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股权的几点思考 ——结构、动机与人性

企业的股权结构及演变过程,背后均隐含着股东间的利益诉求和商业动机。从股权结构回溯到商业动机、进而识别股东的诉求、风险偏好等,对授信审查和审批是有益的探讨。本文将笔者进几年经历的评审案例予以分类归纳整理,并以一典型案例予以剖析,以期抛砖引玉,如能引起阅读者的思考和遐想,也就达到了笔者的初衷和目的。

 一、所有权迷信及破灭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审批人员,对央企、国企的信任度高于民营。因国企的财报相对规范些,民企的财报相对不规范性。银行授信审查人员,基于风险规避和尽职审查的角度,容易产生所有权迷信。但现实中部分逃废债、产能过剩的大国企,已出现预警或不良。

提示:信贷业务需回归本源,关注授信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和竞争力,破除所有权迷信。

二、明股实债 

企业股权结构中,可能存在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投资者,表面上为股东,实际上存在对赌协议。对赌协议的签订,对银行的授信安全可能存在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授信调查中,对此类股东需特别留意。

提示:要求提供投资协议、多方核实对赌条款;对拒不提供协议的,需相对谨慎。投资协议的溢价也是很好的评审参考指标。

三、名为国企,实为民企。

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国企A和民企B注册成立新公司C,表明上国企A控股,实际业务均由民企B负责。国企A可实现并表,合并报表收入和资产规模激增,国企A可能还向银行申请信用方式融资。而民营C因有了国企的光环,融资环境也大为改善。

笔者曾遇到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某国企,业务覆盖范围广,多元化经营效益一般。其持有民营建筑施工企业34%的股权,国企并表,但其实际为财务投资者。

第二个案例是:某国企,经营情况较差,其持有某公司100%的股权,后续两家不知名的民营各增资本30%。形成40%、30%、30%股权结构;表面上看,是国企,实际上两家民企均为代持股,为一致行动人,实际均为当地某个自然人控制。

第三个案例是,更极端,国企和民企合作成立新公司,国企出背景,表面控股,民企负责操作具体业务,后续出现民企系资金链断裂,诉讼频发,新公司股权遭查封。

因此,对国企和民企合作成立的新公司,需仔细核查其实际控制人,关注其管理层构成,通过内外围渠道了解其成立的背景和商业动机。

提示:关注国企、民企组建新公司的商业逻辑和合理性。对商业逻辑不符合常理的,需特别谨慎。

四、代政府持股 

部分国企,受政府委托,代政府持有下属国企的股权,但实际上,但对下属国企的财权、人事权等均不具有控制权。

提示:审慎评估企业实际掌控的资产和业务,真实评判其偿债能力。

五、拉郎配型平台合并

目前,平台类企业为直接融资之便利,通过行政指令方式,将区县级平台拉郎配型的注入上一级平台公司中。实际上,区县级平台和上一级平台隶属不同的行政考核,表面控制,实际上不具有控制力。

提示:需根据发债的六真实原则谨慎评判企业的偿债能力。

六、代持股 

实际评审中,经常遇到很多民企,追索到最后,发现股东为某路人甲。但其发家史不明,即使有,也存疑。实际上多为代持股。

提示:调查落实其真实的实际控制人。对实际控制人设置代持股的商业动机、资产板块、整体偿债能力等予以仔细评判

七、隐瞒控制权

实际评审中,经常遇到,企业A对企业B具有控制权,但从股权上看,不具有控制权和关联性。极端情况下,B可能为A的销售渠道,通过A销售给B再销售给C(非关联方),企业B可能通过做亏、预付采购款等各种手段,美化企业A财报。
总之,通过上述操作,可扩大核心企业收入和利润,但实际上整个集团经营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提示:此类案例较为普遍,建议仔细核查上下游企业股权结构,结合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对不符合常理的上下游和结算方式需特别谨慎。

八、典型案例展示——股权结构与政商关系

因机缘巧合,曾遇到以下项目,为一条河的治理工程,河道总长10公里,项目总投11亿元。先期已成了项目公司A,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分别为当地地方国企B(出资0.51亿元)和平台公司C(出资0.49亿元)。项目公司A先期已与当地政府签订河道治理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协议,购买服务须通过人大并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政府按20年进行回购,年平均回购金额1.5亿元,回购总额达30亿元。

