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史话七:两个智囊的较量,看似熊通北上受阻,实则以为后图

从上一次文章开始,咱们的“史话”故事正式进入到了周桓王十四年(即鲁桓公六年)的这个时间点。作为这一年的开篇,在下先以州公“寔来”鲁国的记载为线索,带大家探寻了一下这位亡国之君出奔后的选择与无奈。虽说,州公此次访鲁没少受到对方的白眼与奚落,但他至少保住了性命、获得了收留,也算是有了个比较不错的结局。那随着州公找到了栖身之所,周朝东部地区的这次纷争也落下了帷幕,接下来咱们又要叙谈些什么呢?鄙人想带各位去一趟南方,了解一件《春秋》没有记载的事件

什么?《春秋》没有记载,那“闲叙”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总不会是你看了什么稗官野史,要在这里扯闲篇吧?各位先别急,在下只说了鲁史《春秋》没有记载,并没有说其他史书也没有收录啊。这个即将被我拿来讲述的事件,其实在《左传》和《史记》中是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的,即“楚伐随”。在我看来,此次行动应该是楚国在被中原各诸侯“始惧”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向北试探。至于为何随国会成为楚人的首攻目标,咱们还得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随国。

这次的事件,《春秋》没有记载

随国,地处今湖北省随州一带,是西周时期受封的一个侯爵之国,具体获封时间无明确记载。但据《路史》等史书记载,其族人也是姬姓同宗,想必他们是在周王室东征、南进时被安排在此地,来扼守中原与南方联通的要道,拱卫着王畿的安全。并且,随国虽在历史上没有特别突出事迹,名声也不那么响亮,但他们的实力其实很强。甚至连楚人对其都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评价(“汉东”,汉水东面的意思),可见随国算得上是楚国北上途中的一块大的绊脚石了。

那既然随国这么难缠,楚君熊通为何还要选择这条路线北上呢?记得《竹书》在周平王三十三年(即楚熊通三年)的时候,就曾有过“楚人侵申”的记载,而申国从地理位置上看,刚好又在随国的北部。说明楚国完全有另一条北上路线,可以避开随国这个劲敌,怎么这次舍易求难了呢?的确,楚君熊通是有另外一条路线可选的,即借道邓国(因熊通的夫人是邓国人,所以两国在当时的关系理应不错),北上取申、许二国,继而来到中原与郑、蔡等诸侯产生联系。但问题是这条路线看似容易,却也有其不便之处:

楚国可以选择的两条北上中原的路线

其一,从邓国至申国再到中原的这条路线,没有从随国这边走更直接(过了随国就与蔡国接触了)。其二,从申国这条路线北上,更临近雒邑,容易引起周王室的不满,从而导致天子征召诸国讨楚的不良后果。其三,随国看似比申国难对付,但取随之后要面对的是蔡国,而取申之后先要面对的是郑国,两相对比熊通自然不想这么早跟郑国发生冲突。其四,《竹书》在记“楚人侵申”之后,紧接着又记载了“王人戍申”说明周王室已经帮申国做好了防备。熊通再选这条路线显然也不容易,倒不如尝试一下取随这条路线,万一更容易呢。

所以,综合这些原因,熊通的这次北上试探选择了随国作为首攻目标。至于,为何他要选择这个时间点(即中原诸侯“始惧楚”后4年)来进行此次试探呢?予以为跟咱们之前刚刚讲过的“繻葛之战”有很大关系。

毕竟,楚人北上也担心中原的这些诸侯联合起来对抗他们,而一场“繻葛之战”刚好让这些诸侯自己打成了一锅粥。加上战争的结果又是天子这边的五方势力全都败北,让其都没有能力再来帮助随人抵抗楚国。而唯一的胜利方郑国,看似没有什么损失。但各位可别忘了,这次战争的战场是在郑国境内,肯定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让郑国需要安心修整,无暇南顾了。熊通自然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才正式向随国发难,好让自己的北上之路变得容易一些

“繻葛之战”让中原各国打成了一锅粥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随国好歹是汉东诸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楚国也不敢盲目地与他们说开战就开战了。因此,熊通非常理智地将大军陈兵在瑕地(杜预注释:瑕,随地),并派出了大臣薳章与随侯议和去了。

