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元宵花灯【征文】
元宵花灯
——留在心底的记忆
鹏程||湖南
小时候,每到春节时,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的耍花灯,那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好看最惊心动魄的一个晚上。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的一个小镇上。大约在我五六岁记事时开始,每年正月十五耍花灯便成了我盼望、追寻的乐事,几十年来,儿时的花灯影像一直长留在我的脑海里。
耍花灯一般是晚上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下午6点左右,天刚开始黑下来的时候,小镇周围的各生产大队便组织起一个个的花灯队伍,开进小镇。花灯队伍人数不定,多的有上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队伍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杂耍人员,有的耍龙、有的耍狮子、有的耍蚌壳舞、有的耍虾公舞、有的打地花鼓;第二部分是敲打响器的班子,一路上锣鼓唢呐震天价响;第三部分是举花灯的,这部分人一般是妇女、半大孩子和老人,每人手里举着一盏用花灯。这花灯下面是一根长长的木棍,上面用竹篾织成圆形的或方形的灯笼,锲在木棍上,灯笼周围用透光的白纸围住遮风。出灯时,便在灯笼里点燃一支蜡烛。晚上出灯,一长溜几十上百盏花灯在夜空时闪烁,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器唢呐声,十分壮观。
各路花灯队伍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进入镇子,首先是耍。每支队伍按不同的进镇方向,挨家挨户地进屋(屋里不宽敞的就在屋门口)耍灯拜年。花灯队伍走到哪家门口,哪家的男主人便点燃一挂鞭炮迎接。还要送给队伍领头人礼物(酬劳),这礼物可多可少,只要意思到了就行,可以是几包烟,也可以是几块钱一块肉或一条干鱼一包饼干什么的。领头人根据主人家送的礼物轻重安排花灯节目,礼物送得重的,就安排大节目,送的轻的就安排小节目。节目开始时,花灯手排成一个圆圈,将中间的空地照得亮亮的。耍龙、耍狮子或表演其它节目的就在圆圈中间的空地玩了起来,在乐器声中腾跃翻滚。耍完了离开时,主人还要放挂短小的鞭炮欢送。
我们总是跟着花灯队伍走,看各种各样的表演。表演有耍龙的、有耍狮子的、有耍虾公舞的、有耍蚌壳舞的以及打地花鼓的,一队接一队,这队走了那队来。表演各有特色,耍龙的人最多,大龙有上十个,小龙也有六七个。有布龙、有草龙、也有竹篾编织的龙;耍狮子的只要两个人,一个顶狮头,一个做狮尾;耍蚌壳舞的也是两人,一个女的(也可男扮女妆)穿着戏装,身上背着个用竹篾织的蚌壳,双手拉着蚌壳一张一合地舞着,对面一个小丑做着要进入蚌壳抢夺女人的动作。最惊险的是耍虾公舞,用一根长竹剖开,前头的留两片大竹篾制成虾脚,留些短竹篾做成虾须,竹尾就自然成了虾尾。耍虾公舞的人需要有很好的体能和本领,场地也要空阔,动作起来只看到竹鞭飞舞,尘土飞扬,叫声震天。周围看的人退得远远的,都害怕被竹鞭扫着。打地花鼓的是一男一女,女的穿着戏装,打扮得十分漂亮,男的是花脸小丑。男的做着各种动作去挑逗女的,女的则扭着各种舞蹈逃避男的。我们站在公社大礼堂二楼窗口,望着下面一大片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的花灯,望着那翻腾起跃的表演,真是感觉热闹非凡。
这种元宵灯会一直延续到村村寨寨都用上了电,再也不用制做花灯了,而那些会耍花灯的人死的死了,老的老了,也没有热心人来组织,元宵花灯也就慢慢消失了。几十年来,每到春节时,儿时的元宵花灯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涌现,那是真正的全民参与,全民娱乐,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鹏程,本名蔡金龙,男,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娄底市娄星区文联退休干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