当地政策性银行已给予项目贷款8亿元。现客户向银行申请基金方式介入授信,认购优先级LP份额为1.95亿元,但明确要求,银行只能明股实债,不可分享超额收益。

基金的结构为:GP(股东为民企D,出资500万元),平台公司C出资0.3亿元(劣后级,不回购银行优先级份额);民企E出资0.7亿元(劣后级,不回购银行优先级份额);银行F出资1.95亿元(优先级,不能享受超额收益)。基金用于增加项目公司A的股权,且基金存续期为5年。

经查询有限合伙企业协议,GP除了收取1%管理费之外,还可享受超额收益分配。

问题1:项目公司成立在前,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在前,基金增资扩股在后。

项目公司A已经在政策性银行获批授信8亿元,如银行F通过认购基金优先级份额1.95亿元,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给予项目公司A贷款,项目应可完工。且银行A和政策性银行可实现按贷款比例退出。银行F很愿意这种设计方案。但当银行F抛出此种方案后,GP的控制人明确反对,并当场拒绝。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完全可以满足项目的融资需求,GP予以强烈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2:造价。

河道治理总长10公里,项目总投达11亿元,单位公里投资达1.1亿元。但河道治理本身是非标工程,总投可大可小,不排除存在造价偏高水分。

问题3:国企变民企。

项目公司A成立在先,且为国企,先期已与属地政府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可以说,当时与政府签订协议的是国企身份,但通过基金增资项目公司A股权后,项目公司A随机变成民企控股。即100%国企立即转变为民企绝对控股。背后的商业动机不清晰。

问题4:GP的魅力。

GP是个人控制,通过500万元出资,控制了11亿元的项目,明显存在蛇吞象嫌疑。且GP可分得优先级、劣后级固定收益后超额收益。

本河道治理及与服务,年回购金额达1.5亿元,20年回购期,回购金额巨大。12亿元总投,其中多为债权投资,分得利息较小,巨大的回购资金带来的超额收益归GP享有,巨大的利益蛋糕也不得不让人羡慕。

问题5: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1年,基金存续期为5年,期限不匹配。

通过回顾上述问题,银行F提出两点要求:

1.根据政府购买服务金额和政策性银行分期还款计划,要求基金存续期不超过2年;且综合收益不低于15%。2.或基金仅可委托贷款方式介入。

后续,GP再未要求与银行F予以授信合作。

通过回顾上述案例,GP要求银行F必须以基金增资项目公司股权的商业动机存疑,不排除存在政商风险的可能,也不排除GP获取巨大的超额收益其背后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这笔业务是国家财政部示范的PPP项目,也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表面上看,合规合法。但实际上,股权结构设计上可能隐含着巨大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输送。虽然当前,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是银行授信支持的重头戏,但笔者个人认为,

银行的信贷业务仍需回顾常识、常情、常理。对股权的结构、演变予以详细分析,进而理解背后的商业动机和利益诉求,并审慎评估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结构是外表,而利益是里子。从结构回溯到利益格局和诉求,进而评价信贷的风险是信贷从业者极其有益的探索。

从股权结构回溯到商业动机、进而识别股东的诉求、风险偏好等,对授信审查和审批是有益的探讨。本文将笔者进几年经历的评审案例予以分类归纳整理,并以一典型案例予以剖析,以期抛砖引玉,如能引起阅读者的思考和遐想,也就达到了笔者的初衷和目的。

 一、所有权迷信及破灭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审批人员,对央企、国企的信任度高于民营。因国企的财报相对规范些,民企的财报相对不规范性。银行授信审查人员,基于风险规避和尽职审查的角度,容易产生所有权迷信。但现实中部分逃废债、产能过剩的大国企,已出现预警或不良。

提示:信贷业务需回归本源,关注授信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和竞争力,破除所有权迷信。

二、明股实债 

企业股权结构中,可能存在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投资者,表面上为股东,实际上存在对赌协议。对赌协议的签订,对银行的授信安全可能存在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授信调查中,对此类股东需特别留意。

提示:要求提供投资协议、多方核实对赌条款;对拒不提供协议的,需相对谨慎。投资协议的溢价也是很好的评审参考指标。

三、名为国企,实为民企。

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国企A和民企B注册成立新公司C,表明上国企A控股,实际业务均由民企B负责。国企A可实现并表,合并报表收入和资产规模激增,国企A可能还向银行申请信用方式融资。而民营C因有了国企的光环,融资环境也大为改善。