什么?什么?议和去了!楚国不是要攻打随国并北上么,怎么仗还没打就先去议和了呢?其实这又是熊通精明的地方了。他此次前来的确是想拿下随国(至少让其臣服),然而再挺进中原地区。但随国到底有多强,他们到底有没有后援和靠山,对于楚国来说还都是个未知数。所以,熊通要先派薳章以议和之名去探探对方的底,以及随侯的态度,然后再决定是否交战。那随侯有没有同意跟楚国议和呢?显然他必须同意进行谈判,别忘了楚国大军正守在随国的大门口呢,随侯想不谈都不成。

于是,随侯派出了本国的少师前往楚营进行谈判,而楚国这边更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熊通特意让自己的部队显现出疲惫、松散的状态来迎接随国来使。这真是奇哉怪也了,一般来说如果有敌方使臣来谈判,统帅都会尽量展现出军队雄壮的一面,好震慑住对方,以达到谈判获利的效果。为何楚君熊通威逼对方来议和,却要显露出本方很弱的样子呢?其实,这并非熊通本意,而是他身边的智囊斗伯比给他出的好主意

楚国的智囊——斗伯比

斗伯比告诉熊通:之所以楚国通过秣马厉兵、扩充军备,有了强大的军力之后,依然不能让汉水东边的这些诸侯国顺服。是因为他们彼此团结,懂得合力来对抗楚国。既然如此,楚国只用武力来打击他们是不行的,应该想办法离间他们。刚好,随国是汉东诸国中最强的一个,如果能让其妄自尊大起来,必会看不上周边的小国,从而让诸国与之离心。如此一来,便是楚国获利,并将他们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为了达到骄纵随国的目的,楚军一定要示弱,好让他们自满自大起来。

各位看看,斗伯比的建议是多么的富有见地啊,他既摸透了对方的心思,还替国君想出了制造战机的方法,真算得上是一条妙计了。但这样的妙计一出,还没等国君熊通表态呢,一位名叫熊率且比(熊率为氏,且比是名)的大夫便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当然,熊率大夫倒没有认为斗伯比的计策不好,只是他提出随侯那里也有一位久负盛名的智囊季梁在身边。就算这条妙计骗过了来谈判的少师,也能令他把看到的假象传话给随侯。但只要季梁还在,就能识破此计,让楚人的努力全都白费。

随国的智囊——季梁

事实上,熊率且比的担忧一点也没错,随国少师看到楚军的松散状态后,果然回复了随侯,并建议国君马上向楚营发起进攻。但智囊季梁立刻出面阻止了发兵,并告诉随侯这是楚人的计谋,千万不可上当。之后,季梁更是对国君、百姓以及上天的关系进行阐述,告诉随侯什么是让国家成功的道。从而劝其要施行明政、爱护子民、亲睦兄弟之国,以获得神灵的保佑与赐福。最终,随侯听从了季梁的建议,不仅没有盲目出兵,还修明政务,让楚人找不到空子可钻,只得罢兵归国了。

看到楚国撤军,草草结束了这次北上试探之后,相信会有不少朋友认为这次是随国的智囊获胜了,季梁要比斗伯比棋高一着了吧?但在下要告诉各位的是,真正获胜的智囊应该是斗伯比才对。因为,早在熊率且比提出质疑时,斗伯比就做出了解释,告诉众人他也知道季梁会识破计策。可他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期待楚国这一次就能拿下随国,而是希望这位糊涂的少师能成功完成议和任务,从而得到随侯的赏识与重用。如此一来,就算季梁还在,只要有个愚蠢的人在随侯身边添乱,楚国早晚能够找到机会对随国下手。

斗伯比为楚国谋划的是长久之计

这真是好一条连环妙计啊!看似斗伯比被对手识破了自己的计策,却暗中给随国种上了一颗毒瘤,让其内部慢慢腐朽,以达到日后图谋的目的。难怪熊通会在熊率且比提出质疑之后,依然坚定地完成了斗伯比的计策,足见他也是一位极有眼光的英主。那接下来随国少师这颗毒瘤有没有按照斗伯比的想法生根发芽呢?楚国与随国接下来要如何较量呢?咱们下次“楚国史话”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楚随斗智、随国简介、选随原因、伐随时间考、陈兵瑕地、与随议和、斗伯比献计、熊率置疑、季梁谏君、楚国撤兵、安插少师、以为后图。

关键词云图简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