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一王凯版《嫌疑人X的献身》:这个故事讲的是绝望
谁没在深夜痛哭过呢。
这篇是纯观点,意识流带出少量情节,如果想了解整体剧情和特点,请移步嫌疑人X的献身:王凯的帅VS张鲁一的颓,哪个更撩人?,如果想看非剧透的技术流分析,请直接移步分割线以下。
《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在本格推理小说中都属于排的上名的,因为案件设计真的很精彩,在看原著和日版电影的时候,我也是更多以推理的心思看的。
然而中国版,似乎有些不一样。
在之前看片花的时候,石泓脸上的生无可恋、佝偻的背、悲凉的生活,就让我狠狠心酸了一把,之后看他说:“面前有一座山,爬了很久,却只能在山林中徘徊,到不了山顶,也找不到出路。”
面对唐川,状似无意地低声说了句:“真羡慕你。”
突然眼泪就涌了上来。
电影里的石泓,周身透着颓废,眼睛都是浑浊暗淡的。毕业后的“15年9个月又14天”,他的希望和理想早已被生活磨得一点不剩。
他住在破败的老楼里,家里都是乱七八糟摆着的书,没有一点生活气息。没有人告诉他如何买水果,没有人对他说“注意健康,注意休息”。
他日复一日解着周围人都不理解的数学题,没有人看到这些有多么天才,多么有价值有意思;他教书育人,然而中二期的学生只知道在这个木讷的老师的课上打打闹闹。
生活压弯了他的脊梁,岁月摧毁了他的精神,最后,毫无意义的生活让他的坚持也变得同样无意义。
“我就像钟表里最无意义的齿轮。”
“活得再久,最终也只是这个结果。”
他说这话的时候,他面前的溪水里有一片顺水飘过来的树叶,在一个小漩涡里来回打转,却无法前进半步。
这本不该是他的生活。
年少的他,虽然同样没多少人理解,但少年的朝气还在他脸上,他说起数学时亮晶晶的眼睛,透着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十五年过去了,和他同样天才的唐川“在大学,管着一个实验室。”做着他喜欢的研究,过着他向往的生活。
“是教授了吧?”
“副的。升不上去了。溜须拍马又不是我所擅长的。”唐川自嘲地这样回答,却没看到石泓眼睛里的羡慕。
唐川和石泓见面的时候,石泓总是会不自觉地盯着唐川,看他挺直的脊背,看他笔挺和西装和洁白的衬衫。洗手间里那句“你还是那么年轻,真羡慕你”真的是不经意,也是真情流露。
他羡慕的,不仅是唐川的外貌,而是一切,在他深陷泥潭的时候,唐川拥有的一切。
他甚至不奢望能过得那么好,他只希望可以不困在原地。就像那片树叶,最终打着转飘走,即便是往下飘。
“对我来说,最好的出路,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
能走下去就好,即便生活已经如此苟且。
一直顺风顺水的唐川始终无法理解石泓的绝望和陈婧的无助。毕竟他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只是“评不上教授”和“工作太多没有假期”。
面对石泓的坦白,他能说的只是“我相信你能找到好的出路。”
在石泓想要强行结案时,他所做的是去捅破真相,是痛心疾首地吼:“她究竟为你做了什么,值得你这样?”
值得你去杀人,去承担罪名,用自己的生命、名誉和未来去换一份得不到回应的爱情?
那个已到中年,虽然貌美但过去却不太干净,还带着个孩子的女人,值得你这样?
她分明什么都没做过,甚至不曾给过你一点点这样的希冀。
“她,救过我的命。”
她只是恰到好处地敲响了我的房门,给了我一个微笑。
她的女儿给了我一张带着卡通笑脸的黄色卡片。
我在下班时听到隔壁传来的笛声,路过她们门口看到母女俩精心布置那个小小的家。
我知道在我不远的地方,有一对母女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这近十六年来遇到的最快乐的事了。
她们那个小小的家,里面住着希望。她们的,还有我的。
“在世界这个坐标系上,有她们这两个点,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迹。”
“我不奢望进入她们的生活。”
“你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幸福的概率会比较高。”
能够守护这份奇迹,对于早已是“无用的齿轮”的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意义。
在看到监狱里的石泓看着灰秃秃的天花板笑起来时,我甚至希望电影就截止在此吧,希望唐川可以维护一下这个可怜人最后一点点希望。
可是,陈婧最后那一跪,石泓终于发现自己的坚持又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
———以下是技术分析的分割线———
对比原著和日版,中国版去掉了石泓(石神)和陈婧(靖子)的背景描写,没有交代石泓为什么变成如今这般境地,也没有过多渲染陈婧以前的婚姻和工作,只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现在”上。
现在,石泓就是那么个无望的境地,陈婧是拥有美好生活,却也有着不堪过去的人。
除此之外,中国版还加重了石泓和唐川两个人的对比和纠葛,几次过去闪回,对比的是他们如今的处境,还有过去和现在的差别。
唐川这个人,几乎和过去是一样的,意气风发,专注于解题和研究,挑衅时喜欢微抬起下巴,看人时会微微带着笑意。
而石神已经从目光柔和的少年变得满脸麻木和小心。
这两处处理使得剧情的本土化变得十分合理。
说到本土化,不得不说,本土化其实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优势。
原著发生的背景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失去的十年”,那时日本经济停滞,人情冷漠,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内心缺乏安全感。与此同时,女性意识在前进,那段时间里,女性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频繁被讨论。
