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25 | 谈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谈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某日,我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举例说明,但一个朋友并不认可。她说她认识的一个长辈朋友做了一辈子好事,却没有好报,晚年孤苦伶仃;有个村民心肠极坏却无病无痛,直到九十多才过世,所以她认为做人不能太善,因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我不擅长和别人辩论,但面对朋友的问题,我需要做出说明。我首先反问这个朋友三个问题:

第一、你今年多少岁?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

第二、你见过多少所谓“好心没有好报”的例子?

第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眼见为实”还是因为“道听途说”?

我让她慢慢思考后再回答我的问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的完整说法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最后一句还有“立刻就报、马上就报”等不同的说法,但都是一个意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是出自《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后面的部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民间添加进来的。这句话有佛教的思想,也糅合了民间的内容,不过“善报恶报”的背后其实是因果规律。自有人类以来,因果规律(有时叫“因果报应”)一直都存在,这个规律的存在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不管你信不信,它都存在,都对世间每一个人起作用。在世间法之中,人人都受到因果规律的支配。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因便会有什么果。朋友又反驳我,如果种了豆但不好好照顾、或者不在合适的地方,还是收获不了豆。所种之豆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气候、水土、人为的因素以及客观的一切条件都是因,所产生的果便是由多个因汇集而成。回到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人的健康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因果规律理解为积累关系。例如,我们年轻人喝一杯奶茶、抽一根烟,对身体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但如果每天“坚持”喝一杯奶茶和抽一根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身体相关部位的问题便出来了,所以积累便是因果。

回到这个朋友的问题,为什么她会认为“好心没有好报”呢?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在《了凡四训》文中也提到,有人问中峰和尚:

“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回答:“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简单来说,认为“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的人只是看到表面问题,因为他还没有分清何为善、何为恶。在很多人眼里,做好人做好事就是善,做坏人做坏事就是恶,其实未必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了凡先生认为:“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所以善恶的问题“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孔子都反对“老好人”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是“德之贼”。

这个朋友45岁,基本上一直在湛江市生活,她细细想想,她生活的空间就是出嫁前的农村和出嫁后的城市小区,见的人和经历的事都很有限,看法自然是以偏概全了。不过假如我们每个人细细地想一想,我们的空间何尝不是如此有限?几十年对于几百年、几千年来说不过是一瞬间,所看的人、所经历的事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按照六度法则,我们的空间似乎非常宽广,但真实的空间非常微不足道,和自己来往最密切的六个人的平均值便是自己,所以大部分人的想法、眼光和见识基本上都在这几个人的范围。突破空间的重要方式是读经典书,与古人交往,例如《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的著作,读此书便是和他交往,精读此书便是密切交往。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心行善,不用担心会得到什么结果;作恶之人,待到恶贯满盈时,自有报应的那一天。对于因果关系,自己信不信由个人决定,但如果因为自己导致别人也不相信,便是一种罪过。

明朝《增广贤文》有首诗写得好:“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