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糊盐一一
作者 吕东平
一九六二年,粮食仍然不够用,老百姓照常吃不饱。前几年由于时兴浮夸,善于虚报产量放卫星,所以国家就征购得多,老百姓吃了哑巴亏。三年饥荒后,六二年不敢浮夸了,有胆大的还想尽量瞒报一些,因此国家的征购粮也收不够。我是一九六二年上初中的,我们班五十四人,我是岁数最小的同学之一,也十三岁了,但都饿得不长个。我算矮的,但还不是最矮,我们班从一米三六到一米四左右的占约三分之一,真是羞了“山东 大个”的名声。我的饭量不大,也不舍得吃。上初一时每周只带 36 个煎饼,一顿两个。到初三涨到 45 个,是地瓜面的,里面沒掺太多糠。那时学校一个星期工作五天半,周六下午放学。现在吃饭要炒几个菜,那时人们思想上没有吃“菜”这个概念。吃菜,那可能是当大官人家的事,老百姓家只能是过年和中秋节的事了。我国食盐价格是国家统一管控的,全国各地统一价是一角二分四一斤,各地四舍五入就卖一毛三分钱了。也偶尔有海边的人冒险做买卖到山村里卖私盐的,一斤食盐才卖二分至五分钱,食盐的价格始终是国家指导的,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后才涨价。正因为食盐的价格这么低,并且抗用,我和很多同学的菜就是“糊盐”。“糊盐”怎么做呢?就是鍋里放上点油,切点葱花,油烧开后盛一勺食盐,放油里炸一会就算做好了。然后放到像现在装腐乳那 种小罐里,这就是菜,一星期就足够吃的了。每人有个喝水的茶缸,吃饭的时候放到茶缸的白开水里几个盐粒,漂起星点 的油花。吃几口煎饼,喝一口水,有点咸,还有点香,多喝几口也很犒劳。一九六三年后,国家允许老百姓开点小片荒,生活逐渐有所改善。记得后来 奶奶常给我炒一罐自己做的大酱,有时里边还少放点肉。感到很解馋,有很 享受的感觉。但是这个待遇只是给我的,是轮不到弟弟妹妹们尝的。因为我在外面上学,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