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是被骗还是自愿?

经常网购的人大都觉得自己是“省钱小能手”,能利用打折、优惠券、双十一等活动占尽便宜,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些活动好像没有哪个是消费者发起的,那么商家会发起活动坑自己吗?

其实说谁坑谁也有点过,既然是你情我愿的自愿交易,理论上结果应该是双赢才对。可为什么很多人在“买、买、买”之后又后悔得想剁手呢?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消费心理机制被商家利用了。

比如自制力,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仅需要分辨能力,还需要自制力去对不理性行为加以抑制。然而人的自制力却像肌肉一样,使用了就会消耗。商家常利用这个机制,在活动之前就开始不断地宣传,在你不断克制自己的时候把自制力资源消耗殆尽。等到活动开始,消费者就很难再有很强的自制力去克制那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再有就是利用决策力降低,影响人的决定。商家经常会在活动的时候大量制造抢购、秒杀的气氛,给用户造成时间压力和紧迫感,而人的大脑又容易在压力大的时候走捷径,这样就很容易被商家牵着鼻子走了。

另外还有一种商家经常利用的消费心理机制,锚定效应。比如去饭店吃饭,服务员可能先向你推荐一道稍贵的菜,在你迟疑时马上又推了一个价格比较亲民的菜,这时候你就会不自觉的拿这个菜和上一个比较,认为这个价格更合理,而这个菜才是商家希望你要的,上一个贵菜就是用作比价的“锚”。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大多数商家的策略,比如看房的时候,售楼小姐会先带你看大户型、价格贵的房子;买衣服的时候售货员会先介绍名牌服装等等,这就是要先给你一个位置较高的“锚”,让你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

以上这些都是让我们花了冤枉钱还觉得占便宜的原因,那么这算被骗还是自愿呢?做个不负责任结论,这叫自愿被骗。

那么看懂这些心理机制会不会从此聪明不再被骗呢?我可没那么乐观,因为在交易中商家远比用户专业,研究、利用消费心理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所以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那说这了这么多一点用都没有吗?也不是,起码下次想剁手的时候可以这么劝自己:这些都不是我的错,而是敌人太狡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