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嬛架上】善待汝之自由——讀喬納森·弗蘭岑小說《自由》
善待汝之自由
终于读完了这部厚达610页的书。
❖
种种感慨。
虽然书名叫《自由》,似乎很政治、很宗教、很说教,但是,在我的眼里,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
故事并不离奇曲折,故事还很长,却似乎没有让人觉得乏味得读不下去。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总能让人掩卷沉思。
读至故事的最后,我拿起书躲在了卧室的角落里,眼泪夺眶而出。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似乎每一个人,无论国籍、无论年龄、无论性别、无论职业,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关于和父母、爱人、孩子之间的爱和逃离的故事。
帕缇在少女时代因为平凡,受到了父母的忽视,但她极力想在体育上做出成绩,想以此吸引父母的注意,但是父母把更多的赞赏给了两个学艺术的妹妹和弟弟。她厌恶父亲的庸俗,厌恶母亲因对政治的狂热而对家庭的淡漠。在大学里,她在女友伊莉莎畸形的控制欲极强的友谊当中徘徊,因为缺乏爱而渴望友爱,却又因伊莉莎的控制欲而窒息。这时她遇到了伊莉莎的男友理查德和他的室友沃尔特。理查德是一个音乐浪子,沃尔特是那种善良温柔又聪明好学的好学生。沃尔特爱上了帕缇,而帕缇却暗恋着理查德。帕缇借机想要跟理查德走,但理查德因为对沃尔特的爱和尊敬而拒绝了她。帕缇于是和沃尔特结了婚,过上了人们眼中幸福安稳的生活。但后来生活落魄的理查德受到沃尔特的邀请来到了圣保罗,帕缇怀着对理查德长久以来的渴慕,终于和他一起度过了短暂的三天时间。但却为此受到了长达多年的心灵的惩罚,她开始酗酒,开始躲避,开始极度抑郁,为此使得两个孩子因为无法容忍而选择离开。而沃尔特以他的善良和忠诚选择留在她的身边,给她来着丈夫的爱和安慰。为了治疗自己的抑郁症,帕缇开始写自己的心理历程。理查德在读过之后,将它放在了沃尔特的办公桌上。帕缇不得不离开了沃尔特,但在和理查德一起度过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两个人还是因为种种的不同而分开了。而沃尔特的助手——美丽的印度姑娘拉丽莎——这个真正仰慕沃尔特并最终让沃尔特深深爱上的女孩儿死于车祸以后,沃尔特也陷入了长久的悲伤和忧郁中。
文中对沃尔特和帕缇的儿子乔伊也是众多父母为之头疼的叛逆的孩子的典型。但我喜欢乔伊选择的女友康妮,喜欢康妮的纯净的爱和极端的容忍。所有的容忍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不舍得离开,都是因为不舍得让爱人难过。
当读到沃尔特来到殡仪馆送别拉丽莎,“覆水难收。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快乐陨落了,一切都没有了意义”,让我忍不住落下泪来。
而当故事的结尾,当沃尔特抱起冻僵的帕缇,一边悲愤地骂着她,一边又用自己的身体为她去暖她的身子的时候,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无论是帕缇的父母,还是一心想要做一个好母亲的帕缇,还是帕缇的儿子乔伊,还是沃尔特,抑或是理查德,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学着适应自己的角色,学着做好自己的角色,但却不是总是能够做好的。我们总是会犯错误,一次又一次,我们伤害着我们的亲人、好友,我们一边犯错一边懊悔一边继续错着,我们沮丧、颓废、挣扎,然后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变得理性,变得成熟。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却要经历种种焦虑和困恼。我们都觉得家庭的平淡或者争吵让我们感到窒息,极力想要透透气,想从我们认为的桎梏里仓皇地急急逃离出来,极力想要挣脱,想要自由,但等我们终于逃离了以后,在大口大口地喘过气之后却发现,我们的心却始终没有离开,那个我们曾经以为我们痛恨的地方,始终有我们的牵挂和深深的眷恋。
是的,我们都渴望自由。但是谁又是能够完全自由的呢?我们谁能够放得下心里的渴望呢?而我们想要的自由,往往又会造成我们所爱的人的不自由。我们逃离了,却给我们所爱的人深深的伤害。我们并没有因为逃离而快乐起来,反而更加痛苦不堪。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从这本书里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家庭背景,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交的朋友,塑造了我们。They make what we are.
爱是这本书的主题,但又时时伴随着痛苦和焦虑。我们总是会问上帝,为什么别人都是那么幸福,为什么只有我总是如此悲伤?而又有多少人,在别人的眼里应该是幸福安稳的,但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失落呢?我们的年龄在一日一日地增长,我们自以为我们看懂了这个世界,但其实,我们却幼稚得可怕。
我们需要经历多少风雨,需要多久的思考和沉淀,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
这本书虽然是用淡淡的语言描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用普通人的故事讲述“自由”这个永恒的人类追求,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着美国人的黑色幽默、讽刺、自我调侃与机敏。
爱和悲伤是这本书的味道。
耐人久久回味。
这是一本真正伟大的作品。
百度: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1959— )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做做梦》,表达了他对文学现状的担忧,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 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随笔集《如何孤独》(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凭借《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2010年,第四部小说《自由》一面世即引发抢购热潮,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
他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比实验小说易读,又比热衷于讲故事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当代气息和思想深度。他自由地居于美国文坛传统的讲故事者和先锋的创新实验作家之间,独具特色,被评论界誉为最出色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喜詩文,無所長。
習四藝,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