷却后加入防腐剂。先以白醋洗耳,拭干后滴入药液,每日3次,每次3-4滴。

2.妊娠水肿:白背叶根、相思豆全草(去掉种子)、大风艾各1斤,加水没过药面,煎3次,浓缩加糖适量,成3000毫升,每服30毫升,每日3次。

3.脾肿大:白背叶根60克,猪胰1具,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

4.脱肛、便血:白背叶根30-60克,猪大肠适量,水炖,喝汤食肉。

5.白带:白背叶根15克,海螵蛸10克,鸡冠花(白花)10克,水煎,水酒对服。

6.鹅口疮:白背叶根适量,蒸水,棉球蘸擦。每日3次。

7.扁桃腺炎:鲜白背叶根30克,蜜糖浸透绞汁,频频含服。

牛耳草别名  绵还阳草、猫耳草、石花子、崖青叶

来源  为苦苣苔科旋蒴苦苣苔属植物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 (Bunge.) R. Brow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附石小草本。叶基生成莲座丛,无柄,叶片菱形、卵形或倒卵形,长3-5厘米,宽2.5-4.5厘米,边缘具粗浅齿,两面均密被白色长柔毛。夏季花葶数个,由叶丛中抽出,直立,高达20厘米,花淡紫色,成顶生疏聚伞花序,苞片小,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披针形,花冠钟状,裂片5,二唇形,上唇二裂,较小,下唇3裂较大,雄蕊短,内藏,能育雄蕊2,退化雄蕊2-3,子房条形。蒴果细圆柱形,长3-5厘米,成熟时2裂,裂瓣扭旋。种子多数,细小。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阴湿岩石上及石壁缝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等省区。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涩,平。散瘀,止血,解毒。

主治用法  创伤出血,跌打损伤,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粉撒患处。肠炎,每次5-15株,煎水洗脚。

参考配方  1.肠炎:牛耳草全株,用凉水洗净,加500毫升水煮沸5-10分钟,放温洗脚。成人10-15株,,小儿5-10株,每日一次,连洗2-3日。此药液用后可加温再洗,洗后无副作用。

2.中耳炎:鲜品牛耳草捣烂,取汁滴耳。

浙地黄别名  鲜生地、天目地黄

来源  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 H. L. Li.,以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  植物体被多细胞长柔毛,高30-60厘米,茎单出或基部分枝。基生叶多少莲座状排列,叶片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纸质,两面疏被白色柔毛,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粗锯齿,抑或为具圆齿的浅裂片,先端钝或突尖,基部楔形,逐渐收缩成长2-7厘米具翅的柄;茎生叶外形与基生叶相似,向上逐渐缩小。花单生,连同花梗总长超过苞片;花梗长1-4厘米,多少弯曲而后上升,与萼同被多细胞长柔毛及腺毛;萼长1-2厘米;萼齿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略尖;后方3枚稍长,中间的一枚长1-1.2厘米,两侧的长0.5-0.8厘米;前方2枚长0.3-0.7厘米,彼此近于相等;花冠紫红色,长5.5-7厘米,外面被多细胞长柔毛;上唇裂片长卵形,先端略尖或钝圆,长1.4-1.8厘米;下唇裂片长椭圆形,先端尖或钝圆,中裂片长约2厘米,宽1.4厘米,侧裂片稍小;雄蕊后方一对稍短,其花丝基部被短腺毛,前方一对稍长,其花丝无毛;药室矩圆形,长约1.5毫米,基部叉开成一直线;花柱顶端扩大,先端尖或钝圆。蒴果卵形,长约1.4厘米,具宿存的花萼及花柱。种子多数,卵形至长卵形,长约1.1毫米,具网眼。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浙江、安徽等省区。生于海拔190-500米的山坡、路旁草丛中。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苦、寒。清热,凉血。