而《嫌疑人X的献身》就是基于这个背景创作的,日版的电影有一定改编,但基本上也是基于日本的社会现状。
而中国观众和读者,并没有经历过那么一段“全社会迷茫”的时代,对于这方面是很难产生共鸣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可原著和日版电影很棒,然而真正产生纠结和冲动的人则比较少。
一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创作的时代是伦敦社会最黑暗的时期,没经历过的人,怎么看都感觉那是个传说。而《神探夏洛克》则从现今社会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故事,关联现今社会的问题,例如网络暴力、政界性丑闻等,观众代入感会更强。
《美国丽人》讲得是中年危机,然而在美国梦的衬托下,很多人将其当成了恐怖片,而笑点满满的《心花路放》,却让人觉得酸楚,我有个朋友曾跟我说,当电影院的人都在笑的时候,他偷偷在哭。
《老友记》很经典,然而却没有《爱情公寓》更接地气,更容易懂。
而改编的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让目标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感情。
中国版的《嫌疑人》刚好将故事的背景和情绪都本土化了,这个本土化不仅仅是改了主角名字和往门上贴两张小广告。
阶级固化,同样有才华的人却因家庭背景不同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是中国近些年一直热议的话题。有愤愤不平,也有鸡汤帮你消化负面情绪,不过总的来说,问题依旧存在。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有了某市户口轻松上了清华北大,而另一个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原籍也许只能勉强念个普通一本院校。
最近房价水涨船高,网上流传一个笑话,说怎么在毕业五年内在北京买房,啰啰嗦嗦讲了一堆玩命工作赚钱的事,最后结果却是,“和男朋友一家出五百万在北京买了房子。”
虽然只是个笑话,不过阶级固化造成的隔阂真的一直存在,而且很难消除。
原著里的石泓(石神)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继续读书,于是学历不够进不了大学,只能进入中学教书,工资勉强度日,研究无法继续,继续深造这种话题,更是天方夜谭。
再说社会上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普遍的焦虑和迷茫,被生活磨掉的理想和希望,更是普遍现象。
“我就像趴在玻璃窗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而我却找不到出路。”
我听很多人说看哭了,我自己也哭得无法控制,同场的其他人也都在哭,有男有女。
你在深夜里哭过吗?不是因为具体的什么事,只是找不到前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像困在深山里,“越挣扎,陷得越深。”
而那道光,不一定是爱情,不一定来自认识的人。
也许只是在早起拥挤的地铁上打翻豆浆时旁边人递过来的纸巾,也许只是下班挤公交被挤到一旁时身后伸过来将你推上车的手臂,甚至,也许是草丛里那只每天等你投喂的流浪狗殷切的眼神。
只需要一瞬,或许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只有你知道,那个瞬间,对你有多重要。
如果有可能,或许你会把这一瞬间封印后夹在书页间,时不时翻看。
人总是如此脆弱,又这么容易恢复。
而中国版《嫌疑人》,正是加重了这些情节和情绪。
总的来说,张鲁一的表演最为出彩,导演的节奏和镜头语言以及色调把握得恰到好处,王凯帅破天际,林心如颜值巅峰,不是少女的娇弱也不是熟女的美艳,而是经历狂风暴雨后,在黎明迎着朝阳开出的小花,虽然脆弱憔悴,却是全部希望。
这么说吧,如果你看到那张笑脸,你就知道为什么石泓如此拼命。
然而,电影还是有少许问题的。
比如唐川的角色相对比较单薄(其实问题不大反正教授就是负责帅),部分保留原著的情节,因为其他情节的改动,略显生硬。
比如石泓那句“我羡慕你”,在那种背景下,更像是石泓对自己境遇的感慨,而唐川则理解为“石泓在乎外貌了,所以他恋爱了。”
而原著是石泓(石神)对着镜子感慨自己的头发稀疏了,这是比较明显的对外貌的感慨,和下文唐川(汤川)的推测比较一致。
而最后因为盲点题的启发,突然发现了问题,更是毫无铺垫,后面更加无铺垫地来了一段“真相如果会带来痛苦那应不应该揭开”的自言自语,然后就跑去捅开真相了。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天才都是神经病么?
写在后面:
早起赶了第一场,电影院果然空空荡荡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五个人。总感觉万一哭出来会比较尴尬。
结果电影进行到一半,身后就有人哭,到了石泓回忆和陈婧初见的时候,几乎快要泣不成声。我以为是个妹子,结果电影散场时回头看去,居然是两个爷们,一边走一边还在抹眼泪。
突然就哭不下去了。
不得不说,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毕竟今天文章实在太长了。给真爱粉们一个友情提示,进电影院带包纸巾,一包就够,不需要多,灯亮起来的时候擦擦眼泪鼻涕就够了。
文:冰镇红糖水
编:喵局长
音:算算
图: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官博&视频截图
年轻有为的逗比,
很有态度的青年,
喜欢就关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