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由国外学者Hriction于1932年提出的。用以概括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证候群,其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也占20%~30%。凡临床上具有大量蛋白尿(每天>3.5g)、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明显水肿、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6.5mmol/L)等特征者,即可诊为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在临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指由原发性肾小球病引起者,成人的2/3和儿童大部分的肾病综合征均为原发性,病理变化主要为微小病变型,部分呈膜性、增殖性、膜增殖性及局灶肾硬化等改变。在45岁以上发病发病的患者,须注意除外可能伴有恶性肿瘤,如微小病变型肾病伴有霍奇金病,膜性肾病伴以肺、乳房、胃肠道实体瘤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继发于全身其他疾病或由特定性病因引起者,如药物介导性肾病综合征,由过敏、中毒、免疫反应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肾病综合征,肿瘤以及遗传所致的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过敏性紫癜等系统性疾病以及糖尿病、淀粉样变等代谢病所引起之肾病综合征等。在成人1/3的和儿童10%的肾病综合征可由上述病因继发。本文主要叙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

肾病综合征归属中医学的“水肿”、“虚劳”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一、中医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和疾病引起的临床上以水肿为特征的症候群。中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以脾肾功能失调为重心,阴阳气血不足,尤其阳气不足为病变之本;以水湿、湿热、瘀血阻滞为病变之标,表现为虚中夹实之证;病程中易感外邪,也常因外感而加重病情。如病情迁延,正气愈虚,邪气愈盛,日久则可发生癃闭、肾衰等病。其病

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风邪外袭、风寒外束或风热上受,可致肺气失于宣畅。肺合皮毛,为水之上源,肺失宣畅,则水液不能敷布,于是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时令阴雨、居处湿地、涉水冒雨等致湿邪内侵,均能损伤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使脾气不能升清降浊,水液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3.湿热疮毒痈疖、乳蛾红肿、猩红斑疹、疱疹成脓等,均可致湿热毒邪弥漫三焦,伤及气化,致水液停蓄发为水肿。

4.气滞血瘀水湿内留,阻滞气机,或久病不愈,由气及血,均可伤及肾络。肾络不通,水道淤塞,开阖不利,可致水气停着,发为水肿。

5.劳倦内伤或纵欲,均能耗气伤精,累及脾肾,致精血亏乏,水湿内生,发为水肿。

综上所述,可知水肿的原发病因为风邪外袭、水湿内侵、疮毒内犯、劳倦内伤或纵欲等;继发病因为瘀血阻滞,水肿缠绵不解,久病及血,瘀血内停,水瘀交阻,形成难治性水肿。诱发因素有在原有水肿病史上,感受外邪,劳欲过度,饮食过咸,饮水过多以及某些药物,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水肿的发病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主要是影响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外因有风、湿、热、毒、劳伤、纵欲等;若因外邪而致水肿者,病变部位开始多责之于肺,若因内伤而致水肿者,或因外邪所致水肿,日久渐成虚损者,病变部位多责之脾肾。所以,古人归纳水肿的基本病机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病性以肺脾肾虚为本,风湿热毒瘀为标,阳水以标实为主,阴水以本虚为主,病情反复,出现寒热虚实错杂,常见本虚标实之证。总的病势是由表及里、由上而下、由实转虚、由阳转阴。

若水肿起势急,可见水湿壅盛甚或水气凌心射肺,见有咳嗽频繁、气喘不能平卧、面色发绀者;若水湿泛溢阻碍阳气或其人素体阳虚者可致脾肾阳虚证见有四肢高度浮肿、纳呆不欲食、畏寒怕冷、手脚不温、阳痿早泄;若水肿日久,内耗阴血,可见肝肾阴虚证见有内热心烦、失眠多梦;久病脾肾之阳损伤者,则阳不温煦,浊阴内聚,可致中焦痞塞,胃气上逆证见有呕吐痰涎、嗳气频频甚或呃逆连连;久病肝肾之阴损伤者,则阴不潜阳肝风内动,头痛痉厥。久病及血,伤及络脉者,则上下血溢,若病变累及多

个脏腑者,往往阴阳不相恋,以致元阳衰败,真阴耗竭,险证丛生。

二、西医

西医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白蛋白的通透性增高。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如下:

1.水肿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大量蛋白从尿中漏出,使血浆蛋白浓度及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的水分和电解质漏到组织间隙,从而血容量减少,刺激了容量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使肾脏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于是导致了水肿的形成。

2.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肾病综合征时蛋白尿产生的基本原因,包括电荷屏障、孔径屏障的变化,而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并对之进行分解代谢的能力对蛋白尿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蛋白尿的量还受血浆蛋白浓度及肾小球滤过率等因素的影响。血浆白蛋白严重降低时,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减少,反之,当静脉输注浓缩蛋白制剂时,尿蛋白排出量可一过性增加。

3.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均伴有低蛋白血症,但程度相差很大,可能与营养、肝脏功能及其他激素代谢情况等有关。一般说来,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在本病时有明显增加,但如果饮食未能提供充分蛋白质,该能力不可能达到最大程度,此外,白蛋白代谢情况与饮食蛋白摄入情况也有一定影响。

4.高脂血症和脂尿的发生机制  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均明显增加,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血浆白蛋白下降引起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机制有多种解释:①由于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且周围组织对脂蛋白的分解及(或)利用减少;②也有认为,由于尿中丢失白蛋白及其他调节因子导致胆固醇代谢紊乱是原发的因素。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并发症较多的原因,并与形成血栓及进行性肾小球硬化有关。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此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本病蛋白尿的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尿蛋白排出量的多少受到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浆白蛋白浓度和蛋白摄入量等因素的影响。如GFR降低时,蛋白尿排出会减少;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尽管肾小球滤过膜损坏程度没有变化,但尿蛋白排出量会减少;高蛋白饮食会使尿蛋白排出量增加。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此与尿蛋白>3.5g/24h,两者为本病必具条件。长期持续的大量蛋白尿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因此肾病综合征病人可出现毛发稀疏、干脆及枯黄、皮色光白、肌肉消瘦和指甲有白色横行的宽带等表现。

