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场:也说“茶刀”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显摆他们的茶刀,——有手工锻打的,有粉末冶金也叫“新大马士革钢”的,还有用古箭头的,更有甚者直接拿来个老铜簪子撬茶的……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足以显示我中华茶友的聪明才智!但崇尚实用主义的“空山流”,还是要说一说启茶工具的选择标准——

首先,我们将所有启茶工具命名为“茶启”,包括茶刀、插针、茶钳、茶锤、茶锯等。其中普洱紧压茶常用的就是茶刀与茶针了。下面就从实用的角度上来跟大家 聊一聊空山平时常用的三把茶刀与插针。

图1

如图一,自右向左我依次称其为“宽刃茶刀”、“窄刃茶刀”、“锥型茶针”,材质均为普通不锈钢。

先说“宽刃茶刀”。

图2

这是我们市面上最常见的一款茶刀。谈不上设计有多好,做工有多精致,甚至于拿来上手就用的话刀柄还会把手掌硌出泡来。但价格便宜,所以通常会被商家批量买来当赠品。

图3

我的这把就是多年以前的赠品。通过试用后,决定对一些细部进行修整,以达到较好的实用效果。主要是刀柄边沿的圆滑处理,以及刀刃边沿的流畅处理,——刃边沿原为方角,且过于锋利,撬茶时容易将条索硌断,所以改为曲面流畅的钝刃。

图4

修改后,此款茶刀的一大优势就是其刃面宽。紧压砖茶通常为机器压制,较紧实,且内部层化,故较适合用宽刃面的这款茶刀启茶。

再说中间那把“窄刃茶刀”。

图5

虽然刃面窄了,但显得也更秀气雅致。刀柄两侧分别配有木衬,启茶发力时手感更舒适。

图6

这款茶刀在掌握了使用技巧后能够胜任大部分茶饼、茶砖的启茶工作,也是我出门在外常带在随身的一把茶刀。

图7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那把“锥形茶针”。

图8

注意,是“锥型茶针”,区别于下面的这种“钉式茶针”。

图9

之所以选择“锥型茶针”,就是因为它的锥型轮廓使得茶针插入时茶体就已经被自然启松了,不需要再额外的晃动。而这一点“钉式茶针”就做不到。也是因为这一点,“锥型茶针”成为了茶启中的“重臣”,—— 一些顶级的古树茶饼,在启茶条索完整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都需要通过这种“锥形茶针”的细心操作来实现。

图10

虽然这把茶针在以上三把中的价格是最便宜的,但它所面对的恰恰却都是顶级的茶品。

图11

所以不要小看它,在那两把还在跟紧压砖较劲的时候,它已经在跟大条索的纯料古树茶“亲密接触”了。

当然,好兵刃也要得到精心的呵护,用得顺手了配个鞘也是应当的。

图12

有的朋友说茶刀、茶针都有了,那究竟如何启茶呢?

这可是启茶戳破手多少次积攒下来的“十六字启饼心诀”:

饼窝冲上,虎口撑开,自内向外,均匀推启。

……怎么,没懂?那就得面授机宜啦,——这可是要收费的!

(0)

相关推荐

  • 普洱茶饼怎么弄碎才不浪费?

    相信有很多普洱茶友,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面对普洱茶饼,不知如何下手.有人用手直接掰开,则导致茶块残碎,茶末较多:有人用茶锥一条一条剥落下来,则耗时耗神,致使兴味索然.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工具撬开普洱茶饼 ...

  • 撬茶新技能,教你轻松撬开普洱茶!

    撬茶,可谓是泡茶中一大难题!相信无数茶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小心翼翼地举着茶针,对着一饼茶无从下手,或是一针下去把茶叶撬个稀碎,或是把茶饼扎个对穿,更有甚者,一个手滑直接扎到另一只手上-- 茶人苦撬茶 ...

  • 白茶饼不管怎么撬都不顺手,有没有好的工具推荐?用茶针还是茶刀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曾经有个朋友,属于愤青类型. 看见什么都要说一嘴,比如别人发了个飞机头等舱的照片,他就会说,"炫富啊,头等舱了不 ...

  • 实验现场:还原一个真实的冲泡水温变化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我一直奉行着这个原则,尤其是在我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同时,还本着科学客观的原则,希望针对某些特定问题积累一些或许还不成熟的实验数据,以备参考与证伪.即日起," ...

  • 实验现场:冲泡水温变化实验结论总结

    通过一个冲泡水温变化的实际测量结果(<实验现场:还原一个真实的冲泡水温变化过程>),颠覆了我们之前关于冲泡过程的很多错误观点,比如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自动电水壶的自动断电水温应该是达到了100 ...

  • 实验现场:否定一种传说中的醒茶方式

    · 关 键 词 · 年份茶  干醒  湿醒 对比实验  马桶 排泄物  划时代事件  证伪时代   黄金时代 * * * * * 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醒茶的文字,主要针对中早期茶: "干 ...

  • 实验现场:大气压强

    一旦茶泡得不好喝了,总会有人把原因归罪于"心情不好".那我多句嘴: "您心情怎么不好了?" "--每个月总要有几天心情不好么!" " ...

  • 实验现场:思考陈年转化的过程特点

    关于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那就是: 陈化过程中的综合特征 说一些大家能够达成的共识: "正常仓储环境下,干茶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由黄绿转黄褐色,再至深褐色.但 ...

  • 实验现场:对比两种冲泡思路

    最近又有机会跟几位前辈喝喝茶了. 时间:晚上 地点:河北 · 石家庄 天气:冷    有风    前一天零星小雨    气压1012 bpa    湿度45%(局报) 这种天气,我事先声明了生茶都不会 ...

  • 实验现场:加大“投茶量”之后 … …

    280ml盖碗,1:20投茶比例,投茶量14g 对比我之前惯用的标准盖碗之参数: 140ml盖碗,1:20投茶比例,投茶量7g 按照基本的常识推想,虽然两种方式出汤量不同,但汤感应当一致或接近,因为其 ...

  • 实验现场:汤の苦涩

    "这口茶汤有苦,在舌中后段--" "这个涩化不开,让口腔里感觉紧紧的--" "舌尖上有些麻,-- 这不会是打了农药的茶吧!" 这些其实都是在 ...

  • 实验现场:细说“投茶比例”

    前两天在"研习社"的内部讨论中"小张"同学提问关于"投茶比例"的问题,-- 具体的说,是关于"投茶比例定义"的问题.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