主治用法  鼻衄,热病口干。用量12-30克。并治中耳炎,以鲜生地捣汁滴耳。

泡囊草别名  大头狼毒、汤乌普

来源  为茄科泡囊草属植物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oides (Linn.) G. Don.,以根、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高30-50厘米;根状茎可发出一至数茎;茎幼时有腺质短柔毛,以后渐脱落到近无毛。叶卵形,长3-5厘米,宽2.5-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宽楔形,并下延到长1.4厘米的叶柄,全缘而微波状,两面幼时有毛。花序为伞形式聚伞花序,有鳞片状苞片;花梗象花萼一样密生腺质短柔毛,果时毛脱落而变稀疏,长5-10毫米;花萼筒状狭钟形,长6-8毫米,直径约4毫米,5浅裂,裂片长2毫米,密生缘毛,果时增大成卵状或近球状,长1.5-2.5厘米,直径1-1.5厘米,萼齿向内倾但顶口不闭合;花冠漏斗状,长超过花萼的1倍,紫色,筒部色淡,5浅裂,裂片顶端圆钝;雄蕊稍伸出于花冠;花柱显著伸出花冠。蒴果直径约8毫米。种子扁肾状,长约3毫米,宽2.5毫米,黄色。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北、新疆、内蒙等省区。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根:甘、微苦、热,有毒,补虚温中,安神,定喘。全草:苦、平,有毒,清热解毒,去湿杀虫。

主治用法  根:虚寒泄泻,劳伤,咳嗽痰喘,心慌不安。全草:中耳炎,鼻窦炎,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头痛。用量0.3-0.6克,水煎服或入散剂。

油头草别名  大鱼眼草、无喙齿冠草、山羊梅、圆舌粘冠草

来源  为菊科粘冠草属植物圆舌粘冠草Myriactis nepalensis Less.,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通常粗壮,高达1米。根茎短,横走。茎直立,基部径达1厘米。自中部或基部分枝,分枝粗壮,斜升。全部茎枝无毛,光滑,或紧接头状花序处被稀疏短毛或糠秕状毛。中部茎叶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5-4.5厘米,边缘有大锯齿或圆锯齿,下部沿叶柄下延成具翅的叶柄,柄基扩大贴茎;基生叶及茎下部的叶片较大,间或浅裂或深裂,侧裂片1-2对,极少有3对,叶柄长达10厘米;上部茎叶渐小,长椭圆形或长披针形,渐无柄,基部扩大贴茎或耳状扩大抱茎,接花序下部的叶边缘有小齿或无齿;全部叶上面无毛,下面沿脉有极稀疏的短柔毛。头状花序球形或半球形,径1-1.5厘米,单生茎顶或枝端,多数头状花序排列成疏松的伞房状或伞房状圆锥花序。总苞片2-3层,几等长,外面被微柔毛。边缘舌状雌花多层;舌片圆形,长宽相当,顶端圆形或微凹;两性花管状,檐部宽钟状,顶端4齿裂,管部有微柔毛。瘦果压扁,边缘脉状加厚,顶端有粘质分泌物。无冠毛。花果期4-11月。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等省区。生于海拔1250-3400米的山谷林缘、林下、灌丛中,或近水潮湿地或荒地上。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微辛、凉。消炎,止痛。

主治用法  慢性中耳炎,痢疾,肠炎,牙疼,关节肿痛。

核桃别名  胡桃仁、核桃仁、胡桃肉

来源  为胡桃科胡桃属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以种仁(核桃仁)、种隔(分心木)、外果皮(青龙衣)、叶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树皮灰色,具纵裂,小枝有片状髓,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密生腺毛,小叶5-9片,无柄或近无柄,卵形、矩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5-13厘米,宽2-6.5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鲜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侧脉腋内有一簇短柔毛。夏季开花,花单性同株,雄花成下垂葇荑花序,雌花序穗状顶生,直立。核果近圆形,外果皮肉质,绿色,内果皮坚硬,骨质,表面凹凸或皱褶,有2条纵棱,黄褐色。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尤以华北最多。

采集加工  秋季果熟时采收,将肉质外果皮沤烂除去,砸破内果皮即为种仁,取种仁时取出中间的木质种隔。夏秋间果实未熟时采集肉质青色外果皮。叶多鲜用,随用随采。

药理作用  1.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抗组织胺的致痉作用。2.动物实验证明核桃仁有镇咳作用。3.核桃树叶有较好的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性味功能  核桃仁:甘、温。补肾固精,敛肺定喘。分心木:苦、涩、平。补肾涩精。青龙衣:苦、涩、平。有毒。消肿,止痒。叶:苦、涩、平。有毒。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核桃仁:肾虚耳鸣,咳嗽气喘,遗精,阳痿,腰痛,中耳炎,便秘。分心木:肾虚遗精,滑精,遗尿。青龙衣:慢性气管炎,外用治头癣,牛皮癣,痈肿疮疡。叶:橡皮肿,白带过多,疥癣。核桃仁、分心木、青龙衣用量均为10-15克。青龙衣、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慢性气管炎:①核桃仁、杏仁、生姜各30克,地龙、麻黄、百合各15克,共研细粉,炼蜜制成54丸,每服1丸,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②青龙衣10克,龙葵15克,水煎2次,混合,一日分2-3次服。10日为一疗程。