3.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均明显增加,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正常或稍下降,高脂血症是本病患者动脉硬化性并发症较多的原因。

二、体征

水肿  肾病综合征的水肿程度轻重不一,以组织疏松及体位低处为明显。最初多见于踝部,呈凹陷性,晨起眼睑、面部可见水肿,活动后下肢水肿明显。严重者全身水肿、阴囊水肿或胸膜腔和腹腔积液,甚至心包积液并产生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高度水肿时局部皮肤发亮,皮肤变薄,甚至出现白纹,皮肤破损则组织液漏溢不止。

三、常见并发症

1_感染与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常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原发性腹膜炎等,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尤其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

2.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与血液浓缩、高黏状态、抗凝因子缺乏和纤溶机制障碍有关,发生率约10%~50%。多为肾静脉血栓,次为下肢静脉血栓,甚而冠状血管血栓,血栓脱落,可伴发致死性肺栓塞。

3.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肾小管功能损害。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与。肾衰发生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考虑与循环血量、肾血浆流量及单个肾小球滤过率有关。PNS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主要是近曲小管功能损伤,临床多有肾性糖尿和(或)氨基酸尿,严重者可呈部分范可尼综合征。

4.营养不良除蛋白质营养不良引起肌肉萎缩、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外,尚可表现在维生素D的缺乏,钙磷代谢障碍,缺铁性贫血,以及微量元素如铜、锌的缺乏等多方面。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

1.尿常规及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多(+~++++),定量>3.5g/24h。

2.选择性蛋白尿如尿中出现的是大分子(分子量>白蛋白)、中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相当于白蛋白至转铁蛋白)则提示病变主要在肾小球;如为小分子量蛋白质则提,病变主要在肾小管及间质;如为混合性蛋白质则提示病变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如尿中主要是中分子量蛋白质,则为选择性蛋白尿,说明损害较轻;如有大分子蛋白漏出,则选择性差,肾脏损害较严重。

3.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若血和(或)尿中FDP含量增加,则提示肾小球内有凝血及炎症性改变。

4.血浆蛋白  大部分患者呈现低白蛋白血症(<30g/L)。

5.血清补体C3含量测定  对膜增殖性病变的鉴别有意义,约68%的病例在病初即持续下降,在病程中又有16%也逐渐下降,而其他类型的肾病则不下降。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虽也可下降,但仅为一过性(不超过8周),可资鉴别。

6.血脂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增加;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正常或稍下降。

7.肾功能。肾功能多数正常(肾前性氮质血症者例外),但肾炎性肾病综合征,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甚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增高。

二、其他

1.肾B超、动态血压、双肾ECT等理化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肾活检是确定肾组织病理类型的惟一手段,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估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1.大量蛋白尿(>3.5g/24h);

2.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

3.明显水肿;

4.高脂血症。

其中前两条为必备。同时必须排除继发性因素,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遗传性肾炎、淀粉样变性、恶性肿瘤、肾淤血等所致者。

(二)病理诊断

肾活检是确定肾组织病理类型的惟一手段,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估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引起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肾病(MCNS)、系膜增生性肾炎(MesPGN)、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MN)、膜增殖性肾炎(MPGN)等5种。微小病变以儿童多见,预后好;膜性肾病在成年人多见。各病理类型之间,可以有转化。

◆鉴别诊断

临床上确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需认真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性之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者,故需注意两者的鉴别。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临床上伴多系统损害;化验有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活动期血清IgG增高,补体C3下降;肾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光镜下除系膜增生外,病变有多样性及不典型性特点,有时可见白金耳样病变及苏木素小体,免疫病理检查呈“满堂亮”。因此不难鉴别。

二、紫癜性肾炎

弥漫系膜增生为其常见病理表现。但紫癜性肾炎临床上有过敏性紫癜表现,化验血清IgA有时增高,免疫病理lgA及C3为主要沉淀物,故鉴别也不难。

三、糖尿病肾病

本病先有糖尿病史,一般病史在10年以上才能导致肾病综合征。眼底检查可见特殊改变。光镜下系膜基质增多但系膜增生不明显,免疫病理检查阴性,或可见IgG、C3及白蛋白呈线样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管及肾小囊基膜(非特异性沉积)。

四、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

应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血中球蛋白如IgG、IgA等常升高,肾穿刺活检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或其抗原沉积才能确诊。

◆治    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至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原则上所有PNS皆适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最好能根据病理类型施治。在使用激素、细胞毒药物初、中期阶段,也应配合中医中药分阶段辨证施治,中医中药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激素、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保证激素、细胞毒药物的治疗疗程完成。在激素撤减阶段,或使用激素后仍然反复发作或激素无效、激素依赖的患者,中医中药的治疗应转升为主要位置。

一、辨证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常见证候,表现为虚象的有气虚、阳虚,表现为实象的有风水、湿热、瘀阻。掌握各证候的特征,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气虚证候的病位主要在肾;阳虚证候重在脾肾;风水始于风邪外袭,其中风热证多于风寒证,也有始为风寒而后化热者;湿热证缘由湿热侵及,或由湿化热所致;瘀阻证候由水肿日久,由气及血而致,也有离经之血酿成者。上述证候可以单见,可以兼具,也可以发生转化和演变。病情日久不愈,正气衰惫浊毒内留证候是一组以肾阳耗竭为主导,并致水湿泛滥、浊毒中

