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相反,开放而破碎
马丁路德把僧侣变成凡人的同时,也把凡人变成了僧侣;现代性在解放人性的同时,也让每个人都背负起了十字架
今天微博上讨论虚无主义的人居然多起来了,人们什么时候重视起这个问题了?还是那个观点:古典主义、保守主义的世界狭隘且完整。后现代主义相反,开放而破碎。二者之间的现代呢?现代既要整体性,又要开放性,其代价在于它是 “薄” 的,它只是个骨架,这种 “薄” 反过来说也就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硬币另一面。
在这几者中,现代性对人要求最高。因此它的每一次批判,挣脱枷锁,都必须是破茧而出,必须是往更高的可能性走。每一次批判的背后,都是一次创造(用我的话说,每一个冷静的维特根斯坦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燃烧着的尼采)。以毁灭为创造腾出空间,这在经济上存在,但在精神文化领域是不存在的,先毁灭那就是毁了;今天很多极low的现象,仍隐约有60年代那十年的余波。精神文化领域只能是在创造的过程中毁灭。
人类从来都 “充满劳绩”——下一句是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天996化的劳动,一切为考试的阶层内卷教育,培养工具人,然后廉价娱乐必须接连不停,好让工具人 “维持情绪”。例如,我们经常听到 “寻求情绪” 这样的说法。但稳定的持恒的情绪难道不是从严肃的意·义·中来吗?难道不从向死而生的、独一无二的意义中来?要情绪,就得去发现和创造意义;直接要情绪,只能得到情绪的碎片。
其实不妨问:我的愿望是什么。不能是 “变有钱” 这样的愿望,因为这样的愿望只是纯粹的比较心。都发钱并不等于都不发钱,但都有钱确实等于都没钱。有多少愿望,其实能改写成 “我想比大多数人……” 这样的句子结构?设想一下,有一天完全不想和这个时代的其他人 “比” 下去了,还剩下什么愿望?有一天你完全摆脱别人的欲望了,完全不再因同时代的他人想要什么,而 “也” 想要那些的话,那你想要什么?
至于发达国家,可见的未来 bullshit jobs 会越来越多,AI 替代体力劳动的步伐也不可阻挡,后者还会把很多原本不 bullshit 的工作也变成 “只是为了就业率而已”,也就 bullshit 化了。大型福利社会是必然要来的,早些作好精神准备吧。如果精神上迈不过这道坎,第二次中世纪是迟早要来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