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条不走寻常路,换一场青春的海阔天空

为什么一定要上学?这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三三就经常问我们的问题。倒不是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时的她是觉得自学效率比在校学习高得多。

仔细研究之后,我告诉她两个事实:第一不上学找不到同龄小伙伴(假期大家也都各自补课);第二国内不认可family school,没有小学毕业证就上不了中学,大学肯定是要上的,而没有中学毕业证也上不了大学。

当时还并未考虑走体制外教育这条路。主要是因为综合研究之后,我知道体制外各种教育方式良莠不齐、各有利弊,而她也并不是不能适应体制教育,无论是同学关系还是老师评价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考试和成绩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上小学之前就基本上成型了。假如我关注的是写没写作业、单次考试丢了几分、卷面是否整洁、笔顺是不是反的、书包是否整洁等等……恐怕我也会疯。好在并不。粗线条的我连她什么时候考试也不知道,学校内的就交给老师们去解决,我只操心形而上的部分。

说到这里先要感谢她一路走来的老师们:幼儿园的冯老师、刘老师是最佳搭档;小学的李老师、刘老师等几位班主任前赴后继为他们这个“年级最差班”操碎了心;初中的钟老师无论能力还是颜值都堪称男神级别……更不要说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妍子老师从小学一直陪伴她到初中,在最需要的时候极大限度地保护了她对于艺术的兴趣。深深感激。

不过,以上种种,仍然没能让三三对学校的学习方法产生兴趣,她两次试图逃离改变环境,一次是小升初尝试报考四大,一番折腾虽然侥幸杀进深中面试,终于发现所谓综合素质的美好描绘其实还是指向成绩;一次是初二上学期断然决定走出舒适区,走进国际学校,义无反顾走向了“水围一中”。

深国交旧址在水围,校园之小倒没怎么让我们诧异,站在备考补习班楼上俯瞰校园时,走过城中村逼仄的街巷透过栏杆看到校园里生命力蓬勃而出的少年们时,我心中暗喜,三三应该没选错。

不得不说,从小到大,堪称牢固的阅读基础为她保驾护航,能在坚持自己兴趣的同时,兼顾学业。从未上过语言类补习班的她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漫二次元延伸的日语,各种图画书电影小说引出的英语……每次发现她兴趣的苗头之后,我就会尽己所能搜罗最好的资源为她“火上浇油”,让兴趣走向更广,更深入的地方。而我也有幸因为她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比如国际教育体系。

我小时候对国外的所有想象都来自于电影和新闻联播,出国读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选择。我们也思考过三三以后出国读书的可能性,不过当时的计划还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她的临时决定推动我改变职业规划走向——从温水里跳出来,丢掉金饭碗,成为自由人,全心全意投入到阅读推广和研究中。“妈,你在当老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这是三三当时对我的评价。我们租了一间位于十字路口宽敞明亮的房子,一个埋头研发读写课程,一个专心补习准备考试。

感谢朋友们的信任与支援,让我更有自信地承担起读写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任,也有更多时间陪伴她和她在一起。更感念三爸对于我俩决定无条件的支持——没有更多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个字:好。

行笔至此,跳脱个人经历,先说说我对于国际教育体系的感受和理解。我曾做过一年IB体系内的低年级阅读教师,从而深入了解其中设计的过人之处:全学科应用阅读写作的训练,以及项目制小组式学习方法。从IB体系学习训练出来的孩子,必然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再加上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极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这些正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素养。深国交属于四年制纯英式教育体系(一门考试AP课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ALEVEL体系的课程设置选择非常多元化,包括戏剧、艺术类课程。而多年积淀让国交具有敢于放手让学生半自治的勇气,学生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使用电子设备,除了必修几门课程之外,其它课程和社团均可以完全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的权力、深度思考的习惯、实战应用能力转换……这些都是我们看重的内容,加之生源的保障(不指分数而是家庭教育理念一致),入学后三三对学校的满意度可想而知。