阻,进而侮肝、犯肺、攻心、上脑的极危证候。

1.湿热内蕴

证候特点:浮肿明显,肌肤绷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结或便溏灼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选用车前草、石韦、秦艽、苦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利湿消肿选用泽泻、茯苓皮、大腹皮、猪苓、薏苡仁。

基本处方:泽泻15g,茯苓皮18g,大腹皮l2g,秦艽12g,车前草15g,石韦15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苦参10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加减法:若伴有血尿者,可加白茅根25g,茜草根15g,大小蓟各15g,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2.水湿浸渍

证候特点:多由下肢先肿,逐渐四肢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随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剂: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健脾化湿选用陈皮、茯苓、山药、白术、党参;通阳利水选用桂枝、生姜皮;桑白皮、茯苓皮、泽泻、猪苓、石韦、益母草。

基本处方:桑白皮15g,陈皮10g,茯苓皮18g,生姜皮10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8g,桂枝6g,石韦15g,益母草15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

加减法:若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9g、葶苈子15g以利水平喘。

3.阳虚水泛

证候特点:全身高度水肿,腹大胸满,卧气促甚,形寒神倦,面色咣白,纳少,尿短少,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象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阳和汤加味。

常用药物:温补脾肾选用干姜、黄芪、炒白术、人参、桂枝;温补肾阳选用淫羊藿、肉桂、黄芪、菟丝子。

基本处方:麻黄6g,干姜6g,熟地黄20g,肉桂3g(另煽),白芥子6g,鹿角胶12g(另烊),甘草6g,黄芪30g,益母草15g。水煎服,日l剂。

加减法:若心悸、唇绀、脉结代者,则甘草改为炙甘草30g,加丹参20g以活血通脉定悸;若喘促、汗出、脉虚面浮者,宜重用人参l0g(另炖),加五味子6g、煅牡蛎20g以益气固脱,宁心定悸。

4.脾虚湿困

证候特点: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后、午后加重,腹胀纳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象细弱。

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物:温运脾湿选用黄芪、白术、桂枝;利水消肿选用茯苓、大腹皮、泽泻、猪苓。

基本处方: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6g,大腹皮12g,广木香12g(后下),厚朴12g,益母草15g,泽泻1 5g,猪苓18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

加减法:尿蛋白多者加桑螵蛸15g、金樱子15g以固涩精气;血清蛋白低,水肿不退者加鹿角胶lOg、菟丝子12g以补肾填精,化气行水。

5.风水相搏

证候特点:起始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亦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发,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减。

基本处方:麻黄9g,生石膏30g(先煎),白术12g,大枣5枚,浮萍15g,泽泻18g,茯苓15g,石韦15g,生姜皮l0g。水煎服,日1剂。

常用药物:疏风清热选用麻黄、生石膏、银花、连翘、薄荷;宣肺行水选用浮萍、泽泻、茯苓、生姜皮。

加减法:偏于风热者,加板蓝根18g、桔梗12g以疏解风热;偏于风寒者加紫苏12g、桂枝9g以发散风寒;水肿重者加白茅根15g、车前子15g加强利水消肿。

二、其他治疗

(一)中成药

1.火把花根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壅盛型。

2.百令胶囊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湿困或阳虚水泛型。

3.。肾炎消肿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适用于脾虚湿困或阳虚水泛型。

4.肾炎解热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适用于风水相搏型。

(二)医院制剂

1.益肾灵(黄芪、车前草等组成)  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各型。

2.加味阳和汤冲剂1号(阳和汤加黄芪等组成)  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阳

虚水泛型。

3.通脉口服液(黄芪、三七等组成)  每次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型。

4.利湿散(土茯苓、茵陈蒿等组成)每次1包,每次3片。适用于水湿浸渍或湿

热壅盛型。

5.健脾渗湿冲剂(党参、茯苓、白术等组成)  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

湿困型。

(三)激光

氦一氖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四)中药药浴

生麻黄、桂枝、细辛各30~60g等组成,煮沸20分钟后,加温水10倍,令患者洗浴,保持水温,以周身出汗为宜,每次15~30分钟,日1~2次;10天为l疗程,可连续2个疗程。

(五)药浴加肛滴

以加味补阳还五汤制成药浴液。药物有黄芪、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益母草、茜草、淫羊藿、桂枝、麻黄、生姜等。用量为常规量的4~5倍,制成浓度为l0%药液,2日药浴1次,lo次为1个疗程。同时予滋阴降火中药龟甲、地骨皮、女贞子、生地黄、知母等制成药液肛滴,1日1次,协同药浴。根据病情可随证加减药物。

黄芪鲤鱼汤治疗肾病综合征

【处方】鲤鱼250克(1尾)、黄芪30克、赤小豆30克、砂仁10克、生姜10克

【制法】以适量水煎诸药30分钟,之后,将已去内脏并洗净的鲤鱼入药同煎,不得入盐,沸后以文火炖40分钟

【用法】吃鱼喝汤,每日或隔日1剂

【禁忌】慢性肾衰终末期(尿毒症)的水肿勿用

【功能】益气,活血,利水,和胃

【主治】肾病综合征

【加减】 肿甚应同时服用利水中药,一旦肿消或留有微肿时,则可单用本方以调理,方中黄芪在水肿明显期以生者为宜,转入恢复期则用炙黄芪

【说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极为重视机体对水液代谢的自调能力,所以退肿虽缓但、一旦肿退则不易反复,且无副作用。方选血肉有情之品鲤鱼刊水健脾;黄芪补肺脾之气,既能启上源,又能助脾运,故能补气运阳以利水,即“气能化水’之义;赤小豆括血利水,李时珍谓:“赤小豆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生姜温阳散水,和胃降逆;砂仁醒胃化浊。本方气味俱全,配有血肉有情之品,扶助正气,机体水液代谢的自调能力复常,则水肿不易复友。本方宜于脾肾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水湿内停者。

