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继承制度的变迁

从夏启开始,中国就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模式。在遥远的夏朝,由于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我们也不清楚夏代的权力继承是如何进行的。到了商代,早期基本上是兄终弟及辅以父子相承。一群兄弟之间传递王位,到最后一个兄弟没了再传下一代人。但传给下一代的谁,并没有规定,怎么办呢?那就打呗,最后谁胜出,谁就是新的商王。

周公画像

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有了这个制度性的规定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嫡长子继承制对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国,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到了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名义上也是接受了嫡长子继承制。但现实生活之中,能够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并不多。很多情况下,其他的儿子并不甘心于投胎决定命运,他们会想方设法搬倒太子。在中国历史上,嫡长子太子被搬倒的也并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比如汉武帝的嫡长子,太子刘据,唐高祖的嫡长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

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关外的时候,无论是皇太极的即位,还是福临的即位,都不是以嫡长子的身份即位。清军入关之初也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也不是以嫡长子的身份即位。再到后来,逐渐接受了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皇帝在很早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嫡长子胤礽立为太子。但是,康熙其他的儿子并不甘于就此罢手,他们和太子之间明争暗斗了几十年,最后太子也没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整个皇族、乃至于朝廷政局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后,决定采取秘密立储制度。老皇帝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下来,放到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不公布。等到老皇帝去世后,打开老皇帝的遗诏,新皇帝根据老皇帝的遗诏而即位。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自从有了这个制度,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皇族的纷争。首先,这个制度有利于保护太子。因为太子一旦公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公布,太子会相对安全。其次,有利于皇帝在更大的范围内来选择继承人,所有皇子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再次,也有利于皇帝对太子的培养和考察。一旦觉着这个太子不合适,更换了之后,也不会引起政局的重大变动。而且被撤换的太子也会很安全。因而,秘密立储制度相对来说,对于维护专制皇权是比较有利的。

在秘密立储制度建立以后,就没有在出现过如同九子夺嫡之类的政治动荡了。道光、咸丰都是按照这一制度即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