第一次在体育馆内逐个摊位了解和选择主课老师以及选课科目;第一次在一百多个学生自创社团之间留恋往返;第一次住宿舍;第一次看到校园里成双成对;第一次上学可以染发化妆不穿校服……

越来越放心,就越来越放手(好像最后有点放飞自我?哈哈)。

敢于放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找到了专业的顾问与支撑。

三三最早选择深国交是出于伦敦情节:她热爱音乐剧,喜欢艺术,想去伦敦办展……录取之后我们一家三口就安排了为期半个月的英国之行,一方面放松,一方面访校。仔细研究之后在伦敦我选择了两个住宿地点,一个是当代艺术气氛浓郁的东区,一个是经典气质的西区(梁朝伟喜欢飞去喂天鹅的海德公园旁边)。在东区我们看到黑人妈妈带着一群孩子从背包里掏出滑板呼啸而过;在西区我们看到了窄窄街道旁边停着的一部部华丽豪车……看过一部部音乐剧,徜徉在一座又一座古老优雅的校园间,品尝着英国美食(不管你信不信我们选的都很好吃),也去了湖区住在画家母女家中拜访彼得兔跟画家聊天;遇到过友好招呼的路人和送三三热巧克力的店员,也遇到过不友好的店主和听到过半夜楼下的惊呼(东区),伦敦之行的结果就是她又一个决定:不申牛剑(被假期各国朝圣团吓退?)。

接下来国交的自由度和大学式学习方法让我感受到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于是高一寒假我们利用去上海探亲时间约了一家机构面谈。没想到这一谈又改变了三三的申请走向:从主申英到主申美!并且当场签约达成四年顾问协议。

再说一下这个重要改变的理由:温和而坚定的詹老师现场聊天让我们知晓: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基本很难双修专业或者转专业,美国大学本科奉行博雅教育理念,能给孩子更多转向的机会(代价就是付出更多)。而当时三三并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所以更适合申美。

“申请顾问就像你的助手,我们缺少国际大学的了解,也没有去了解的时间,你的想法和决定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你保驾护航,分析利弊。”我们仨商量之后一拍即合,这个决定四年间看来无比正确:詹老师的温厚和孙老师的敬业都给三三四年高中生活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在疫情之下准备大学申请的混乱局面中远离焦虑,笃定前行。

定了顾问之后,我发现在美好背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国际学校师资的不确定性。家长们焦虑地在群里吐槽,我赶紧用国交特别美好的“传帮带”传统寻求帮助,向高年级家长请教。哪里需要就补哪里,活动不足就DIY顶上,此时我充分体会到自由职业的好处:可以八爪鱼式工作和安排时间。

此外,暑假两次美国夏校深入学习和体验,也让三三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比如美东还是美西(最后实际上是美南哈哈没想到吧),文理学院还是大U,生活的适应性等等。

再次感谢亲朋好友们的大力支持,比如在三三成长道路一路陪伴前行的颜老师(在三三申请下晋级成为干妈在此一并官宣哈哈哈);从小到大无条件给予爱和关怀的姥姥姥爷小姨小姨夫老干妈;远在槟城的挚交宝贝妈瞬间在当地考察无数间学校和资源之后帮我规划出中文学校支教的靠谱项目;学姐Betty妈妈雪中送炭介绍给我们的最好数学梁老师(没有之一)和Alevel补习机构;给我们一家子心理上支持与帮助的郭老师;在我最该焦虑时把我拉进中文分级阅读项目让我忙得无暇分身的巫婆;文字烘焙坊的同学和家长们;所有信任我们关注我们的一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们……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以及还有太多要感谢的此后省略一万字!

