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编写经典导读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那个编写经典导读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最近看到一份书稿的目录,是初中阅读系列的经典名著导读,共六册,每册只导读两部名著。
我看到编者那么费劲巴力地罗织起密不透风的导读体系,心中禁不住五味杂陈——你看看,初中课外阅读的导读,竟然煞费心机地分出四大层:对每一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 泛读;第二编 整读;第三编 精读;第四编 分读),每一编又分为几章,每一章又分为几节,头头是道,条分缕析。把一部名著像是屠宰牲畜一样捉过来,放血、剥皮、开膛、截肢、剔骨、分割,直到面目全非,然后掺进大量淀粉(与苏丹红、防腐剂等等)变成流水线上的火腿肠、午餐肉。
但是,初中的学生正在迅速长身体的时候,你就让他们吃这个吗?——激素吃多了会导致孩子“老化”的。
抛开比喻,我们直面主题说阅读,一学期这样导读两部名著会有什么结果呢?
关于阅读,我还是觉得约读书房的模式是目前最合理的——先看看他们的标语:“让孩子爱上阅读,一年读完40-50本经典好书”——可以说他们找到了阅读的精髓,抓住了阅读的魂。
中国自古就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阅读究其本质来说就是一个大量吸收信息的过程,是为巧妇做饭提供原材料的,只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食材收集进来,厨师才有可能进行反复练习操作,进行多种搭配实验,进行口味对比品评……如果这个时候花费成倍的价钱挑选成品、半成品食材进厨房——看起来是让厨师事半功倍,但是这样下去他这一辈子也就是个“二把刀”了。
是的,要考虑“花费的投入产出比”——阳春布德泽-常恐秋节至,人生不长,而最适合大量阅读的时段更是短暂——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低中年级(8-14岁这几年),这个阶段不但是大量阅读的最佳时期,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可能一个人就终生与阅读无缘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个编写经典导读的给孩子们推出这样一套课外书。高浓度的“催熟剂”,真的会把天真的孩子变成为一个个“小大人儿”的。
如果用一万分的善意来理解他,他能想到孩子的阅读就是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推动了教育的一点点发展。
但是,用一千分善意来看他,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他的理念不甚合理,这样越俎代庖会导致长期出品劣质食品。
用一百分善意来看,他能够如此合拍地推出整套阅读书籍,一定是了解趋势、得到信息的。可是,他的聪明只用在“大局”上面了,他就没有认真考虑学生成长的规律。
然后,用一个普通的家长的身份来看他,我们不怕扎紧腰带掏钱买书,但是我们希望他给孩子们编写一些好一点的书,希望他让我们放心地把钱交给他、把孩子交给他。
最后,用一个业余关注孩子阅读的爱书人的常识看他,真想问一句:“那个编写经典导读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