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笔阵图》,书法的秘密说完了!

书法作品主要由笔画、结构、章法三元素构成。
笔画,又称点画,它就像建筑中的材料,砖瓦、钢筋等,材料不过硬,再漂亮的房子也没人敢住。
所以笔画是书法的基础,一般书法练习从笔画开始。今天我们就聊聊笔画的练习。
古人对笔画也非常重视,说道这里,很多人可能想到了卫夫人《笔阵图》,《笔阵图》有一段笔画练习指导纲要。
“横”如千里阵云
“点” 如高峰坠石
“撇”如陆断犀象
“戈”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古今有很多文章分析、解释这篇书论,说法不一,各有侧重,但我还没有看见有人把《笔阵图》完整准确地讲清楚。
我们从点说起。“点如高峰坠石”。这句语言很直白。高山上落下一块石头。说明了下坠之势,有速度,有力量,所以,这句话说的是笔势。对吧?
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解释的。
这里我们先不评价别人的解释。我们看看下坠之势是什么样子。
高峰下坠的“势”
我们再看看,古人怎么写点。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之”为例。
看到了吗?是不是不一样?再换两个点看看。
高效学书法

最专业的书法学习号。收录数万幅历代碑帖,孤本珍本。关注后千集书法教学视频,历届国家级书法展全集,五千集百家讲坛
1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细心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兰亭集序》的点都有一个方向的改变。这意味着行笔过程中方向的转折。如果说开始那一小段曲线是下坠之势,那么,下面还有一段是什么?
显然,在经典作品中的点,比人们对“点如高峰坠石”的解释复杂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别忘了,王羲之可是卫夫人的学生。以他的书法作例字再好不过了。他的书法道路、笔法技巧一定受卫夫人影响。
是卫夫人《笔阵图》说的不对吗?如果卫夫人说的不对,为什么卫夫人说的这段话为笔法指针流传千载,解说无数,这情况怎么解释?
我们再来分析“点如高峰坠石”,前面的解说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下坠之势是有了,可是,别忘了,还有“石”啊!我们添上石头再看!
神奇吗?发挥点想象,把势和石结合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与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点极为神似!?
可怜的“石”,“高峰坠”下这么多年了!还一直被忽视(石头说:“我才是主角好吗?”)。而“石”的这部分,是“点”起笔之后,行笔的过程,是点变化多姿的关键,却极容易被初学者忽视。
所以关于《笔阵图》的解释始终缺失一个重要部分!使人们对笔画的学习也受到影响,下面,我们一步一步解开这个千年谜题。
古人一直对用笔的势很重视,最早的书论中,势就屡屡出现。
比如蔡邕有书论《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笔势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力量、速度、角度,加上不可言表的细微感触与技巧的综合。最后形成了几千年来令中国人感动、痴迷,传习不绝的墨迹。书法的神采由此而生。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王僧虔强调的是形与神的关系!
笔势决定神采,但笔势是先形成一个形态,再通过这个形态体现出神采。所以形与势不可分割!
这一段书论之所以没有清晰的解读,是因为没有形、势“兼之”的视角!
我们继续解谜。
再看一句话,“撇如陆断犀象”。
有人解释为拔刀断物的速度快,说撇是速度快。先强调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大部分撇不是快写出来的。“断”是强调笔势,但不等于快,所有的笔画书写,真正重要的是节奏,节奏不等于快!势更不等于快!
也有人说这句话是说犀牛角或象牙的形状与撇画的外形相似。但说快的一方认为这个解释太浅显,嗤之以鼻。
如果这句话只是讲以刀断物的速度,那请问,为什么说断“犀象”?为什么不说断木头?断竹子?犀牛大象招谁惹谁了?还是说不清啊。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根源,看看这个书论是谁写的,回朔当时的时间、空间,我们的分析才是脚踏实地的,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
卫夫人的时代,是汉末魏晋初期,隶书渐渐衰弱,新体书法,行书、楷书正在兴起。(当时行、楷分别还不是很清晰)。
汉《曹全碑》局部
钟繇小楷
所以作为那个时代的优秀女书家,卫夫人《笔阵图》所记录和探讨的是这种新书风。我们今天看,撇画像犀角象牙,这确实是一个太平常、太浅显的比喻,所以有人说:卫夫人作为名家,怎么会写这种类似教小孩儿的比喻。这是因为他们不研究书法史的缘故。
我们今天看到这种撇,已经流行一千多年了,当然不新鲜。但是要知道,卫夫人作《笔阵图》时,这种类似犀角象牙的笔画才刚刚发明出来!这种撇与隶书的撇完全不同。这代表着新书体的诞生过程,记录它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
隶书撇画 楷书撇画
这个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记录笔势!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下面我们再来“断”所阐释笔势。
以刀断物,发力以后,在接近目标时,力量最大,而后会慢慢减弱。
我们在观察下面的撇画,体验一下拔刀断物所发出的力量轨迹。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吧。
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楚了,卫夫人笔阵图说的,是楷书(也可以说行楷)笔画的形态记录与笔势描述,是形与势的高度结合,缺一不可!
搞清了《笔阵图》是对形与势两个主题的兼容并蓄,下面我们的分析就容易多了。
“横如千里阵云。”
千里是势,横亘千里,下笔要有的气魄。注意不只是说长,是力道与气息的横绝之势。云者无定形,有起伏。
楷书的横左低又高,行草书的横更是变化无端,而隶书的横形态的变化比行楷书少。
“戈如千钧弩发。”
这句话要格外注意,某些人说:千钧弩发不就是快吗?千万不要这样想!我们观察一下戈的形态就知道了,戈主体为弯曲,还有钩 ,一味快速去写,极容易失去力量,显得虚浮。戈画恰恰是强调力度的保持。最有力的不一定是发出去,含而不吐,蓄势以待发才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感。
所以这句话用我们今天熟悉的语序,应该说:戈如发千钧弩!是拉开弩未发射的状态。
弩身弯曲也合乎戈的一般形态。
“捺如崩浪雷奔。”
海浪波涛汹涌,雷电破开云层,崩浪雷奔意味着力量很大,与纸面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同时要有纵逸之势。捺画无疑是力量展现特别充足的笔画,也是表现书法个性特性最明显的笔画之一。
想象一下海浪的波涛,闪电的折节,就知道捺这个笔画遗存有一定隶书意味,在行书和楷书中,捺画也需要一波三折,行笔过程与隶书捺画有一定的相似性。
隶书《礼器碑》捺 楷书《九成宫》捺
“竖如万岁枯藤。”
这又是一个针对隶书与楷书不同而写出的论述。
隶书的竖画主要强调厚实,行笔方向变化不大,不太像枯藤。
而楷书竖画首先不是一条直线,起收顿挫等等的动作,使它更具有变化,更有情绪和技巧的发挥余地。
枯藤的拧转的感觉则说明了竖的书写发力劲结,起笔处经常使用绞转的笔法以增加苍茫的气息。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竖弯钩是比较特殊的,中间有折笔,还有出钩,具有多次改变方向,意味着多次发力的动作。就像把弓弦一点点拉开。
至于形,自己看,极为切合吧!(这种向上的折钩在隶书中很少有。)
笔画是基本技巧,但不意味着简单。笔画的练习和用笔的能力直接相关,古人留下了隐秘但是极为关键的笔画要诀,了解这些要诀可以使练习效率提高,但不要忘了,刻苦训练什么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讲了几次临帖准备,现在开始进入实际的练习内容。从最基础的部分讲起,尽量全面,让每一个喜欢书法的朋友能清楚明白怎样开始学习书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