回馈社会,以下是干货梳理我们的深国交高中四年英美双申规划(很可能会有错漏因为申请基本全程是顾问与三三沟通,最后申请结果不看手机备忘到现在我还记不住):

9年级:

1、开学前暑假访英访校;

2、寒假支教(青春事件簿、彩虹之约);

3、寒假签约顾问机构上海“择由教育”;

4、下学期托福裸考备用夏校申请;

5、校内活动忽略;

10年级:

1、开学前暑假,史密斯夏校(美东文理学院)及美东名校访校;

2、下学期参加pioneer在线国际阅读写作项目;

3、校内活动及各种二次元音乐剧相关忽略;

4、首考SAT;

11年级:

1、开学前暑假,斯坦福夏校(美西大U);

2、上学期二考SAT分数没上1500忘了;

3、寒假医院及医学院实习;

4、疫情期间在线公益项目组织及参与;

12年级:

1、她奔波于文书和国际考之间;

2、我收集申英申美申加申欧各种信息和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3、校内活动及各种二次元音乐剧相关忽略。

最终申请结果:

英国(按保底设计):共申请五所大学,UCL传媒、里兹、拉夫堡、兰卡斯特录取,还有一个取消的忘了;

美国(共申请12所):莱斯大学、UCI、UCSD、UCB加州伯克利、北卡录取,华盛顿圣路易斯、UVA、 CMU 、VANDY范德堡 waitlist(后均取消申请);

纠结于三所学校:

UCL传媒、莱斯大学和加州伯克利

第一个专业设计她非常喜欢,而且是今年本科新开的专业,师资力量会配备较好;

第二个是理工强校,再有就是学校极小,师生关系密切,学校课程设置友好,好吧其实主要是她喜欢学校的吉祥物猫头鹰;

第三个名气大,综合学科设置较强。

权衡因素:

疫情不确定性(美国签证,是否必须网课);

学校环境(都喜欢)

师生关系(倾向于莱斯,伯克利公立大校偏丛林法则)

课程设置(偏UCL:理论实践相结合:Y1理论、Y2企业实习+选专业方向学习、Y3项目呈现展览)

生活环境(UCL和加州均有闺蜜小伙伴)

综合选择:

莱斯大学(美签已过,线下课没问题,师生关系友好,课程设置友好)

就这样,基本上尘埃落定。

这篇拖到现在才写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范德堡其实也是我们比较喜欢的学校,毕竟文综类资源它更为丰厚。不过昨天三三收到一封VANDY的邮件询问是否继续等待结果-_-|||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等,因为目前签证机票都是按照莱斯,临时再改时间规划来不及了。

最后小结一下:

一路走来,三三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转弯,先是初二从体制内跳到国际高中,再从申英转为申美,11年级开始对脑科学产生兴趣选修生物关注认知科学,12年级申请决定以传媒为主辅助语言……

每次选择时,我们都要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稳稳接住,其实我还有更向下的保底方案(万一今年出不去GAP一年的安排)。

国际教育与体制内教育相比,更考验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同时也更需要家长搜集更多相关信息和资源。

选择再多,也需要权衡利弊,适时放手,懂得取舍(比如后来看到申牛剑孩子们的拼搏和家长的焦虑时暗自庆幸三三最初的选择)。

让孩子做主,意味着信任他,关怀他,在他跌倒的时候不翻旧账帮助他,安慰他,永远有备用方案,做好兜底的打算

放下家长的虚荣,真正一切以孩子的需求为准,让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所学校(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提前做好准备,要想毫不费力,就要用尽全力,只有跑在时间前面才能不被困于时间。

一个好汉三个帮,该寻求帮助的时候一定寻求帮助,无论是信息经验还是心理支撑,接受帮助,也帮助他人

最后一定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国交有个家长社团:悦读社。我推荐了一套书《大学之路》正在共读中,家长看到这里发出感叹:一周20多部,这计划怎么做?思维缺陷限制了我的想像!

我的理解是:藤校默认你是具备了足够的阅读基础才能申上的,所以绝大部分都应该已经读过只是重温。

阅读推广是我的终身事业,这里贴一个我现在正在做的项目硬广(扫码可以免费测评一次阅读能力),希望大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备而来,处变不惊,从容面对!

GOOD LUCK!

(0)

相关推荐