艾灸治疗肾病综合征肾炎穴位方法

1,水肿轻,灸以上第一二日穴一般便可取效,余穴不必全灸。

2,上述灸法治疗水肿普遍有效,如果某些特殊病例,灸后效迟缓,也可以加灸腰骶骨部命门穴至长强穴这一段督脉及旁开的膀胱经段。此灸法不论穴位,而是自上而下一灸器挨着一灸器施灸,先灸督脉,继续灸膀胱经。每日灸2次每次灸2-4处,每处灸60分钟。亦循环灸之。下肢肿甚着,还可由浮肿处的上缘,自上而下灸腿的内外侧,如同灸督脉段法。

3,每日灸神阙30分钟。

艾灸治疗肾病综合征病例

刘**,男性,53岁,患有肾病综合征已3年余,严重时全身水肿,先后住院5次,重要已服700付,未效。现尿蛋白(++++),小便频而量少,腰痛,常有咽痛,容易感冒,每因感冒病情加重,纳差,不欲饮水,头晕,恶心,乏力,时有四肢抽搐。此外尚有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胆固醇19.24mmlol/L),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病史。

治疗:

采用两套穴交替灸用:单日用肾病灸穴和双日用咽炎、动脉硬化及支气管炎灸穴。

咽炎、动脉硬化及支气管炎灸穴

第二天:风门25分钟 天突、华盖各30分钟

第四天:天鼎、合谷各25分钟

第六日:凤池、悬钟各25分钟

第八日:章们,阴谷

第十日:神庭、风府、然谷各25分钟

第十二日:膈俞25分钟,檀中、巨厥各30分钟

第十四日:心俞、神门各25分钟

第十六日:厥阴俞、少海各25分钟

第十八日:天池、间使各25分钟

疗效:

灸一周后,化验尿蛋白减至(++),咽痛好转,不在服用中药了;灸至2个月时候患感冒,患者未及时灸风门阳陵泉致病情加重,尿蛋白(++++),腿肿,眼脸肿,来诊时感冒已愈。嘱先灸利水穴(见上面),等水肿消失后,单灸以上肾病穴。灸至4个月,尿蛋白(++),尿量已多,下肢肿好转,饮食进步,但仍有眼脸浮肿及抽搐并在活动后气喘。予加1日穴愈前灸穴循环灸;肺腧、中府各25分钟;灸至5个月时腿肿又加重。嘱由肾俞下至骶部的膀胱经段一灸器挨着一灸器施灸,由膝内、外侧一器挨着一器灸至踝骨一下,不论穴位,每处25分钟,每日腰、腿部各灸两处,亦做循环灸。灸至6个月时,水肿明显消退,尿蛋白(土),四肢抽搐已减少,气喘止,大便略干;灸至7个月,自己主动停止服用西药;灸至10个月,水肿全消,尿常规比重1.018(正常),尿蛋白(-),余项均正常,血胆固醇降至11.7mmol/L(仍高于正常),四肢抽搐停止。

10年后回访,知其肾脏病愈后一直未在犯。

病例2:

张**,男,二十三岁。2010年6月查出肾炎,只觉天崩地裂,万念俱灰。月底住院确诊iga2级。很快出院参加工作,肌酐持续上升三个月,最高到119.十月一日开始按照《马氏温灸法》上的方法做艾灸,感觉挺好,化验数据见图片。只不过上次指标略有反弹,有点困惑。希望可以和人讨论。也希望更多的人从书中受益,身体康复。

前两个月指标好转非常厉害,后面渐渐变差。这几天我突然想明白原因了。我最开始不会取穴,无意中取到了京骨穴,歪打正着,所以前两个月指标好转。后来去掉这个穴位,指标变差。前几天刚把京骨穴加上,身体立刻有了变化。放屁多,大便变干。这和我第一个月的反应很像。当然我还得过几周再去化验。

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十一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除肌酐略高外,一切都非常理想。现在我已几乎感觉不到病的存在。关于京骨穴可以治肾炎的原因我已经想明白了。京骨穴是膀胱经的原穴,膀胱经络肾。就这么简单。以前竟然没有人提到用它治肾炎,呵呵。我也算是奇才。当然我也感觉没有断根。还要进一步摸索。

今年3月,体检,血常规正常了。尿酸略偏高,五月,所有指标正常。不过手术带来的腰酸背痛还在。于是找医生做针灸,无效。不过受他的启发,开始自己拔火罐,两个月,效果神奇,腰痛十去其九。后来停做艾灸,一直拔火罐。上个月仅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略不对。于是重新开始做艾灸。还要多久才能根治?没人可以回答我。反正现在身体感觉还不错,生活也还滋润。每天坚持做艾灸,就当是一种修行

小四五汤肾病之良方

小四五汤是南方医科大学陈宝田教授创立的经验合方,该方由《伤寒论》小柴胡汤、五苓散及《和剂局方》之四物汤组合而成,取三方的字头简称为“小四五汤”,可以说此方是经方和时方结合的典范。临床运用方证易识,效果可靠。

