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的比较
作为舞蹈中的典型,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如“欲放先收,欲左先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甚至“子午阴阳,相对想向,对比均衡”的道理也并非中国古典舞所独有,各舞种都没有离开这些运动的规律和法则,只是说法,表现形式不同。接下来学习啦小编将为你介绍中国古典舞的“韵”与西方现代舞的“气”的比较。
一、中国古典舞的“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强调“启于心,发于腰,行于体,达于梢”,每一步的手、眼、身、法都有韵味在其中。它(身韵)使得中国古典舞超越了“芭蕾框架 戏曲构件”的做法,确立了中国古典舞的“舞魂”。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涵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都称之为“身段”。“身段”作为身体的动作,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便称为“身法”。“身段”视身体为“两轴三面”(腰为大轴,颈为小轴,头 胸与小腹为三面),“身法讲究”则讲究“大轴运身,小轴运神(眼神)”,讲究“以腰为轴,四肢为轮”形成以腰为动力之源,以腰为操纵上下身的总枢纽。
“身韵”总的说包括形和神两个方面。形是客观存在的外部舞蹈动作,神是表达内在感情的手段。神,广义讲是通过内在情感表露在形体上的神态,也是形的依据。从外部技术来讲,神又是指眼神的运用。神和形的凝结才产生身段的身法韵律。神无形则不显,形无神则僵死。在“身法”之中,又含有“身段运律”,它是神和形在一定规律要领下统一协调表现的整体。
“身段运律”包括逢开必合的规律拧中寓倾的规律,身法迂回的规律,转体留身的规律,静中显动的规律,动中有静的规律,塑形用线的规律等;动律要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全身动,脉脉相通。相对而言,律是外部的手、眼、身法、步规定的做法和规格,韵是内部的意、气、劲、神。“韵”含在中国古典舞动作的中间,它是非常细致的,在我们的学习中要明其理,得其势,精其势才能得其法。除模拟形象外,还要立意、用气、求劲、找神,才能使中国古典舞的韵味更浓!
二、西方现代舞的“气”
“气”在这里讲来源于意识,与太极相似,气聚丹田,运用意识将气游走于全身形成了动作的发力,是集中意识于身体的某一点。
现代舞之母邓肯在自传里曾提到“我日日夜夜一连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地站立着,双臂交叉在胸前,按住太阳神经丛……我不停地探索,终于发现了一切舞蹈动作的内在动力——这能源动力的触发点,产生各种动作变化的单一体以及编创舞蹈所必需的幻觉映象……芭蕾学校告诉学生原动力在背后中心脊椎下端,服从这一轴心就能自由摆动。这样的方法导致了人为的机械的动作,根本谈不上表现人的灵魂。与此相反我找到的是表现精神的原动力,它一旦进入身体的各个部分,身体便会变得晶莹透彻,成为反映精神形象的对应力量。也就是说身体执行内心命令的势力成了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动作的整体。(这种“气”完全是舞者的意识,动作的感觉)
我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吴晓邦认为人之所以要动作是产生于人的一种内心欲望或发自某种感情冲动。吴晓邦是为着舞蹈艺术活动的需要来研究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的,当他把这种研究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时他便提出了“呼吸、动作、想象”的问题。在“呼吸、动作、想象”的统一性舞蹈教学中。“动作”是唯一的直观实在。“呼吸”和“想象”分别是这“直观实在”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吴晓邦指出人的感官在将外界刺激反映到大脑皮层后,会影响心率并进而改变“呼吸”。舞蹈的情感是通过动作来表示的,动作上有抑扬顿挫、缓急轻重、刚柔粗细……这些有意识的动作,需要“呼吸”在其中贯串下去才能使观众接受这种情感并由此去理会这种情感和想象的具体对象,将“呼吸、动作、想象”统一的舞蹈教学观念贯彻到舞台表演中去。吴晓邦指出舞蹈表演中的三要素是“气”“意”和“形”。由“气”“意”灌注并驱使“形”有三种理解,即形象、意象、和隐象。形象是客观的,以人物为主体;意象指物我相交、主客观统一的一种情致;隐象则是作品中不直接描写而预示出来的那一部分。强调气、意、形在舞蹈表演中的统一,是指舞蹈表演应创造有情感、有性格、有意绪、有气韵的“形”。这样的“形”才是 “形象思维”而不是“形式思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