笔者曾遇到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某国企,业务覆盖范围广,多元化经营效益一般。其持有民营建筑施工企业34%的股权,国企并表,但其实际为财务投资者。

第二个案例是:某国企,经营情况较差,其持有某公司100%的股权,后续两家不知名的民营各增资本30%。形成40%、30%、30%股权结构;表面上看,是国企,实际上两家民企均为代持股,为一致行动人,实际均为当地某个自然人控制。

第三个案例是,更极端,国企和民企合作成立新公司,国企出背景,表面控股,民企负责操作具体业务,后续出现民企系资金链断裂,诉讼频发,新公司股权遭查封。

因此,对国企和民企合作成立的新公司,需仔细核查其实际控制人,关注其管理层构成,通过内外围渠道了解其成立的背景和商业动机。

提示:关注国企、民企组建新公司的商业逻辑和合理性。对商业逻辑不符合常理的,需特别谨慎。

四、代政府持股 

部分国企,受政府委托,代政府持有下属国企的股权,但实际上,但对下属国企的财权、人事权等均不具有控制权。

提示:审慎评估企业实际掌控的资产和业务,真实评判其偿债能力。

五、拉郎配型平台合并

目前,平台类企业为直接融资之便利,通过行政指令方式,将区县级平台拉郎配型的注入上一级平台公司中。实际上,区县级平台和上一级平台隶属不同的行政考核,表面控制,实际上不具有控制力。

提示:需根据发债的六真实原则谨慎评判企业的偿债能力。

六、代持股 

实际评审中,经常遇到很多民企,追索到最后,发现股东为某路人甲。但其发家史不明,即使有,也存疑。实际上多为代持股。

提示:调查落实其真实的实际控制人。对实际控制人设置代持股的商业动机、资产板块、整体偿债能力等予以仔细评判

七、隐瞒控制权

实际评审中,经常遇到,企业A对企业B具有控制权,但从股权上看,不具有控制权和关联性。极端情况下,B可能为A的销售渠道,通过A销售给B再销售给C(非关联方),企业B可能通过做亏、预付采购款等各种手段,美化企业A财报。
总之,通过上述操作,可扩大核心企业收入和利润,但实际上整个集团经营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提示:此类案例较为普遍,建议仔细核查上下游企业股权结构,结合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对不符合常理的上下游和结算方式需特别谨慎。

八、典型案例展示——股权结构与政商关系

因机缘巧合,曾遇到以下项目,为一条河的治理工程,河道总长10公里,项目总投11亿元。先期已成了项目公司A,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分别为当地地方国企B(出资0.51亿元)和平台公司C(出资0.49亿元)。项目公司A先期已与当地政府签订河道治理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协议,购买服务须通过人大并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政府按20年进行回购,年平均回购金额1.5亿元,回购总额达30亿元。

当地政策性银行已给予项目贷款8亿元。现客户向银行申请基金方式介入授信,认购优先级LP份额为1.95亿元,但明确要求,银行只能明股实债,不可分享超额收益。

基金的结构为:GP(股东为民企D,出资500万元),平台公司C出资0.3亿元(劣后级,不回购银行优先级份额);民企E出资0.7亿元(劣后级,不回购银行优先级份额);银行F出资1.95亿元(优先级,不能享受超额收益)。基金用于增加项目公司A的股权,且基金存续期为5年。

经查询有限合伙企业协议,GP除了收取1%管理费之外,还可享受超额收益分配。

问题1:项目公司成立在前,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在前,基金增资扩股在后。

项目公司A已经在政策性银行获批授信8亿元,如银行F通过认购基金优先级份额1.95亿元,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给予项目公司A贷款,项目应可完工。且银行A和政策性银行可实现按贷款比例退出。银行F很愿意这种设计方案。但当银行F抛出此种方案后,GP的控制人明确反对,并当场拒绝。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完全可以满足项目的融资需求,GP予以强烈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2:造价。

河道治理总长10公里,项目总投达11亿元,单位公里投资达1.1亿元。但河道治理本身是非标工程,总投可大可小,不排除存在造价偏高水分。

问题3:国企变民企。

项目公司A成立在先,且为国企,先期已与属地政府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可以说,当时与政府签订协议的是国企身份,但通过基金增资项目公司A股权后,项目公司A随机变成民企控股。即100%国企立即转变为民企绝对控股。背后的商业动机不清晰。