全方由柴胡15g、黄芩12g、人参(用党参15g代)、法半夏12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5枚、猪苓15g、泽泻12g、白术15g、 云苓20g、桂枝9g、当归12g、熟地黄15g、川芎15g组成。以上16味,以水60~800ml, 文火煮至200ml,饭后温服。

功能:解表退热,调气行水,益气养血,活血扶瘀。

本方以外有余邪,内停水湿,瘀血内阻,毒邪壅滞为辨证要点。

适应证: 浮肿,小便不利,口渴呕恶,往来寒热,身有微热,胸胁苦满,腹胀纳少,血瘀疼痛,脏器肿大,血尿蛋白等。慢性肝炎,肝硬化症,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肾结核,特发性水肿,血管性头痛,眩晕,血管神经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以往我对肾病的治疗习惯用越婢汤、真武汤、五苓散之类的方子,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说是见效少,无效多。追其原因,上述方子治疗早期肾病较好,因偏寒多,一转为慢性则为风热、郁毒或瘀血停水较多,再用上述方子就有些不吻合了。曾转易思路,用赵绍琴先生的方法,防风通圣散合人参败毒散加减,效果提高不少,但方子较杂,不好记。后来看到陈宝田教授《时方的临床应用》一书中的小四五汤,非常合适肾病类的病机,且易掌握,陈老又有不少治疗显著的案例,如获至宝,结合赵绍琴先生部分用药思路,运用临床效果非常好。我常以此方为主加减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等病,效果确实非-般,值得推广介绍。

这里举一个验案治例:黄某,女,42岁。多年的肾病综合征,刻诊见人胖中上等个子,自述头晕,恶心、胸闷胁胀,烦躁易怒,尿少,乏力,血压180/110mmHg,面浮肿,腿胀肿,化验尿中蛋白(州), 饮食不佳,大便尚可,月经稀少,脉弦滑有力,舌尖边红苔薄白。辩为小四五汤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50g、 党参15g、 姜半夏30g、 当归12g、茜草12g、牡丹皮12g、川芎10g、赤芍15g、 生地黄30g、茯苓30g、猪苓15g、 泽泻30g、荆芥、防风各6g,苍术12g、生大黄10g、益母草90g、生姜5片、大枣3枚、甘草6g。7服,水煎服,每日3次。

一周后复诊,头已不晕,尿量增多,浮肿消退,亦不恶心,血压140/ 90mnHg。效不更方,上方加诡子皮10g,紫草12g,芦根,白茅裉各30g。又14剂,血压正常,面腿已不肿,心情好转,尿蛋白化验为(+).以后又以人参败毒散合防风通圣九续调3个月,诸证平息,再以专用益肾胶囊常服善后。

小四五汤功能强大,既能和血利水,又能通调三焦,调整气机,略为加减又能祛毒扶正,对于治疗复杂性的肾类病确实好使,全方在运用时要保持轻灵活泼,不宜每味都是重量,因为此时肾已受损,不宜再加重负担,此一点很重要,但也不排除症急时个别药的用量可大,上案就用了大量黄芩和益母草,黄芩降压镇静,益母草活血利水,此乃活法,不可拘泥常规。总之,我认为小四五汤不失为一张治疗肾病的良方,诸位同道大可临床一验,不会令你失望的

中医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肾病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中医“水肿”范畴。本病的发生是内外之因合而为病,外因有风、湿、热、毒等病因,内因为饮食不节,劳倦纵欲等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或受损。肺失宣肃,不能布水散精;脾失健运,不能转输敛精;肾失开阖,清浊不分;三焦不能气化,水道不畅,以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或精微失摄下泄,而有蛋白尿;精微丢失过多,而现低蛋白血症;脾失健运,痰浊内停,或水病及血,瘀血内阻,痰瘀互结,而见高脂血症。病变过程中,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致气血阴阳不足,为肾病综合征 之本,水湿、湿热、瘀血为标。因正气愈虚,邪气愈盛,而湿浊诸邪,阻滞更甚,以致病情迁延难愈。

  (二)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肾病综合征因风寒湿等因素,在正虚的基础上而诱发,使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临床表现有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不同。其中以实证为多,其次为虚证,在虚证中则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之分。临床上只有辨明虚实,注意证候之间的转化或夹杂,方能治之不殆。

  2、论治原则

  对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水肿明显,以邪实为主,当先治其标,祛邪为主,施以宣肺利水。病变过程中以正虚为主,当治其本,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分别施以温阳利水,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之法。此外,还应重视气化,注意气滞,湿热论治,采用行气利水,分利湿热之法。

  3、治法运用

  (1)宣肺利水法,适用于风热犯肺证。临床表现为一身悉肿,面目尤甚,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咽痛,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风热毒袭表,首先犯肺,肺失宣肃,水道不利,水溢肌肤,则一身悉肿,面目尤甚;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气上逆,则咳嗽;热伤肺津,则咽干咽痛;津液枯燥,则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犯肺之象。方以越婢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石膏、鱼腥草、黄芩、连翘、白茅根、杏仁、赤小豆、冬瓜皮)。方中麻黄、石膏辛凉宣达,以祛在表之风热, 又加鱼腥草、黄芩、连翘、白茅根、杏仁、赤小豆、冬瓜皮清上通下,淡渗利湿,使积聚之水液表里分消。若表邪解,可去麻黄、石膏。尿检仍有蛋白或红细胞,加黄芪、益母草。