2.橡皮肿:核桃叶60克,石打穿30克,鸡蛋3个,前2药煮鸡蛋,蛋熟后剥去壳,扎孔,继续煮至色黑为度,每日食3个蛋,14日为一疗程。每日再用银杏树叶煎水熏洗1-2次。

3.中耳炎:用核桃仁榨油加适量冰片滴耳。

心叶百合别名  大叶百合、山菠萝根、荞麦叶贝母、荞麦叶大百合

来源  为百合科心叶百合属植物心叶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 (Wall.) Makino.,以鳞茎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鳞茎大,暗绿色,长可达18厘米,直径可达15厘米,鳞片少数,宽卵形,排列疏松,先端有叶柄存留的叶痕和纤维。地上茎高大,可达1米余,直立不分枝,圆柱形,中空。基生叶莲座丛状,具长柄,叶片亮绿色,宽卵形,长约50厘米,宽可达40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茎生叶疏散互生,向上渐小,基部平截。夏秋间开花,花茎高大,挺直,顶端有一多花总状花序,花大,有香气,喇叭形,长约15厘米,白色,外面有淡绿色条纹,里面有淡红紫色条纹,花梗微曲,使花稍下倾。蒴果略似梨形,长约7厘米,基部窄缩成短柄状,果梗粗壮,斜上。种子极多,有薄膜质三角形翅。

生境与分布  生长在山坡林间草丛中。分布于云南、西藏等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根,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肺止咳,解毒。

主治用法  肺结核咯血,鼻窦炎,中耳炎。用量3-1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绞汁滴鼻或耳。

半夏别名  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

来源  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以块茎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厘米,下部生多数须根,叶从块茎顶端生出,幼苗时常具单叶,卵状心形,老株的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一片比较大,两边的比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有短柄,叶脉为羽状网脉,侧脉在近边缘处联合,叶柄下部内侧面生1白色株芽,有时叶端也有1枚,卵形。5-7月间开花,花葶高出于叶,长约30厘米,佛焰苞下部细管状,绿色,内部黑紫色,上部片状,呈椭圆形,肉穗花序基部一侧与佛焰苞贴生,上生雄花,下生雌花,花序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浆果熟时红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潮湿肥沃的沙质土上,多见于房前屋后、山野溪边及林下。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  叶茎枯干时采挖块茎。

加工  清半夏:凉水浸泡1-2周,每日换水1-2次,并翻动,起白沫时加白矾(每100斤加2斤),加后泡一日换水,捞出用白矾水(每100斤用白矾12.5-14.5斤)煮透。姜半夏:按清半夏浸后捞出,用姜片、白矾水煮透(每100斤用鲜姜25斤,白矾12.5-14.5斤)。有的地方用姜汁与半夏同炒、同煮或同蒸。有的还加入甘草、朴硝、皂角。法半夏:按清半夏浸后捞出,用甘草煎汤,浸石灰块,加适量水,去掉石灰渣,将浸好的清半夏入甘草石灰汤内浸泡,隔1-2天翻动一次,至半夏中心显黄色。炮制半夏以春秋为宜,太冷时半夏易破碎,太热时易腐烂。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20%半夏煎剂给猫灌胃(0.6克/公斤)可抑制人工性咳嗽,效力略次于磷酸可待因灌胃。2.镇吐作用:半夏煎剂3克即可对抗最小量的阿朴吗啡及硫酸铜引起犬的致呕作用,可能是对呕吐中枢直接作用引起的。3.催吐作用:生半夏有催吐作用。4.生半夏粉在120℃,焙2-3小时,可破坏催吐成分,而不损害镇吐作用。

性味功能  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

主治用法  咳嗽痰多,胸闷胀满,恶心呕吐;生用外用治疖肿。用量:6-10克。外用生半夏适量,塞鼻治急性乳腺炎。

参考配方  1.咳嗽、呕吐:清半夏、陈皮、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2.神经性呕吐:半夏、茯苓、生姜各10克,反酸烧心加黄连3克、吴茱萸1克,舌红苔少加麦冬、枇杷叶各10克,水煎服。

3.急性乳腺炎:生半夏3-6克,葱白2-3根,捣烂,揉成团塞对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

4.化脓性中耳炎:生半夏适量研粉,75%酒精3份浸一天,取上层液滴耳治化脓性中耳炎,每日1-2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