问题4:GP的魅力。

GP是个人控制,通过500万元出资,控制了11亿元的项目,明显存在蛇吞象嫌疑。且GP可分得优先级、劣后级固定收益后超额收益。

本河道治理及与服务,年回购金额达1.5亿元,20年回购期,回购金额巨大。12亿元总投,其中多为债权投资,分得利息较小,巨大的回购资金带来的超额收益归GP享有,巨大的利益蛋糕也不得不让人羡慕。

问题5: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1年,基金存续期为5年,期限不匹配。

通过回顾上述问题,银行F提出两点要求:

1.根据政府购买服务金额和政策性银行分期还款计划,要求基金存续期不超过2年;且综合收益不低于15%。2.或基金仅可委托贷款方式介入。

后续,GP再未要求与银行F予以授信合作。

通过回顾上述案例,GP要求银行F必须以基金增资项目公司股权的商业动机存疑,不排除存在政商风险的可能,也不排除GP获取巨大的超额收益其背后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这笔业务是国家财政部示范的PPP项目,也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表面上看,合规合法。但实际上,股权结构设计上可能隐含着巨大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输送。虽然当前,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是银行授信支持的重头戏,但笔者个人认为,

银行的信贷业务仍需回顾常识、常情、常理。对股权的结构、演变予以详细分析,进而理解背后的商业动机和利益诉求,并审慎评估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结构是外表,而利益是里子。从结构回溯到利益格局和诉求,进而评价信贷的风险是信贷从业者极其有益的探索。

(0)

相关推荐

  • 一汽忙澄清,夏利忙卖股:吃瓜群众有点懵

    趁着一汽澄清万亿级的"意向性"授信,夏利赶忙向其抛授一汽丰田股份.这操作,好像有点儿意思. 记者|孙柏 由于中国一汽于10月24日宣布与16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共计1015 ...

  • 规模25亿元!河南首只上市公司发起的债转股基金启动

    投实消息  4月24日晚间,平煤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拟与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福建兴银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星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平煤-兴业债转股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最终名称以工商核准登 ...

  • 合伙创业究竟应如何分配公司股权?

    任何一家公司,在最初创立时就应谨慎考虑股权划分问题.有时,"共贫贱易,共富贵难".公司初创时期不加小心的话,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创始人和合伙人就有可能陷入始料不及的局面里. 本文为大 ...

  • 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收购协议要点分析与解读

    本文旨在从买方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收购项目公司100%股权的协议要点. 收购协议是买卖双方不断协商和谈判的结果,每次交易都有其特殊之处. 本文试析协议条款的内在逻辑和共性表述,亦尝试对某些风控要点提 ...

  • 公司股权对赌协议的20个法律要点

    公司股权对赌协议的20个法律要点

  • 当铺不香了?中信旗下7家典当公司股权遭到“清仓式”转让

    导语 有着上千年历史.以金钱象征利润的典当行业,如今似乎不香了! 提到当铺,你会想到什么? 高耸的柜台?穷途末路的百姓?还是戴着眼镜穿着马褂.眼睛射出鄙夷目光的掌柜? "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 ...

  • 思考结构,决定一个人能看多远

    内容来源:2019年11月24日,在一刻talks主办的[快闪.我是创始人]会议中,结构思考力学院创始人李忠秋进行了题为"构建结构思考力体系,让你的思维更清晰表达更有力"的精彩分享 ...

  • 【公司股权】公司合并、收购、兼并与并购的区别

    一.公司合并 所谓的企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以下称为被合并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以下称为合并企业),被合并企业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 ...

  • XXX公司 股权转让协议

    XXX公司 股权转让协议 本协议由以下各方于      年    月   日在     签订: 转让方: 甲方: 身份证号: 住所: 受让方: 乙方: 身份证号: 住所地: 前 言 鉴于,上述甲方与公 ...

  • 公司股权架构、搭建步骤及其优劣势分析

    徐小平说,创业的基础就是两个,一个是团队,一个是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一定做不成. 很多企业都死在股权分配的坎上,那么合伙人之间的股权到底应该如何分配呢? 失败的案例 真功夫 真功夫的纠纷大家 ...

  • 公司股权合伙整体解决方案(42页完整版)

    本文核心内容: 合伙背景:最让老板头疼的六大难题 合伙基因:寻找优秀合伙人的五条路径 合伙形式:搞懂合伙的形式才能独占鳌头 合伙原则:立下的规矩哪一条都不能违背 合伙流程:想合伙,就得这么干 股权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