  (2)温阳利水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面色咣白,形寒肢冷,遍身悉各,按之没指,甚者可伴有胸腹水,乃至胸闷气急,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苔薄或腻,脉沉细。阳气虚衰而面色咣白,形寒肢冷;水湿不化,开阖失司,水液不得正常运行排出而停于体内,溢于肌肤,故见遍身悉肿,按之没指,甚者可伴胸腹水;湿浊上泛,所逆于上则胸闷气急;脾虚运化失常,水湿渗于肠道,故见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脉沉细为水湿在里而脾肾虚,舌淡体胖,苔腻为水湿内壅而阳气已衰。方以真武汤合五苓散(炮坠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桂枝、泽泻、猪苓、甘草)。方中附子温肾壮阳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生姜温散水气;白芍酸敛,即能敛阴扶营,又能缓急止痛,使利水不伤阴;桂枝助膀胱气化;泽泻、猪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兼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咳嗽鼻塞等风寒外感者,去生姜、白术,加麻黄、细辛;阳虚水泛,喘促不能平卧,加葶苈子。

  (3)活血利水法适用于瘀阻水停证。临床表现为面浮肢肿,迁延日久,皮肤甲错,或现红丝赤缕,瘀点瘀斑,或腰痛尿赤,舌淡或红,舌边有瘀点,舌下筋系瘀紫,苔薄黄或腻,脉细涩。水湿与瘀血内阻,水湿不行常道,内停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瘀血阻滞,血液运行不畅则不能荣于外而皮肤甲错或现红丝赤缕;瘀血滞于内,血液不循经而行,故不通则腰痛尿赤。舌脉为瘀血内阻之证。方以当归芍药散加味(赤芍、当归、川芎、茯苓、泽泻、白术、泽兰叶、益母草、穿山龙、地龙、冬瓜皮、赤小豆、怀牛膝)。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川牛膝、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泽兰叶、益母草活血兼利水;茯苓、泽泻、白术、冬瓜皮、赤小豆健脾利水渗湿、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膝;穿山龙除风胜湿。兼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有热邪者,加白花蛇舌草、银花;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

  (4)滋补肝肾,清化水湿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浮肿不甚,但口干咽部疼痛,头目昏眩,腰酸尿赤,手足心热,舌红,脉细弦数。肝肾阴虚而湿热留恋不去,水湿滞则浮肿不甚,湿热伤阴,扰于上,故口干,咽部疼痛;阴虚阳亢,故头目昏眩;阴虚则手足心热,湿热下注,故尿赤;肾虚,故腰酸。舌红,脉细弦数属肝肾阴虚之征。方以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枸杞子、菊花、地黄、山茱萸、山药、女贞子、丹皮、旱莲草、茯苓、泽泻、白茅根)。方中枸杞子、菊花、地黄、山茱萸、山药、女贞子补肝肾;丹皮、旱莲草清血络,退虚热;茯苓、泽泻、白茅根行水道,水肿。水肿较甚者,加车前子、冬瓜皮;尿血,加仙鹤草、茜草。

  (5)益气养阴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全身浮肿,下肢尤甚,伴神疲气短,腹胀,纳差,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头晕头痛,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或弦细。久病气阴亏虚,肾气虚损,气化失常,水溢肌肤,故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脾虚则运化失司,故神疲气短,腹胀纳差;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故腰酸膝痛;舌脉为气阴两虚之象。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味(在、黄芪、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丹参、川芎)。方中党参、黄芪补气健脾;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滋补肾阴;丹参、川芎活血而防因虚致瘀。 兼有湿热,加黄柏、石韦;尿血,加白茅根、茜草。

  (6)行气利水法:适用于气滞水停证。临床表现为全身浮肿较重反复发作,腹胀明显,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尿少,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久病而致肝失疏泄,肝失于条达,使三焦气机壅塞,决渎无权,而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故全身浮肿较重,反复发作;肝木乘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腹胀明显,胸闷气短,恶心呕吐;水湿内停,湿热下注,故尿少、尿黄;舌脉为气滞水停之征。方以鸡鸣散加减(槟榔、陈皮、苏叶、生姜、木香、车前子、柴胡、桔梗)。方中槟榔行气祛湿;柴胡、陈皮、木香理气;苏叶、生姜宣散湿邪;车前子利水。尿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湿热重者,加黄柏、石韦;气虚,加黄芪。

  (7)分利湿热法:适用于湿热壅滞证。临床表现为全身浮肿,面红气粗,口苦口黏,口干不欲饮,或痤疮感染,或继发疮疖,小便短涩,大便不畅,舌尖边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水湿弥漫三焦,外溢肌表,气机升降失常,故全身少腹肿 水湿化热,湿热壅滞,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苦口黏,口干不欲饮,面红气粗,;津亏肠燥,故大便不畅;湿热下注,故小便短涩,湿热化毒,外发肌肤,故痤疮感染、疮疖。舌脉为湿热壅滞之象。方以疏凿饮子加减(羌活、大黄、商陆、泽泻、赤小豆、川椒目、大腹皮、槟榔、茯苓皮、甘草)。方中羌活,风药胜于上;大黄、商陆、泽泻、赤小豆、川椒目攻逐渗利,前后分消,导湿热于下;槟榔、大腹皮、茯苓皮、疏理气机,化水湿,以增强疗效;甘草调和诸药。皮肤疮疡热肿者,加银花、地肤子;大便干燥不通者,倍大黄,加火麻仁。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肾病综合征以高度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属中医“水肿”的范畴,一般初起多属邪盛而正气未衰,治疗可从标(水湿)论治;日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疗既要注意本虚(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又要注意标实(水湿、湿热、夹气滞、夹瘀血)的不同,标本同治,方可取得疗效。

水肿起初邪盛者,按中医辨证多属阳水,一般由于外感、疮毒等引起而面部浮肿,重则亦可延及全身。面部浮肿可以宣肺利水,因外感者用麻桂五皮饮或越婢五皮饮,因疮毒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如果全身遍体浮肿,胸脘痞满,燥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则宜分利湿热,可用已椒苈黄丸。

