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医保抗癌药品种,背后有哪些点值得思考?

 专栏作者/故梦

一个爱胡思乱想的医药行业从业者。

医药行业好像很喜欢“双十”这个日子,可能预示着十全十美吧。2017年10月10日,当时还叫CFDA,颁布了被称作“医药史上最重磅”的《国办36条》,在圈子里刷屏许久。

而在昨天10月10号,大家还沉浸在起床气里的时候,央视13朝闻天下就公布了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的结果:17个今年新上市抗癌品种纳入医保,平均降幅56.7%!

消息一出,各吃瓜群众们都纷纷叫好,心想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是一大波利好政策。

那么,对于这场由药企和医保局二人担任主角的戏码,背后有哪些值得医药人思考的呢?

01

新进17个品种,其中不乏泰瑞沙、赛可瑞、亿珂等近几年新上市的重磅产品品种。

进入医保对于药企来说,虽然是下了血本,为了谈判大幅牺牲价格,但无疑是为自己产品争取来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进入医保后是进一步抢占市场的好机会,相信这几个产品组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会再次扩张规模,一波新的招聘正在路上(虽然这几个产品本身就一直在招人)。

02

对于药企和患者来讲,产品进入医保并不就等于一定能到患者手上。

参考去年年底的“药占比”风波,今年这一年又快要结束了,不少医院又出了各种拉低药占比的政策,虽然“药占比”针对的主要是一些辅助用药,但对于这种高药价的肿瘤产品,难免会误伤。

再者,根据各种控费政策,如果医保基金不够,对药企采购的品种数量限制,会不会再出现之前类似赫赛汀那种“全国无货”的情况?

03

这17个品种,谈判价格相比周边国家地区市场价格,平均低36%!

而国家医保谈判专家采用“以量换价”的策略,最大限度将价格降下来,此次谈判成功的17种药品,最终的价格全部比周边国家或地区要低,这样的结果,谈判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两个月前,两个PD-1产品在中国上市的时候,同样是以全球最低的价格发布。

这倒是应证了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叫“消费降级”,看来跨国药企都深谙中国之道,以价换量将会是未来三年内全球化药企在中国的战略方针。

04

还是聊聊“以价换量”,这个策略从短期看,一方面能让患者享受到全球最低价格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直接斩断竞争者的后路,能让原研药企在价格战上直接长期占据高地,而在医保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对于药企和患者双赢的局面。

但是,长远来看,行业集中度一旦提升上去,接下来就会出现垄断的局面,就拿之前的赫赛汀来说,在进入医保前,作为唯一的乳腺癌指南用药,它有100种理由不去参加医保谈判,直到后来一些竞品的新适应症不断获批,以及国家医保局不断施压,才不得不去谈判。

这种风险性虽然不明显,但仍然值得当局去思考。

05

此次进入医保谈判的产品都是一些新品,距离专利到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由于价格低,使得同类的竞品研发起来回报太低,因此,在刺激新领域、新产品的研发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这也使得国内一些me too、me better型药企,依靠走低价竞争这一条路,愈加的难走了,因此未来国内小型创新型药企只能去在新的领域去开辟市场,主流的肿瘤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而一些市场规模小的领域,无论是科研还是资本都关注的要少一些,这也使得小型创业公司研发的风险性进一步提升。

06

小结

不过,无论如何,高价抗癌药进入医保后,总归是能带给患者一些利好的,这也是自从新的医保机构成立以来较大的几个动作之一,每一个动作背后都会带着不少的浪花。

未来,医保是否是药企必争的战场?或许未来的商业保险是不是那些高价肿瘤药的更好的一个选择?而此次降价,对目前各大药企扎堆高利润肿瘤市场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相信也只有时间来告诉我们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