水肿日久不消.正气损耗,按中医辨证多属阴水,与肺脾肾三脏虚损有关,急性发作亦与肺失宣畅有关。因此治疗时,如急性发作宜从肺治,麻桂五皮饮或越婢五皮饮仍可考虑应用。不是急性发作,而是全身浮肿者,如有肺脾气虚,宜温补肺脾合渗利剂,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之类,如有脾肾阳虚,宜补脾肾佐以渗利,偏脾阳虚者有纳差腹胀、大便溏泄,可用实脾饮;偏肾阳虚有畏寒肢冷、腰膝沉重,可用真武汤、济生肾气汤。惟在温运渗利的同时,必加用木香、槟榔、厚朴、大膻皮、陈皮、沉香之类,以助气化,可使尿量明显增多。亦有肾阴虚夹有水湿者,则宜养阴利水,可用猪苓汤;但阴虚水肿较重者,无阳则阴无以化,亦可酌用桂附,如济生肾气汤,但桂附量不宜大,量大则更伤阴而使阴虚加重,水肿也不见消。

高度水肿日久不消,在病程中有时合并外感发热,或有咳嗽者,此时应当不失时机地运用宣畅肺气佐以渗利之剂,可获得意外效果,而使尿量突然增多,水肿得以迅速消失。另外,高度水肿者,腹水明显,病人腹胀胁胀,又无明显阳虚征候者,可以行气利水,轻则用大橘皮场,重则可用导水茯苓汤,皆可使尿量明显增多,水肿逐渐消退。气滞可以血瘀,病人水肿日久,必然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有气滞血瘀产生。水能病血,反之血亦能病水,这类病人多有面色灰滞,唇暗舌紫,或舌有瘀斑.月经不调,均可活血利水,可用当归芍药散加牛膝、车前于之类。如果水肿日久,湿郁化热,或过用附桂辛热药物,亦可化热,病人出现口苦口粘、舌苔黄腻等湿热见证,则宜清热利湿,可用加减程氏萆薢分清饮(萆薢、丹参、车前子、茯苓、苍白术、黄柏、菖蒲、牛膝、苡米等)治之,则亦可使尿量增多,水肿消退。

有的病人水肿消退到一定程度后,尿量不再增多,水肿不再减轻,多半是因为血浆蛋白较低,此时可辅以饮食疗法,我们常用鲤鱼汤(鲤鱼一条,去鱼鳞及内脏,放入少许砂仁、蔻仁、生姜、葱、清蒸,不放盐。)每日一条,或以鲤鱼加赤小豆、冬瓜皮、苏叶煎服,有助于水肿的迅速消退。

以上是单纯用中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法,如果病人接受过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而水肿不消,尿量很少者,我们的经验是:凡是病人仍有畏寒肢冷、面色光白、舌胖嫩淡者,仍可应用温阳利水之剂,如济生肾气汤;如病人出现类似柯兴氏综合征,面目红赤,痤疮感染严重,舌红苔黄而腻,为湿毒热盛,宜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方如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或程氏萆薢分清饮;如属阴虚火旺者,宜养阴利水,可用知柏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之类。

国医大师王永钧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多年临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肾脏病的方法。现将王永钧有关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经验详述如下。

病因病机

  王永钧认为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范畴,其形成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或风邪外袭、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内盛,而致肺、脾、肾三脏精气受损,功能失调。其中,风先犯肺,肺失宣降,水道失调;湿易伤脾,脾运受阻,湿饮不化;水湿壅盛,必损肾阳,气化失司。当风湿内扰,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湿为阴邪,湿性趋下,风湿合邪,干预肾的封藏职能,则肾失封藏,临床表现出大量蛋白尿、红细胞尿、血红蛋白降低。又肾为水脏,且为胃关,司开阖,分清泌浊,调节水液和代谢产物的生成与排泄。风湿内扰,干预肾的水液泌别,水、钠在体内蓄积,则出现尿少、水肿等。风湿内扰,干预肾的气血运行,久闭致痹,则发生肾脏局部瘀血、微型癥积。上述病机变化最终致肾劳,逐步使肾的气化功能丧失,病情加重时,进而影响多脏器受损。可见,风湿内扰是肾病综合征的病机中心。

辨证治疗

  风湿气(阳)虚型 主症:大量蛋白尿伴或不伴镜下红细胞尿。次症: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或伴胸腔积液、腹水,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形体困倦,不耐久坐,舌淡红,苔薄,脉细弱。治宜祛风化湿、益气补肾。方用雷公藤多甙片(日用量1.5~2.0mg/kg)加黄芪防己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45g,茯苓、猪苓各30g,炒党参15g,仙灵脾、汉防己、徐长卿各10~15g,炒白术、金樱子、芡实各10g。若形寒肢冷者,加桂枝、附子;兼精血不足者加当归、阿胶;小便短少者,再加薏苡仁、葶苈子、车前草。

  风湿阴虚型 主症:大量蛋白尿伴或不伴镜下红细胞尿。次症:轻度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手足心热,盗汗,经渗利药、温阳药或激素治疗后,舌红苔薄腻,脉细数。治宜祛风化湿,养阴补肾。方用雷公藤多甙片(日用量1.5~2.0mg/kg)加大补阴丸加减,药用生黄芪、茯苓、旱莲草各30g,生地黄20g,知母、丹皮、丹参、杜仲、女贞子各10g,龟板、淮山药、怀牛膝各15g,阿胶珠6g。若口苦、咽干明显者,加麦冬、玄参、石斛;腰膝酸软明显者,加续断、桑寄生。

  风湿挟热型 主症:大量蛋白尿伴或不伴镜下红细胞尿。次症:全身浮肿,胸腹痞闷,腹痛,大便干结,小便短涩,或痤疮感染,或继发疮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祛风化湿、清热解毒。方药雷公藤多甙片(日用量1.5~2.0mg/kg)加大黄泻心汤合四苓散加减,药用黄芩、泽泻、虎杖各15g,茯苓、猪苓、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30g,制大黄、黄柏各10g,黄连3g。

  风湿挟瘀型 主症:大量蛋白尿伴或不伴镜下红细胞尿。次症:病久,尿少浮肿,面色黧黑,唇舌肌肤有瘀点瘀斑,皮肤甲错,腰部刺痛。肾病理见毛细血管襻闭塞,肾小血管、毛细血管有微血栓样物质形成,肾小球囊粘连、疤痕,细胞外基质积聚,舌淡或红,舌边有瘀点,舌下筋系瘀紫,苔腻、脉涩。治宜祛风化湿,活血化瘀。药用雷公藤多甙片(日用量1.5~2.0mg/kg)加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当归、赤芍、白芍、桃仁、淡海藻各10g,川芎30g,生地黄20g,炒莪术、益母草各15~30g,红花6g,水蛭粉3g(研吞)。

  上述各型不是分立而存,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互相夹杂,如风湿气虚挟瘀等,用药需随证加减。若浮肿较重者加泽兰、茯苓、泽泻;血尿较重者加白茅根、生茜草;伴气虚者加黄芪、人参。

临证特色

  辨证结合现代诊疗技术 王永钧将微观病理融入宏观辨证中,以发现依靠传统的辨证手法所不能发现的重要的辨证依据。如肾病理活检出现细胞广泛融合、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或毛细血管襻闭塞等,临床常用祛风湿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对微小病变型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较好,若效果欠佳,或病理类型提示为难治性肾综时,可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以下三种方案,即:①中医辨证﹢激素治疗;②中医辨证﹢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③中医辨证﹢激素﹢免疫抑制剂序贯治疗。

  (1)合理使用激素:王永钧认为,未经肾活检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适用于以下情况:①无肉眼血尿和(或)严重的镜下血尿;②肾功能无进行性恶化;③无持续性的高血压;④高度选择性蛋白尿;⑤尿FDP阴性。用药前排除结核病、糖尿病、症状不明的溃疡病、精神病及严重潜在性的感染等激素禁忌症。临床上王永钧强调应用激素的三原则:初量足、减药慢、维持长。初量足:目的在于迅速达到诱导缓解。新诊病例的初始剂量,成人强的松的日用量为1mg/ kg,儿童日用量为1.5~2.0mg/kg,患儿年龄越小,所需剂量应越偏大,疗程8~12周。肝功能异常者选用强的松,剂量及疗程相同。服药时间应在晨间8时1次顿服。小儿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90%在4周内完全缓解,于缓解后再原剂量巩固2周后减量,成人常需8~12周获临床缓解,减量按每2~3周减原剂量的10%~20%,当减至首剂量的1/2时,可逐渐将2日药量改为隔日晨间1次顿服以后视情况持续缓慢减量。总之,剂量越小,减量越慢。激素撤减至2日用量0.4mg/kg,相当于生理需要量时,很少有不良反应,维持治疗12~18个月,再缓慢减量直至停服。为尽量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应同时服钙剂和胃黏膜保护剂。

  (2)免疫抑制剂:对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例加用免疫抑制剂常有效,可以提高缓解率,减少复发。①环磷酰胺采用脉冲疗法:每2周0.8g静滴(日用量一般0.4g,连用2天)。累计总量达150mg/ kg。②苯丁酸氮芥日用量0.15mg/kg,连用8~12周。③环孢素A日用量5mg/ kg,共用3~6个月。当一种免疫抑制剂的疗程结束,病情尚未缓解,或缓解后又复发,可序贯应用另一种免疫抑制剂。

  (3)激素治疗过程中的分阶段中药辨证用药:在首始大剂量激素治疗阶段,王永钧认为,激素属阳刚之品,服药后使人出现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虚火旺证。如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兴奋、失眠、痤疮等,本着“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无论患者基础证型如何,王永钧均应用滋肾养阴中药,如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知母、生甘草、生龟板、黄柏、旱莲草等。在激素的减量过半至激素维持治疗阶段,患者阴虚火旺证逐渐好转,原先降低的血皮质醇开始逐渐回升,其中部分病例血皮质醇水平仍低,回升缓慢,可致肾阳虚证,表现为腰酸腿软、神疲体倦、食欲不振、胃寒肢冷等。故治疗应加入温补肾阳药,如仙灵脾、补骨脂、黄芪、制附片等。在维持治疗阶段,激素接近生理剂量,副作用少。此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防止病情复发。小儿着重补脾,用四君子汤加减;成人着重补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在肾综缓解后期补肺固表 复发因素最主要是感染,王永钧认为肺主表,肺气虚则易感受外邪,治宜补肺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药用黄芪18g,白术10g,防风6g。

  对肾综高凝状态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大剂量激素及利尿剂的使用加重高凝状态。中医辨证可见患者腰部隐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有瘀点。王永钧通常在治疗的各个阶段中,酌情加入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药,以改善血液黏度,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肾脏的微环境,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配合和胃益血中药治疗 应用免疫抑制剂时,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常酌情加用和胃养血中药,如竹茹、陈皮、半夏、当归、首乌、桑椹子、鸡血藤等,个别造成肝功能损害的,加用茵陈、金钱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